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歷史有一段「宗教改革」,主要是由馬丁·路德等教士反對當時天主教會的教條、儀式、領導和教會組織結構。
因為天主教會經過千年來的集權,加上對於聖經的獨家解釋權,造成當時的天主教會內部有大量的人士藉宗教名義爭權奪利,成為非常腐敗的組織。
而之所以天主教會擁有聖經的獨家解釋權,是因為教會僅承認拉丁文版的聖經,而且只能給教會人員閱讀,造成各地只能完全聽信神父對經典與教義的解釋。
且當時只有高級菁英份子與教會相關人員會拉丁文,是屬於非常高上大的語言。
而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時,當時大量的古籍隨著難民流出,其中包含了以希臘文所寫的聖經,內容就與當時教會使用的拉丁文聖經有出入。
當年馬丁路德的專長就是研究希臘文聖經。
所以他在研究後,覺得拉丁文聖經不是正確的聖經,教會組織也過於腐敗,應該要進行改革。
接著換古騰堡出來啦~~~~
1456年古騰堡在美茵茲的印刷廠印刷了一本拉丁文聖經,便宜量產的聖經讓更多的人能夠自己閱讀聖經,自行思考聖經的內容,種下了對教會的質疑。
而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通過印刷發行迅速傳遞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傳播。
加上當時歐洲面對鄂圖曼帝國的聖戰,以及文藝復興的興起,都是加深對教會權威的質疑。
而一些領主、國王也樂於看到教會權威的衰退,以免教會一天到晚來管東管西,所以對於提出宗教改革的人士與印刷廠多所包庇。
所以當馬丁路德於1517年10月31日將批判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公告之後,各種譯本經由印刷術量產與傳閱,迅速滲透到歐洲各國。
而當教會拒絕馬丁路德提出的改革而開除他教籍之後,這些反抗者集結成立[新教](或說是路德教派)。
因為新教相對於天主教會,要求的事比較少,也較適合都市型領地的工商業社會。
加上普及化的聖經譯本,各地居民都看得懂聖經其實內容是什麼,也因此知道天主教會有些東西根本就是亂搞(像是贖罪券之類的)。
因此整個運動便擴散出去,造成後續深遠的影響。
果然,印刷術與翻譯本,對王道復古與文藝復興,是必要的。
PS:
其實我想說的,只有最後那一句。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