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1日漏签0天
廖有梁吧 关注:369贴子:104,23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392回复贴,共6页
  • ,跳到 页  
<<返回廖有梁吧
>0< 加载中...

回复:往事:小文工团员廖有梁的昵称叫阿廖沙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3)(有省略)
  20军还在朝鲜战场的时候,我军在国内已经开始第二次精简整编。从1951年起,全军文工团、宣传队,除志愿军系统的以外,全面开始调整、精简、整编工作。回国后不久,20军也开始整编,整编后以0930为部队代号,军文工团撤销。对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军文工团战友来说,这可是难以接受的消息。战友之间的情谊,自己的去向,纷纷扰扰,一时团员们心情起伏不定。不过毕竟这是一支经过千锤百炼的队伍,通过政治教育,做好思想工作,大家都能坦然接受组织上整编分散的安排。
  其实老同志们消息灵通,回国不久就知道20军整编势在必行,知道战友的分别只在早晚之间,因而也就较早地有所思想准备,并开始与战友们互相勉励,互留纪念了。奶奶最早收到的留念照片来自文工团军医徐景兴。就是这位徐军医,在朝鲜二次战役后奶奶感染“战壕热”发高烧而药品匮乏的情况下,他用酒精和热水替奶奶物理降温,减轻病情,奶奶很感激他,高高兴兴收下了照片。

  后来战友王宝华,也松了题字照片,奶奶还是没有意识到什么。
  再过几天,文工团老同志,为后勤工作立下汗马功劳的唐怡舜,也给奶奶赠送了照片,还在照片背面题字,表达了对年青同志的关心:“送给 沈济文同志:祝你在新的环境下加强政治学习,争取做一个光荣的青年团员! 怡舜于整编前 1953.1.31.”

  整天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奶奶,这才知道,要整编了!战友们要分别了!接着,陆续收到了许多战友的赠别照片。
  舞蹈演员、搭档张美霞送的照片及赠言:“小沈:急促的与你离开,记住我们共同在一起工作三年的友谊!别念。一九五三.四.二十九 霞赠”(其实她开始是和奶奶分在一起,可没多久就调走了):

  战友之情,愈久弥醇。他们当中的一些,分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了。奶奶沈济文至今记得并怀念这些战友们,感谢他们当年的年青的真诚的美好的友谊!愿他们一切都好!
  随着精简整编准备工作逐步深入,战友们的分手准备也在“升级”。先是双人合影留念,如奶奶和战友加老乡的沈瑾:

  再就是小范围的集体合影:

  后来就是更多战友的集体合影了:

  当然,在整个精简整编过程中,军文工团丝毫没有放松团内的政治和业务工作;团员们也并未因自己去向不定,甚至有可能被转业复员而闹情绪,松懈学习、训和排演练,而是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勤奋努力,前面说的苦练京剧基本功的情景,就发生在这年年底、整编方案公布的前夜。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文艺兵!
  不久,20军文工团精简整编方案经上级批准通过。奶奶沈济文,被分配到0930部队所属0087部队文工队。
=================================
(上面最后合影照,二排中间这个像是 廖有梁)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4)(有省略)
  1953年春,本着“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和加强基层的精神,20军文工团建制撤销,团员大多分配到下属各师。奶奶沈济文分在58师(代号0078部队)文工队。原军文工团的李琳、蔡琦、廖有梁、王锡赞、张美霞(很快就调走了)等也分在这里。奶奶没能和老乡沈瑾分在一起,她们去了59师和60师。
  58师驻扎在慈溪。“慈溪”之名,取之于东汉董黯在此为治母病临溪筑屋的“母慈子孝”之事迹。慈溪历史悠久,地方不大,却是山川湖泊、平原沃野、铁道公路、寺庙道观、拱桥牌坊以及数不清旧宅大院应有尽有,人文和自然环境都好。由于濒海,明代曾设军事要塞向头寨设巡检司。传说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于此驻扎先锋营,故称营房山,又将斩杀倭寇之处称作“斩倭岭”。1949年5月24日,22军65师解放了慈溪县城孝中镇。58师驻防后,师部就设在这里。师文工队驻地,就在师政治部附近。
  到了师里,和在军文工团确实有很大的不同。文工队住处前面有个大操场,明天大早,都要和师部机关人员一起出操,整队、跑步。然后到操场对面的政治部食堂去打热水,两人抬回来给大家洗嗽。尤其是战备意识很强,文工队是连级编制,下属分队和班,每班都配发几支卡宾枪,由值日队员佩带保管。可是轮到奶奶值日,就要捅娄子了:她背着枪去食堂吃饭,把枪解下靠在桌边,吃完就洗完走人,——枪就忘在那儿了。到底不是战斗兵啊!少不了通报批评,好几次呢。
  师文工队加上奶奶她们这些从军文工团下来的,一共三十多人。奶奶到哪儿都人缘甚好,很快就乐呵呵地与老队员们打成一片,相互勉励了。
  在师文工队,除了经常下连队之外,还将各团的连队文艺骨干集中到师部来进行文艺培训,地点就借用慈溪县初级中学(即后来的慈湖中学)的教室。某天,奶奶讲授舞蹈的一般基础理论知识,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各连的参加培训的文艺骨干,还有准备接着讲授音乐课的李琳和王锡赞。“什么是舞蹈?”奶奶在黑板上写下问题,再发问。“舞蹈源于生活和劳动,就是把生活和劳动里的动作夸张、美化,有节奏有规律地表现出来……”,奶奶事先认真备了课,开始还有些拘谨,然而战士们的专注和认真鼓励了她,就慢慢放开,越讲越有信心了。
  不过,在部队就是这样,身不由己。回国后,奶奶连母亲都没见过几面,几乎都是老人家来部队看她的。


2025-08-01 19:3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6)(有省略)
  1953年秋天,奶奶随文工队赴徐州58师坦克团(20军回国后,按苏军模式编制装备改装,各师辖三个步兵团,一个坦克团,八个直属营)慰问演出。
  就在这里,奶奶第一次乘坐了坦克。奶奶回忆说:“坦克开起来颠晃得厉害,我这才知道为什么坦克兵要戴那种厚条帽子了。”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7)(有省略)
  1954年.一个春风拂煦的日子,奶奶从浙江省军区学习回来,特地路过萧山,去59师文工队看望沈瑾等原军文工团战友。“小皮蛋来啦!”见面大家都很高兴,彼此抢着说在新单位的情况。59师文工队其他队员也过来打招呼,经介绍,奶奶认识了爷爷陈久安,——原来他就是那个在朝鲜班里大姐们经常说起的“小陈”。爷爷也终于认识了奶奶,——原来你就是“小皮蛋”啊!还是在朝鲜,一次爷爷从师里到军部办事,不经意看到奶奶从山坡上走下了,轻松欢快地唱着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正式地见面握手,感觉都很好。后来经常联系,越来越熟悉了。就这样,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在战友们的牵手下,他俩的恋爱关系确定了。接着又是在各自部队文工队里学习、排练、演出,东奔西走,难得见面。
  转眼到了1955年。这年3月,奶奶入团了。按现在的眼光看,奶奶参军已经五年了,而且上过战场,经过了生死考验,别说入团,入党也应该考虑了吧,怎么拖到现在才入团?奶奶不在意地说,当时条件严格,我主要是不大关心政治,团支书就说我“政治开展还不够快”。奶奶的入团介绍人是李琳和李令文,入团志愿于3月15日支部大会表决通过。
  此后不久,部队文艺团体开始大整编。按规定,全军数百支师一级的文工队全部撤销,对原有文工团队人员进行分流安排,大部分或改行,或复员转业,少数业务骨干充实上一级文工团。命令下达之前,每个队员都前途未卜,忧心忡忡;但又都得按组织的要求,做好服从安排的准备。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8)(有省略)
  恢复建制的20军文工团,是由部分原军文工团团员和从下属各师文工队选拔抽调的队员,以及从外单位整编进来的成员重新组建的。爷爷陈久安就是在整编后由59师文工队抽调到军里来,和奶奶沈济文同在一个单位了。
  爷爷奶奶在军文工团的第一次同台演出,是在1955年秋的军部授衔典礼晚会上。建国后,从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军文工团副团长孔丹授大尉军衔,演出队指导员陈平授大尉军衔,队长徐坤授上尉军衔。
文工团其他团员,一般不授衔,相当于后来的文职人员,佩戴文工团专用领章和肩章。团员们向队长指导员表示热烈的祝贺,然后精心排练,准备晚会的演出。
  多亏了这份被精心保存下来的节目单,我们知道了六十多年前20军授衔典礼庆祝晚会的演出的具体情况:爷爷陈久安算是在军文工团初出茅庐,首次登台亮相,表演了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奶奶沈济文参加表演的是中国古典蹈《剑舞》和苏联民间舞蹈《库班舞》。
  《库班舞》是苏联红军红旗歌舞团1952年首次来华访问演出时表演的经典节目。表演的是充满前苏联阿塞拜疆高加索哥萨克浓郁风情的“热舞”,刚劲粗犷,豪迈奔放,节奏欢快,声情并茂。20军文工团重建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习排练了这个洋溢着浓烈异国情调的节目。据奶奶回忆,舞蹈演员从舞台两侧“驰”入,人尚未出场,“嗬嗬”的呼呵声乍然响起,在舞蹈过程中,边舞边呼,飞旋腾转,托举高扬,音响激越。整个舞台,整个礼堂,整个夜晚,都仿佛沸腾起来。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受到了强烈的感染。演出过程中,节奏快,幅度大,动作激烈,可演员就像舞神附体,一点都不觉得累。真是一身中难忘的艺术绽放精彩时光。
  最后,在节目单“工作人员表”中,我们看到了,爷爷陈久安兼任舞台监督,奶奶沈济文是化妆组成员。这也是总政治部要求军一级文工团员“一专多能”的具体表现。这以后,兼任成了专职,遇有演出,爷爷是当仁不让的舞台监督,奶奶则是化妆主任,直到他们离开军旅舞台。
[亮点]
  在《授衔典礼庆祝晚会 节目单》中,看到了 廖有梁 的名字。他参加演出了开场节目“行军休息舞”和上文中提及的“库班舞”(第9个节目,和 沈济文 同台演出)。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9)
  整编恢复建制后的20军文工团,人员调整很大。单说舞蹈组,原军文工团的只留下沈济文、来纫秋、蒋广森、黄鹤年、廖有梁等几个,其余都是外单位调来的:施月仙、成克钧、何远熙、田新运、唐国祥、赵振华来自南京军事学院文工团,程秋芳、蒋晓、鲍倩来自公安第16、17师文工队,屈统亨来自前线歌舞团,吴丽柯来自浙江军区文工团,还有从20军各师文工队抽调上来的。
  经过大换血、大调整,文工团确实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各方面人员素质提升了,创作和演出力量加强了。调来的同志还带来了一些原单位的优秀节目,如施月仙带来了苏联《库班舞》,吴丽柯带来了《剑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加工再创造,使得原本就善于观摩学习、乐于兼收并蓄的军文工团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了。
  舞蹈组里,施月仙、程秋芳和奶奶,人称“三朵金花”,演出任务最重,合作最多,也最默契。
  文工团舞蹈组人才济济,根据演出任务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喜好,奶奶逐渐把民族舞蹈作为自己的业务主攻专长。除了在朝鲜就在人民军协奏团学过的朝鲜舞和新学会的苏联库班舞,奶奶还擅长表演新疆舞、蒙古舞和阿西族舞等少数民族舞蹈。





2025-08-01 19:27: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10)(有省略)
  除了舞蹈主项,还要下功夫学习唱歌教学和合唱指挥。奶奶说,这是为了下连队组织和辅导战士开展文艺活动的基本功。到了基层连队,唱歌教学是最为战士欢迎和接受,也最易见成效的基础辅导工作,一般都是在作训等活动的空隙,奶奶先带头歌唱,等战士们的注意力集中了,情趣上来了,气氛热烈了,就开始集体教唱,干部战士都很支持配合。大家都会唱了,连队各排各班的歌声就时时处处响起来了,很快就形成了欢乐高昂的风气。遇有集体活动,以排班为单位的拉歌,就在奶奶的组织下,热火朝天的展开了。这种唱歌的竞赛,又延伸到连队的其他各项任务和活动中去。无形之中,队伍的活力激发了,潜力挖掘了,训练成绩自然就上去了。连排干部非常满意。
  文工团里的老同志都知道,小沈最活跃,她到哪里,哪里就响起了歌声。下面各级单位领导也都知道她,遇到文工团又下基层的任务,有门路的,都去军里点名要她。
  战士们也不把她当外人。在58师文工队时,下到172团1营3连,毕竟是朝鲜战场就常来常往的“老娘家”,战士们连打靶都带上她。看着战士们百发百中,奶奶也手痒心动。枪法好的战士就悠着点,打到优秀环数就不打了,几个人各留一颗,就为她省下几发子弹,让她试试。奶奶又兴奋又紧张,以往只背过枪,可从没打过啊。按战士指导,跪姿,举枪,瞄准,然后开枪!结果枪的后坐力差点把她掀个跟头。战士们边笑边鼓励。后面好多了,打完了五发。回营途中,奶奶又指挥大家边走边唱。遇到其他战友,问道:打得怎么样啊?回答:不错,十个优秀,一个及格。啊,还有及格啊,谁啊?大家都笑而不答。奶奶只好说,是我。小沈老师啊,及格啦,不错不错!
  1956年初,奶奶接到新的任务,到58师防化连去开展文艺辅导。
  防化连的官兵素质普遍较高,活动开展得很顺利。在生活上,照顾得很周到,尤其是对奶奶这个连队里唯一的女同志,更是呵护有加。在这里,战士们还热心地给奶奶讲解防化知识,对她来说,防化侦察、地面消毒、兵器装备消毒、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武器,以及喷火发烟等等,都是全新的概念,真是长见识了。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11)
  奶奶至今还记得,1956年春天,演出队指导员陈平对她说,现在团里工作比较稳定,驻地情况也比较好,我和队长商量了:你可以把你母亲“革命妈妈”接过来一起住啊。奶奶心中一阵温暖:领导们还记得当年妈妈亲自送我参军的事!
  母亲从杭州到宁波来了,就在住在文工团驻地附近的一座二层楼二楼的一个里外套间。自1950年参军后,奶奶终于又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其乐融融。爷爷奶奶向zu织打报告,申请结婚。1956年4月25日,20军zheng zhi部直工科下达公文,组zhi上批准了。
  爷爷奶奶原来准备五一节结婚。可是不巧,五一节军文工团在宁波有演出任务。这是文工团抗美援朝回国后第一次公演,各方面都关注,不能有丝毫闪失。公演的节目是四幕五场话剧《海滨激战》,爷爷除了在剧中扮演我军侦察英雄鲁维智副科长,还兼任舞台监督,奶奶担任化妆主任。
  显然,五一节是肯定无法举办婚礼的。于是,在团里领导和战友们的提议下,爷爷奶奶就在4月29日在文工团住地举行了一个部队流行的ge ming化的简单婚礼。从此,爷爷奶奶就不仅是战友,而且是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终身伴侣了。

  婚后不久,组织上安排了休假,他们回到爷爷家乡扬州江都,看望了老人。爷爷的母亲尤玉佩和岳母戴玉贞一样,也是“革命妈妈”,她早年丧夫,含辛茹苦将几个儿女带大,1945年3月亲自将长子送去参加新四军,并给他起了个学名陈久安;继父蒋志泉,是民间医生,四处行医支撑全家;弟弟尤长喜、妹妹蒋登美正在读书。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关楼上“戏单”图照的说明]
  1956年五一节,20军(0930部队)文工团在宁波公演四幕五场话剧《海滨激战》。
  《海滨激战》是一部反特话剧,福建军区文工团创作的。1955、1956年前后全国部队、地方许多团体都排演的此话剧。搜到一份稍微清楚的节目单,可略知故事内容以及剧照人物交代。
陈久安在剧中扮演师侦察科副科长鲁维智,还兼任舞台监督。沈济文担任化妆职责,没有参演。
  廖有梁扮演通讯员黄小钢。这应该是廖有梁第一次参加的专业舞台、面向公众的大型演出,从此开辟了他的话剧职业生涯(这之前是以舞蹈、表演为主的)。后来20军文工团被撤销建制,他们分流到前线文工团。陈久安、沈济文夫妇去的前线歌舞团,而廖有梁去的前线话剧团,或征求过个人意见。沈济文、廖有梁从一个普通百姓学生成为专业的演员,有赖于部队大熔炉的造就(锻炼、培育、成长)。
  电影《柳堡的故事》片尾字幕是1957年,所以1956年应该恰好是该电影拍摄阶段(那时电影出品周期长)。廖有梁具体如何被选上的,没发现确切记述。《大众电影》1958(3月号)上一篇文章如此介绍廖有梁: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0930部队文工团的演员,在参军八年多的时间中,一直是生活在这个文工团里,除了扮演过一些戏剧角色外,他还会拉二胡和小提琴,他在舞蹈演唱中担任过角色,是个受到部队官兵欢迎的演员。在1950年,廖有梁同志还是一个没有一棵三八枪高、穿着最小号的军装也还显得很长的十二岁小兵!他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斗争,这个小小的文艺兵,也曾用自己的武器活跃在战场上,坑道里,做些战勤和鼓动工作。他的整个生活历程是和部队战士连结在一起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具备了在“柳堡的故事”中扮演李进这一人物的一些有利条件,所以,在创造李进这个人物上完成了任务。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12)(有省略)
  奶奶的预产期在1957年3月。可是文工团的许多舞蹈节目都是排练定型的,一人一个角色,无人替代。舞蹈队只有八个男同志,七个女同志,奶奶如果不上舞台,原先她参加表演的节目,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奶奶直到怀孕八个月,还上台表演舞蹈,甚至表演难度很大的《鄂尔多斯舞》。奶奶回忆说,《鄂尔多斯舞》跳起来很过瘾:长袖窄口,细腰阔摆,头饰也琳琅璀璨,蒙古舞标志性的的动作“软硬动肩”、“抖碎肩”神韵飞扬,整个舞蹈跳起来大开大合,刚柔相济,婀娜多姿而又豪迈奔放。观众很欢迎,演员也很享受。有时台下掌声不停,只好一遍一遍地再演,最多连演三遍,观众还不让下去,可实在跳不动了,但非常愉快,非常过瘾。
  月份再大些,军服就穿不下了,只得穿便服,而且是特制的大号孕妇服。奶奶经常笑话这张照片中的自己:笑得傻傻的啊。奶奶还回忆:这还不是第一次穿便服,第一次是还没结婚的时候到外面定做的,一件绛紫色的上衣,谈不上什么款式,只是按军服的样子稍微改动了些,也不敢大改,怕被说成是zi产jie级作风。结果穿起来,全团瞩目,见领导没批评,身材和我差不多的都来借穿了。而且是一个一个接着借下去,根本不经我手了,最后,这件便服也不知到哪里去了,我都没穿几次啊。——是啊,军装再神气、再威风,可是天天穿,一年到头地穿,也会审美疲劳了,何况又是一群从事文艺工作的花季雨季的女兵呢。
  1957年3月15日,奶奶当母亲了。当时产假不长,文工团各种任务不断。爷爷奶奶实在顾不过来,只好请了奶妈,把带孩子的事都交给“革命妈妈”戴玉贞。产假过后不久,爷爷奶奶就和其他战友一道下连队去了。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春风拂槛露华浓·祖母沈济文在0930部队文工团(13)(有省略)
  1957年春夏,爷爷和奶奶都忙着下连队慰问演出和辅导文艺工作。这时候的工作重心,除了组成小组分散各连队慰问演出,主要放在基层文艺骨干的培养辅导上。有了骨干力量,就能带动普通战士,在基层单位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觉自主地发挥积极性,挖掘潜力,自下而上地开展各种充满活力的文艺活动,既丰富了连队生活,又有利于全面提高了部队文化素质。另外,在基层班排,文工团员们还力所能及地在生活上做些服务工作。比如奶奶,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的尿布都没时间洗,但在连队却和其他团员们抢着把战士们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召开党八届三中全会,20军文工团也及时组织学习,希望大家响应号召,哪里艰苦到哪里去,为建设祖国做更大的贡献。为了切实做好准备工作,奶奶把儿子完全托付给母亲,并将祖孙俩从宁波军部送回老家杭州。此后,这一老一小就在杭州郊区旧时邻居家租屋居住,也不知将来会怎么样,“革命妈妈”却毫无怨言。爷爷奶奶报名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有一些战友申请到东北北大荒去开荒。结果都未获批准。



2025-08-01 19:21: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九州共明月
  • 小吧主
    1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392回复贴,共6页
  • ,跳到 页  
<<返回廖有梁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