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敏敏"抛家弃国”,无非是说敏敏为了张无忌放下了她郡主身份;放下了剿灭中原武林的事业;和张无忌坦白心迹时说为和张无忌一起,汉人也好,蒙古人也罢,都不在乎;在张无忌有性命危险时,跟父亲说当没生下这个女儿,然后救张无忌而去。
很多人以这个来说嘴,更有甚者给敏敏安上了蒙奸,对父不孝的骂名,其心可诛。
首先,不贪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本就是我们文学中推崇的部分,否则也不会有庄子钓于濮水,曳尾于涂中的故事。更何况敏敏自小生于王家,见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别人苦苦追求的尊崇地位,可能是她弃如敝履的。并且通过汝阳王招韩姬,敏敏也认识到当时身为女子并不能干一番大事业,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嫁给平庸的君王,做个普通的人妇,过着庸俗的生活。所以郡主的地位弃了也就弃了。
放弃剿灭中原武林的事业,是因为她自个也明白,元朝的统治确实腐朽不堪,且待百姓如猪狗,在小酒馆里一段,也可知道的敏敏政治信仰,使命感只是来源于血统论,所作所为并非为儒家的为万民造福。和民心所向相比,她之前为之奋斗的事业不过是助纣为虐,所幸这条路敏敏抽身早。这非对国不忠,因为所谓天下是万万民的天下,而非蒙古人的天下。这也并不是对蒙古人不忠,就如美国内战时期一个很有本事白人不参与残害黑人,不能说明这就损伤了白人的利益。
至于跟着张无忌,就无顾民族,这并没有错。当时贵蒙古,贱汉族的做法可能一开始敏敏内心就不赞同。是哪个民族重要吗?就如张无忌所说的,大家和和气气的做朋友,你不杀我我不杀你,是哪个民族又有何分别呢?
至于离家,我认为只是权宜之计,否则张无忌会当场毙命。证据之一是少室山脚农舍下敏敏也说了要秉明爹爹才和张无忌在一起,之二是敏敏在少室山上对爹爹和无忌都两不相帮,保留着和爹爹修好的余地。此外,汝阳王如此爱女,而敏敏最后又回到蒙古,终身不踏足中原,敏敏自然能做到赡养父母已尽女儿职责。
所以,去国离家即便不能成为敏敏这个女子敢爱敢恨的亮点,也不该成为黑点。
很多人以这个来说嘴,更有甚者给敏敏安上了蒙奸,对父不孝的骂名,其心可诛。
首先,不贪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本就是我们文学中推崇的部分,否则也不会有庄子钓于濮水,曳尾于涂中的故事。更何况敏敏自小生于王家,见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别人苦苦追求的尊崇地位,可能是她弃如敝履的。并且通过汝阳王招韩姬,敏敏也认识到当时身为女子并不能干一番大事业,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嫁给平庸的君王,做个普通的人妇,过着庸俗的生活。所以郡主的地位弃了也就弃了。
放弃剿灭中原武林的事业,是因为她自个也明白,元朝的统治确实腐朽不堪,且待百姓如猪狗,在小酒馆里一段,也可知道的敏敏政治信仰,使命感只是来源于血统论,所作所为并非为儒家的为万民造福。和民心所向相比,她之前为之奋斗的事业不过是助纣为虐,所幸这条路敏敏抽身早。这非对国不忠,因为所谓天下是万万民的天下,而非蒙古人的天下。这也并不是对蒙古人不忠,就如美国内战时期一个很有本事白人不参与残害黑人,不能说明这就损伤了白人的利益。
至于跟着张无忌,就无顾民族,这并没有错。当时贵蒙古,贱汉族的做法可能一开始敏敏内心就不赞同。是哪个民族重要吗?就如张无忌所说的,大家和和气气的做朋友,你不杀我我不杀你,是哪个民族又有何分别呢?
至于离家,我认为只是权宜之计,否则张无忌会当场毙命。证据之一是少室山脚农舍下敏敏也说了要秉明爹爹才和张无忌在一起,之二是敏敏在少室山上对爹爹和无忌都两不相帮,保留着和爹爹修好的余地。此外,汝阳王如此爱女,而敏敏最后又回到蒙古,终身不踏足中原,敏敏自然能做到赡养父母已尽女儿职责。
所以,去国离家即便不能成为敏敏这个女子敢爱敢恨的亮点,也不该成为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