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一点,但是想要离开海洋,无论进入淡水还是登上陆地,保留这段脆弱的的浮游幼体期都是不可行的,如果实际尝试一下就不难发现,很多经过漫长浮游幼体期的海生节肢动物(最典型的是十足目)很难进行人工繁殖,有的种类即使在专业的条件下幼体成活率也十分的低,可见浮游生活的幼体生命力十分脆弱(对其他动物也成立)。归根到底是因为浮游生活的幼体附肢发育和分化不完善。再次以十足目举例,十足目附肢包含两对触角,一对大颚两对小颚与前三对胸肢一同构成口器,后五队胸肢中的部分或全部用于爬行,五对腹肢用于游泳,两对尾肢构成尾扇辅助运动,而以上腹肢常兼具排泄器官(如触角腺,小颚腺)和呼吸器官(如足鳃),节肢动物成功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归功于躯干与腹肢的分化,然而让我们看看这些浮游幼体的形态结构就能理解海洋节肢动物的幼体为何如此的“废”,对虾孵化后第一个幼体阶段称为无节幼体,有三对腹肢,附肢和身体都没有明显的分节,附肢几乎只有大小的区别(然而事实上这分别是两对触角和大颚),躯干更是没有头胸腹的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幼体的游泳能力极差,也基本不能取食,主要依靠卵黄的营养。或许是因为无节幼体太过“真实”,很多海洋十足目的发育都跳过了这一阶段(在卵内完成),直接进入下一阶段——蚤状幼体,这一阶段幼体已经有了虾的雏形,但附肢分化程度仍然很低,由于腹肢不发育或者发育很差,几乎不具有自行游泳的能力,头胸部的附肢能勉强用于爬行或者捕捞浮游生物,但基本不能切割咀嚼比自己的嘴更大的食物,因此只能吃些单细胞生物或者轮虫这样的微小生物。图:对虾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成年对虾和桡足类的附肢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