张良文吧 关注:756贴子:13,612

「良_文」<第三届短篇>寄良书信,愿良亲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我一时间突发感慨,写的寄良的书信版的一篇短文,抒发我对良的思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7-26 20:52回复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也许,我收不到你的书扎,只希你收下我托鸿雁带去的双鲤。
      我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叫张良的男子,你三千青丝繁华,你紫衣青衫,你透露着儒门才子的味道。纵然你在千年前,我在千年后,又何妨?我相信天地轮转,六道轮回,我相信奈何忘川,彼岸花开。
    曾听闻,留侯功业何容易,一卷兵书做帝师。又听闻,一管洞箫散楚兵,千古谋圣定沉沦。还听闻,如今已得全身计,不是他年博浪沙。从这些词文中,我依稀可见你的容颜,你的紫衣青衫,还有你的青丝三千。不禁想知道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跨越过历史的长河,温润了这千年的时光。
    那时的你,秋月寒江,如同遗世独立的嫡仙,你的骨子里透露的是点点墨香,举手投足间,都弥漫着文雅之气。虽不如盖聂的执剑一生,仗剑天涯。也不如赢政的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但你有野路古遗的细小暖风和江南水乡的温润柔和。
    我见过你立于廊下,淡然开口道:“当一件事情变成天下大势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我看到了你的睿智与从容,也看到了一丝无奈。不知你是经历了何种事情,才能说出这般话语。我也见过你的风趣,听你打着趣说道:“千算万算,竟忘了天上还有云彩。”原来传说中的谋圣也有失手的时候。
       我曾经走过万里河山,寻访你当年的足迹,也曾阅过书册典籍,再探你那时的痕迹。岁月已悄然逝去,你却永远印在了我的心里。我曾独坐凭栏,对酒当歌,举杯邀月,杯中三尺酒,已入了痴人喉。在迷梦之时,我见过你,你的样貌还是那般温润,不知千年后的你是否还是如此?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喜欢你?喜欢就是喜欢啊,难道喜欢还需要理由吗?如果要个理由的话,许是我喜欢上了你的举手,他的投足,又或是你的一颦,你的一笑吧。
    每当见到十五月圆之时,我便会猜想,千年前的你也许也在这时赏月吧,明月年年望相似,我们所看的是同一轮明月,只是你在千年前,而我在千年后。每年冬日,西安城内长门落雪之时,我便会猜想,千年前的冬日,你是否也会和我一样,赏这漫天柳絮争飞,看这满树六花同开
    因为喜欢你,我把二十四朝的篇章看了又看,读了又读,只希望在那里追寻着你留下的点滴。因为喜欢你,我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是明清小说都查阅了无数遍,只愿在那里再见到你温润的脸庞。
      每夜,我都怀抱着对你的思念入睡。每日清晨醒来之时,枕上总有阑干的泪水。许是,在梦里与你相见,西窗剪烛,谈论古今之后,将醒之时的暗自哭泣。
    千年时光,忽地而过,茂陵烟雨也遮不住你的千秋功业,万古繁华。遮不住的是你过往的脚印,遮不住的也是我对你的无尽思念。千年前,你是名垂青史的帝王之师,千年后,我痴心绝对为你重拾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不求前世的擦肩,只求今世的相逢。当岁月流去,我会继续在阡陌旁徘徊,古道边守望,长亭中守候,只为重见君颜。愿用双脚踏过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去追寻你的足迹。直到岁月都苍老,我仍会记得你那温润的笑容和好看的眉眼。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7-26 20:53
    回复
      2025-11-24 06:50: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字数】1176字
      【是否文评】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7-26 20:55
      回复
        --------END--------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7-26 20:56
        回复
          谪仙不是嫡仙,嬴政不是赢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7-26 23:37
          回复(1)
            书札不是书扎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7-26 23:39
            回复
              另外杯中三尺酒……高祖说提三尺剑取天下,杯长三尺还真是够大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7-26 23:44
              收起回复
                再说茂陵烟雨,想来是出自李商隐“茂陵松柏雨萧萧”之句,而茂陵是汉武帝时所建,亦是汉武帝陵寝。所谓茂陵烟雨遮不住张良功业,若要说是武帝无法掩去张良光辉未免牵强。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7-26 23:51
                回复(2)
                  2025-11-24 06:44: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个别错字,瑕不掩瑜,美文!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7-27 13:05
                  收起回复
                    顶顶顶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7-27 17:57
                    收起回复
                      先给楼主顶顶,另外楼主真的写的很不错,只是典故颇多,流畅似乎有些不足?给人难免有些堆砌词藻的感觉?(个人拙见,还望见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7-28 17:23
                      收起回复
                        冒泡顶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7-30 00:14
                        收起回复
                          我的小良真棒,哈哈哈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7-30 23:27
                          回复
                            【张良文吧—审文组阿烬—长评】
                            《寄良书信,愿良亲启》从文题中情深便可见一斑,书信体的确是寄托情感的良好载体,尽管文章严格上讲,并不算是完整的书信,也并未采取古体语言,但字里行间蕴藏的“情”却实实在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源于文体本身的限制,在情节方面不多做要求,纵观整篇文章,其行文结构相对而言还是脉络清晰、有迹可循,从张良的外表到他的性情,从简单的被吸引到为他寻遍史书典籍,一层层铺陈下来,流露出对张良由衷的赞美和真切的喜欢,若用一言道之,便是我在千年后仍怀缅着你千年前的风采,想来良儿读过以后,也将会心一笑吧。
                            只是文章华丽有余,直入人心的表达却显得不足,未免给人炫耀才学的印象,辞藻的堆砌,本意是为行文的力度和语言的表达做基础,如果本末倒置,连文章的主旨中心都被繁杂冗长的修饰语掩盖,那么文章的意义又何在呢?典故用得多,不如用的好,文不在长,贵在于精,都是这个道理,这里提醒一下作者,书信结构固然简单,其承载的情感却也决定了,它并不是矫揉做作的文笔可以承担的,它需要真情实感的流露,需要的反而是质朴单纯的表达,在此处,作者需要思考一下了。
                            最后作为审文组成员给出一点建议,同人尽管不能算作大众化文体的范畴,但是同人作品也同样有自己的要求,虽然这篇书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人,但是关于人物形象的要求却同样适用,在下笔之时,作者更要考虑真正的张良,或者你心中的张良,真的是你寥寥数笔就可以道尽的吗?只有将你心中的张良展示出来、刻画出来,你的情感才会有一个坚实的依托,才不会让人觉得这喜欢来的无凭无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8-03 09:19
                            收起回复
                              2025-11-24 06:38: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良文吧—审文组伊伊—短评】
                              书信体的文其实并不好写,难度颇大,一是结构逻辑,二是情感把控。作者此文的结构较为完整,读下来并没有特别突兀之处,可以说处理得不错。而在情感把控上面,文章于抒情描写可以说是毫不吝惜,直白而强烈,比如“遮不住的也是我对你的无尽思念”,“每夜,我都怀抱着对你的思念入睡”,强烈到甚至有些“溢”。俗话说,过犹不及,作者或许可以考虑恰当地收敛情感,试试用更委婉含蓄得方式表达,说不定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文中也用了许多典故与修辞,可见作者文采之力。不过也如长评中所指出,过度的辞藻堆砌,会使情感变“虚”。期待作者更好地把控一下这个度,添加些落地的细节部分,或许能呈现出更好的作品。
                              望加油!共勉努力。


                              16楼2018-08-08 00: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