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机制】
1. 尿毒症患者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和促凝活性均有缺陷,具体机制目前不清。
2. 贫血对黏附功能缺陷和出血时间延长有影响。
3. 同时服用的药物可加重病情,如阿司匹林和肝素。
4. 出血倾向有血小板减少的参与。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除尿毒症外要考虑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和实验室特点】
1. 尿毒症时的止血异常一般较轻。
2. 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皮肤、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
3. 泌尿生殖道出血通常由于局部解剖异常所致。
4. 活检后发生严重出血需要手术的情况不常见,通常是尿毒症以外的其他因素造成的。
5. 如果发生出血,要立即寻找原因而不能认为一定是因为尿毒症。
6. 出血时间常延长,但与出血危险没有相关性。
【治疗】
1. 加强透析能够纠正出血时间,使许多病人停止出血。
2. 去氨加压素(DDAVP)静脉或皮下给药,可缩短大部分尿毒症病人的出血时间。
(1)常用DDAVP0.3μg/kg,静脉注射,持续15~30分钟(最大剂量为20μg) 。
(2)有报道间隔12~24小时重复使用,但可发生快速免疫。
3. 输注红细胞使红细胞容积达到32%可能会缩短出血时间,联合输注红细胞和DDAVP有协同作用。
4. 妊马雌酮可缩短大部分病人的出血时间。常用剂量为0.6mg/kg.静脉注射,共5天。
5. 冷沉淀可能会减少出血,但结果不肯定且副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