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间有百种风流。
百舸竟流,逐浪万水千山,是纵横家的风流。
孤舟竹笠,钓尽漫天星斗,是散人的风流。
口吐莲花,写就一时锦绣,是文士的风流。
沽取华酿,销却万古忧愁,是饮者的风流。
便如老僧宿儒,枯禅半生,也有那一刹绽放,敢论道于神魔座前,立规矩于天地之间。绝世风流,不外如是。
有云众生皆苦,生命的过程是如此枯燥且残忍。从生下来的无知到面临死亡时的畏怖,生时怀揣着对世界和未来的期待,死前却只剩由无数无可奈何的遗憾堆砌成的绝望。人是趋光的生物,却从黑暗中诞生,也归于黑暗的尽头。而支撑着我们前仆后继地努力在这枯燥残忍的过程中挣扎的,也许便是这些所谓风流,编织成的点点星光。
虽然我们只是沧海间的一粒粟米,是万古时光中的一瞬,但好歹这是能瞥见昙花盛开的一瞬。而这盛开的昙花,正是人类燃烧自己的灵魂,所散发出的独有光华。
于苦中作乐者,唯人也。
于伪中求真者,唯人也。
于恶中向善者,唯人也。
人类的伟大正在于此,我们只有短暂的生命,我们只看得见眼前的一小片未来,我们知道最终的归宿是无穷无尽的死寂,但我们却总能在某一瞬间超脱苦痛、勘破畏怖。
即使人类具备这样的潜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人,陈平安也是个过于理想的存在。
他自幼时起便饱经磨难,因此卑微、挣扎、痛苦,且常怀畏惧。虽然他从骨髓里深知绝望,却始终在向前、向善,哪怕步履蹒跚,但从无一分懈怠。克制和坚持是最宝贵的品质,陈平安简直就是这两种品质的代言人——前者是面对诱惑时的克己到路遇不平时的制怒、后者则是从练拳时的持之以恒到固守本心的坚韧不拔。
先贤有性善性恶之说,各执一词。而阳明先生格了数年竹子,终于格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唯有知善且行善者方为善。知和行到了这时终于合成了一体,那些伪善的、道貌岸然的、说一套做一套的所谓“道德先生”从此无所遁形,而那些本来蠢蠢欲动的“恶”念也因“行善”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在《剑来》中,惊才绝艳的早慧者甚多,但被齐静春、老剑条、杨老头共同选中的却只有陈平安一人。并非是齐先生在平安身上看到了多深不可测的天赋、多前程远大的未来,他只是发现,践行“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放眼天下,也许再没有人比平安更合适了。
就像一个通读史书的人,忽然穿越到了过去,发现了一位坐在竹林里皱着眉头沉思的明朝年轻人。你知道他终将成为天下的一道标杆,只不过当下正经历着自我否定和对世界的怀疑。
所以齐先生走上前去,轻轻握住了少年平安的手,笑意温醇。
“无论如何,不要这个世界失望。”
因为你将成为世界的希望。
很多人期待着陈平安成为那拳高天外的陈十一,连曹慈都甩在身后,凭一双拳,替郑大风、替崔诚、替自己、更替齐先生,让那些眼高于顶的人乖乖的听自己的道理。
更多人期待着陈平安成为那剑绝九天的大剑仙,一人一剑,气冲云霄,让妖族闻风丧胆、叫天魔风声鹤唳,在剑气长城前刻下只属于自己的大字。
但我更期待看到一个能让全天下人甘心称为“陈先生”的平安。哪怕他没有无敌的拳劲和剑意傍身,也能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地听他讲的道理;哪怕他不像老秀才一般舌灿莲花,也能论道于儒道释三家教祖之前。因为这位陈先生的道理和别家的不一样,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更是他时时刻刻在践行着的。
当一位出身在穷街陋巷中的普通少年,凭着对心底信念的坚持,一步步成为武神、剑圣、夫子,并且自始至终都以这些信念作为准则约束自己,遇人遇事还不忘引以为鉴,时时刻刻对心底道理进行斧正精进,真正做到知行相生、知行合一。这样堪为表率的先生讲出来的道理,有谁不愿意听呢?
诚然,生命短暂而且凄苦。但这不是任何人放任自己堕入恶念的理由。若冥冥之中真有三教教祖、白泽、人间最得意那样的存在,当然也会因世人的自甘堕落而失望。若真有那虚无缥缈的天堂或者极乐,我们也会因消极生活而错过。陈平安的确是个过于理想化的人,他是烽火笔下具现化了的心学圣人,是形象化了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标杆。
但也不仅仅如此。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剑来粉丝心中自然有一千个陈平安。网络小说总是快意恩仇,像《剑来》这般,主角行事前百般桎梏万般考量的实属异类;而像平安这样,做了一件看似有违其原则但是称得上“快意恩仇”的事,却还要被书迷们“声讨”原则问题的,也是极少数。这就是如平安这样的存在对世界的影响,因为书内书外的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那个不曾懈怠、不曾放弃的自己。
书里,因他改变的,有裴钱、有崔东山、有杜俞、有刘志茂,甚至有老剑条、白泽、人间最得意。
书外,心境在不知不觉地受他牵扯,时常自省的,也许就有你、有我、有他,甚至有烽火本人。
烽火当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书中那些文字形式的道理也不算什么特别精辟的哲理。但这些本该显得枯燥的哲理之所以直指人心,正因为那是平安用行动所悟、且用行动践行的。这便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身处现实世界,我们肯定做不到像平安那样,出拳时万邪辟易,出剑时将天地翻覆。但拥有这样的力量,至少我们可以将心境锻炼得前所未有的坚定,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波诡和灰黯,将不再迷惘。
知苦而行乐。
知伪而求真。
知恶而向善。
知死而往生。
断定我们是否卑微渺小的,不是注定的宿命,而是我们拥抱宿命的方式。
评判我们是否风流自由的,不是一时的恣意,而是我们是否忘记了坚持自我。
致平安,也致我们自己,更致剩下的生命。
与诸君共勉。
百舸竟流,逐浪万水千山,是纵横家的风流。
孤舟竹笠,钓尽漫天星斗,是散人的风流。
口吐莲花,写就一时锦绣,是文士的风流。
沽取华酿,销却万古忧愁,是饮者的风流。
便如老僧宿儒,枯禅半生,也有那一刹绽放,敢论道于神魔座前,立规矩于天地之间。绝世风流,不外如是。
有云众生皆苦,生命的过程是如此枯燥且残忍。从生下来的无知到面临死亡时的畏怖,生时怀揣着对世界和未来的期待,死前却只剩由无数无可奈何的遗憾堆砌成的绝望。人是趋光的生物,却从黑暗中诞生,也归于黑暗的尽头。而支撑着我们前仆后继地努力在这枯燥残忍的过程中挣扎的,也许便是这些所谓风流,编织成的点点星光。
虽然我们只是沧海间的一粒粟米,是万古时光中的一瞬,但好歹这是能瞥见昙花盛开的一瞬。而这盛开的昙花,正是人类燃烧自己的灵魂,所散发出的独有光华。
于苦中作乐者,唯人也。
于伪中求真者,唯人也。
于恶中向善者,唯人也。
人类的伟大正在于此,我们只有短暂的生命,我们只看得见眼前的一小片未来,我们知道最终的归宿是无穷无尽的死寂,但我们却总能在某一瞬间超脱苦痛、勘破畏怖。
即使人类具备这样的潜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为一个人,陈平安也是个过于理想的存在。
他自幼时起便饱经磨难,因此卑微、挣扎、痛苦,且常怀畏惧。虽然他从骨髓里深知绝望,却始终在向前、向善,哪怕步履蹒跚,但从无一分懈怠。克制和坚持是最宝贵的品质,陈平安简直就是这两种品质的代言人——前者是面对诱惑时的克己到路遇不平时的制怒、后者则是从练拳时的持之以恒到固守本心的坚韧不拔。
先贤有性善性恶之说,各执一词。而阳明先生格了数年竹子,终于格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唯有知善且行善者方为善。知和行到了这时终于合成了一体,那些伪善的、道貌岸然的、说一套做一套的所谓“道德先生”从此无所遁形,而那些本来蠢蠢欲动的“恶”念也因“行善”而被扼杀在摇篮里。
在《剑来》中,惊才绝艳的早慧者甚多,但被齐静春、老剑条、杨老头共同选中的却只有陈平安一人。并非是齐先生在平安身上看到了多深不可测的天赋、多前程远大的未来,他只是发现,践行“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放眼天下,也许再没有人比平安更合适了。
就像一个通读史书的人,忽然穿越到了过去,发现了一位坐在竹林里皱着眉头沉思的明朝年轻人。你知道他终将成为天下的一道标杆,只不过当下正经历着自我否定和对世界的怀疑。
所以齐先生走上前去,轻轻握住了少年平安的手,笑意温醇。
“无论如何,不要这个世界失望。”
因为你将成为世界的希望。
很多人期待着陈平安成为那拳高天外的陈十一,连曹慈都甩在身后,凭一双拳,替郑大风、替崔诚、替自己、更替齐先生,让那些眼高于顶的人乖乖的听自己的道理。
更多人期待着陈平安成为那剑绝九天的大剑仙,一人一剑,气冲云霄,让妖族闻风丧胆、叫天魔风声鹤唳,在剑气长城前刻下只属于自己的大字。
但我更期待看到一个能让全天下人甘心称为“陈先生”的平安。哪怕他没有无敌的拳劲和剑意傍身,也能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地听他讲的道理;哪怕他不像老秀才一般舌灿莲花,也能论道于儒道释三家教祖之前。因为这位陈先生的道理和别家的不一样,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更是他时时刻刻在践行着的。
当一位出身在穷街陋巷中的普通少年,凭着对心底信念的坚持,一步步成为武神、剑圣、夫子,并且自始至终都以这些信念作为准则约束自己,遇人遇事还不忘引以为鉴,时时刻刻对心底道理进行斧正精进,真正做到知行相生、知行合一。这样堪为表率的先生讲出来的道理,有谁不愿意听呢?
诚然,生命短暂而且凄苦。但这不是任何人放任自己堕入恶念的理由。若冥冥之中真有三教教祖、白泽、人间最得意那样的存在,当然也会因世人的自甘堕落而失望。若真有那虚无缥缈的天堂或者极乐,我们也会因消极生活而错过。陈平安的确是个过于理想化的人,他是烽火笔下具现化了的心学圣人,是形象化了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标杆。
但也不仅仅如此。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剑来粉丝心中自然有一千个陈平安。网络小说总是快意恩仇,像《剑来》这般,主角行事前百般桎梏万般考量的实属异类;而像平安这样,做了一件看似有违其原则但是称得上“快意恩仇”的事,却还要被书迷们“声讨”原则问题的,也是极少数。这就是如平安这样的存在对世界的影响,因为书内书外的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那个不曾懈怠、不曾放弃的自己。
书里,因他改变的,有裴钱、有崔东山、有杜俞、有刘志茂,甚至有老剑条、白泽、人间最得意。
书外,心境在不知不觉地受他牵扯,时常自省的,也许就有你、有我、有他,甚至有烽火本人。
烽火当然不是一位哲学家,书中那些文字形式的道理也不算什么特别精辟的哲理。但这些本该显得枯燥的哲理之所以直指人心,正因为那是平安用行动所悟、且用行动践行的。这便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身处现实世界,我们肯定做不到像平安那样,出拳时万邪辟易,出剑时将天地翻覆。但拥有这样的力量,至少我们可以将心境锻炼得前所未有的坚定,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波诡和灰黯,将不再迷惘。
知苦而行乐。
知伪而求真。
知恶而向善。
知死而往生。
断定我们是否卑微渺小的,不是注定的宿命,而是我们拥抱宿命的方式。
评判我们是否风流自由的,不是一时的恣意,而是我们是否忘记了坚持自我。
致平安,也致我们自己,更致剩下的生命。
与诸君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