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呼日查,蒙古语,词义是“聪明”;汉语名字叫乌显明。问起名字的涵义,他解释说:人们爱把“乌”称为“瞎鸟”,父母取名时“查缺补漏”,赋给鸟儿一双明亮的眼睛,寓意其成就翱翔蓝天的美好梦想。其实蒙古语名字也隐含此意,耳敏为聪,眼亮为明嘛。
17岁那年,他初中毕业即到县染织厂当工人。一干四十多年没挪窝,当过印染工、装卸工、装卸队长、厂办主任、工会主席。现在,他已67岁,身份是退休工人。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辽宁省喜塔尔(蒙古象棋)协会秘书长,朝阳市级(正申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蒙古象棋”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
蒙古象棋,世界上最古老的博弈游戏之一。“百度”一下:早在北方草原契丹王朝时期就有玩喜塔尔(蒙古象棋)游戏的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的《芝仙集》有关蒙古象棋的记载表明,现代蒙古象棋的走法早在14世纪末已定型。这比现代国际象棋的定型还要早100多年。在成吉思汗西征后的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这种棋艺就先于欧洲而传到草原了。它是随着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经过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来的。但直到清代《口北三厅志》转引《艺仙集》介绍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及其规则,才开始为世人所广泛注目。 一般认为,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同出一源,由古印度的四人棋戏“恰图兰卡”演变而来,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时间闪回到2009年11月17日。辽宁阜新。
辽宁省首届蒙古象棋比赛在这里举行,竞赛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该赛事是国家民委主办的全国“八省区蒙古象棋大赛”的预选赛,也是将于翌年举行的首届国际那达幕大会的资格赛。
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代表队选手乌显明端坐于会标下的第一台。
环顾左右,不经意地打量一下对手阵容。乌显明发现周边谈笑风生的棋手均为风华正茂的青壮年,整个赛场洋溢着青春气息。三四十岁,正是下棋的黄金年龄段。俗话说:人过30不学艺,50岁不上赛场。而自己呢,年纪明显高出一大截,已经58岁,头发已经斑白了,能是他们对手吗?他脑海里涌上了一丝焦虑。但很快他就稳住了心神,斗志逐渐洋溢全身,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竞赛开始!第一轮乌显明执白先行,对手显然没把他放在眼里,开局就连发几招快棋,企图快刀斩乱麻、迅速取胜。但乌显明借助先行之利,牢牢钳制住了主动权,拖到残局,他开始利用顿挫、闪击等多种手段发力,压制得对手喘不过气。最后,面对乌显明双兵贯底升变的明显优势,黑方自认无力回天,只好拱手认输。
第二轮,乌显明再显神勇,竟微笑着将最有希望夺魁的种子选手斩于马下。
连胜两名高手,人们开始对端坐第一台他刮目相看了。大家很友好地戏谑他“笑里藏刀”,满脸是和善的微笑,行棋落子气定神闲,下手却狠辣刁钻,连和棋的机会和情面也不给对手留一点。要知道,蒙古象棋是最容易走成和局的。
于是就有好事者开始打探他的底细:功力深厚且有此优雅雍容气质之人,是来自象棋世家还是学识渊博的“高知”?可打探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他此时的身份是下岗工人,一分钱的工资都没有;而且还是个多病之身,患有很严重的胆囊炎、左腿经脉血栓,平时连100米也走不动。而且就在来阜新参赛的前几天,他突然开始厌食,体重骤减了10多公斤。遵医嘱他去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医生脸色凝重地嘱咐他:立即筹集费用、住院治疗。
换做别人,不要说精神抖擞地在赛场弈棋,此时说不定躺在哪家医院病床上呻吟呢。
其实,参加比赛还是去治疗,几天来,这项艰难的抉择一直折磨着乌显明。因重病放弃比赛,县领导和两名队友不会忍心责怪,甚至就在临行前大家还劝过他,让他留下。亲友们早已筹好医疗费,可以抬脚就走送他赴沈阳。但一股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轻言放弃!大赛程序已编定,更换队员已不可能;倘若因自己缺赛导致整个蒙古族自治县不能派代表队参战,9万多蒙古族同胞岂不颜面无光?
出发前一天的夜晚,心乱如麻,乌显明失眠了,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时至半夜,晩秋商飙骤起,窗外风声大作。雄浑秋声回荡天地间,如万马奔腾般由远及近呼啸飞来。他眼前恍如再现草原健儿鏖战疆场的景象,一股金戈铁马乘风驰骋的恢弘气势扑面而来。他精神为之一振,不觉悚然披衣而起。就在那一刹那,他做出决定:参战!我要轻装上赛场,宝刀搏群雄。为激励自己,他笔走龙蛇“刷刷”地写下一首词《破阵子》:
已了苦耕旧债,
难偿望月前盟。
且借残阳晖四野,
岂待晨鞭叫五更。
铁犁汗气蒸。
进退还凭硬骨,
沧桑不改初衷。
旱块敲蹄隆纵背,
细草平冈自在鸣。
禾香老泪盈。
鏖战竟日,旌旗不倒。乌显明稳坐首台,脸上标志性的微笑保持到了最后,整个赛程保持全胜,连众多棋手们期待的一局和棋都没出现。他荣获第一名,并与分获二三名的队友夺得团体冠军。顺利取得了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和将在鄂尔多斯举办的国际那达慕棋赛的资格。接过获奖证书那一刻,他激动万分。他的耳边仿佛隐约听见了草原深处战鼓的召唤,得偿夙愿、励兵秣马、会猎大草原的机会来了。
17岁那年,他初中毕业即到县染织厂当工人。一干四十多年没挪窝,当过印染工、装卸工、装卸队长、厂办主任、工会主席。现在,他已67岁,身份是退休工人。
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辽宁省喜塔尔(蒙古象棋)协会秘书长,朝阳市级(正申报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蒙古象棋”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
蒙古象棋,世界上最古老的博弈游戏之一。“百度”一下:早在北方草原契丹王朝时期就有玩喜塔尔(蒙古象棋)游戏的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的《芝仙集》有关蒙古象棋的记载表明,现代蒙古象棋的走法早在14世纪末已定型。这比现代国际象棋的定型还要早100多年。在成吉思汗西征后的十三世纪三十年代,这种棋艺就先于欧洲而传到草原了。它是随着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经过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来的。但直到清代《口北三厅志》转引《艺仙集》介绍蒙古象棋的棋步走法及其规则,才开始为世人所广泛注目。 一般认为,蒙古象棋和国际象棋同出一源,由古印度的四人棋戏“恰图兰卡”演变而来,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时间闪回到2009年11月17日。辽宁阜新。
辽宁省首届蒙古象棋比赛在这里举行,竞赛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该赛事是国家民委主办的全国“八省区蒙古象棋大赛”的预选赛,也是将于翌年举行的首届国际那达幕大会的资格赛。
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代表队选手乌显明端坐于会标下的第一台。
环顾左右,不经意地打量一下对手阵容。乌显明发现周边谈笑风生的棋手均为风华正茂的青壮年,整个赛场洋溢着青春气息。三四十岁,正是下棋的黄金年龄段。俗话说:人过30不学艺,50岁不上赛场。而自己呢,年纪明显高出一大截,已经58岁,头发已经斑白了,能是他们对手吗?他脑海里涌上了一丝焦虑。但很快他就稳住了心神,斗志逐渐洋溢全身,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竞赛开始!第一轮乌显明执白先行,对手显然没把他放在眼里,开局就连发几招快棋,企图快刀斩乱麻、迅速取胜。但乌显明借助先行之利,牢牢钳制住了主动权,拖到残局,他开始利用顿挫、闪击等多种手段发力,压制得对手喘不过气。最后,面对乌显明双兵贯底升变的明显优势,黑方自认无力回天,只好拱手认输。
第二轮,乌显明再显神勇,竟微笑着将最有希望夺魁的种子选手斩于马下。
连胜两名高手,人们开始对端坐第一台他刮目相看了。大家很友好地戏谑他“笑里藏刀”,满脸是和善的微笑,行棋落子气定神闲,下手却狠辣刁钻,连和棋的机会和情面也不给对手留一点。要知道,蒙古象棋是最容易走成和局的。
于是就有好事者开始打探他的底细:功力深厚且有此优雅雍容气质之人,是来自象棋世家还是学识渊博的“高知”?可打探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他此时的身份是下岗工人,一分钱的工资都没有;而且还是个多病之身,患有很严重的胆囊炎、左腿经脉血栓,平时连100米也走不动。而且就在来阜新参赛的前几天,他突然开始厌食,体重骤减了10多公斤。遵医嘱他去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医生脸色凝重地嘱咐他:立即筹集费用、住院治疗。
换做别人,不要说精神抖擞地在赛场弈棋,此时说不定躺在哪家医院病床上呻吟呢。
其实,参加比赛还是去治疗,几天来,这项艰难的抉择一直折磨着乌显明。因重病放弃比赛,县领导和两名队友不会忍心责怪,甚至就在临行前大家还劝过他,让他留下。亲友们早已筹好医疗费,可以抬脚就走送他赴沈阳。但一股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轻言放弃!大赛程序已编定,更换队员已不可能;倘若因自己缺赛导致整个蒙古族自治县不能派代表队参战,9万多蒙古族同胞岂不颜面无光?
出发前一天的夜晚,心乱如麻,乌显明失眠了,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时至半夜,晩秋商飙骤起,窗外风声大作。雄浑秋声回荡天地间,如万马奔腾般由远及近呼啸飞来。他眼前恍如再现草原健儿鏖战疆场的景象,一股金戈铁马乘风驰骋的恢弘气势扑面而来。他精神为之一振,不觉悚然披衣而起。就在那一刹那,他做出决定:参战!我要轻装上赛场,宝刀搏群雄。为激励自己,他笔走龙蛇“刷刷”地写下一首词《破阵子》:
已了苦耕旧债,
难偿望月前盟。
且借残阳晖四野,
岂待晨鞭叫五更。
铁犁汗气蒸。
进退还凭硬骨,
沧桑不改初衷。
旱块敲蹄隆纵背,
细草平冈自在鸣。
禾香老泪盈。
鏖战竟日,旌旗不倒。乌显明稳坐首台,脸上标志性的微笑保持到了最后,整个赛程保持全胜,连众多棋手们期待的一局和棋都没出现。他荣获第一名,并与分获二三名的队友夺得团体冠军。顺利取得了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比赛和将在鄂尔多斯举办的国际那达慕棋赛的资格。接过获奖证书那一刻,他激动万分。他的耳边仿佛隐约听见了草原深处战鼓的召唤,得偿夙愿、励兵秣马、会猎大草原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