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吧 关注:483贴子:137,699

《唯识与中观》之一百七十四 南懷瑾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5-17 23:43回复
    有处但说五遍染者。以掉等。违唯善故。此唯染故。非第八俱。第七识中。唯有大八。取舍差别。如上应知。第六识俱。容有一切。小十粗猛。五识中无。中大相通。五识容有。由斯中大。五受相应。有义小十除三。忿等唯喜忧舍三受相应。谄诳憍三。四俱除苦。有义忿等。四俱除乐。谄诳憍三。五受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此受俱相。如烦恼说。实义如是。若随粗相。忿恨恼嫉害。忧舍俱。覆悭喜舍。余三增乐。中大随粗。亦如实义。如是二十。与别境五。皆容俱起。不相违故。染念染慧。虽非念慧俱。而痴分者。亦得相应故。念亦缘现曾习类境。忿亦得缘刹那过去。故忿与念亦得相应。染定起时。心亦躁扰。故乱与定相应无失。中二大八十烦恼俱。小十定非见疑俱起。此相粗动。彼审细故。忿等五法。容慢痴俱。非贪恚并。是瞋分故。悭痴慢俱。非贪瞋并。是贪分故。憍唯痴俱。与慢解别。是贪分故。覆诳与谄。贪痴慢俱。行相无违。贪痴分故。小七中二。唯不善摄。小三大八。亦通无记。小七中二。唯欲界摄。诳谄。欲色。余通三界。生在下地。容起上十。一耽定于他。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6-04 12:51
    回复
      2025-10-01 01:27: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讲到这里,有位同学,人不能偷懒啊,马上来跟我讲,“如是二十随烦恼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有”,他说中烦恼、小烦恼同大烦恼,这三个都是假有,他说你只讲了三个?我说讲三个够了嘛,就放逸一下,何必那么紧张呢?举例子应该就晓得了。现在我们还是不倒转来,“不信,懈怠,定是实有”。确有这个作用,力量大,“教理成故”。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6-04 12:54
      回复
        “掉举。昏沉。散乱。三种。有义是假。有义是实。所引理教。如前应知。”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6-04 12:55
        回复
          所以“掉举。昏沉。散乱。三种”,这三种啊,掉举、昏沉、散乱。“有义是假。有义是实。所引理教。如前应知”,这三种,掉举,比如说我们打坐的人才用到这个心理名称啊。昏沉,普通人哪里晓得什么昏沉啊,累了就该睡觉了,爱睡也没有关系啊,而且越睡还越健康啊。除了你有个睡病,犯了睡病的一觉就睡过去了,那也无疾而终也不错。昏沉、掉举同散乱,这三种现象。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6-04 14:08
          回复
            这三种现象,“有义”,有一派认为,“是假”有,因为是你修道的人所产生的现象,建立这么一个心态。“有义”,有一派的理论“是实”有。或者认为不能够那么讲,有些人天生头脑昏昏爱睡觉的,昏沉,永远不清醒的,我们看相也有了,像某人睡眼,醉眼,那个眼睛一天到晚都在睡中一样。不过我也看到一位老朋友,历史上也有,当年,几十年前的也看到一个人,他真的都在睡觉,一位老先生,随时睡,坐着跟你讲也睡,他就睡了,就低头睡,可是你认为他真睡了,糟糕,你讲什么他都清楚。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6-04 14:14
            回复
              所以,在北洋军阀的时候有一个山西的一位督军,他爱睡觉,在前方指挥作战,还要人抬他去作战,坐在那个轿子上,滑杆上,这样抬着作战,诶,哪个地方打败仗,他眼睛就睁开了:“哦,那一边怎么样?”他都晓得,可是他真在睡,的确有这种人,这种人大概前生是修无记定、昏沉定来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6-04 14:15
              回复
                你说他真昏沉吗?他全清楚;你说他全清楚?那个现象就是昏沉。所以,有一派认为,掉举、昏沉、散乱这三种心理现象,认为这是假有,是我们修道方面的人有这种情形,假使普通人的心理来讲,这个是假的。所以有一派坚持认为,普通心理里头也有,心态现象是实的。那么这个两方面所引用的佛经的---“理”,它的理论,逻辑道理,“教”,经教上所说。“如前应知”,同前面讨论过的大概知道了,我们举个例子,大概知道了。其他,所谓知道了,要我们自己去研究,去思考。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6-04 14:16
                回复
                  2025-10-01 01:21: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二烦恼势力起故”,这二十种随烦恼,是与生命同来,只要这个生命来,一有思想,它就有这个作用。所谓烦恼,有俱生烦恼;有些后天加上的,第六意识分别心所起的,年纪越大,知识越多,人生的经历越多了,年纪老了,分别心就厉害了,这个观念,染污的厉害了,就分别厉害了,是非善恶等等。有些是俱生来的,有些是分别心来的。他说“二十”烦恼,通于“俱生”,它本来有这个根,起的作用是分别心来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9-06-04 14:20
                  回复
                    “随二烦恼势力起故”,所谓烦恼,我们这个妄想烦恼哪里来的?一种是与生命俱来,人有思想,思想里头就有这个东西。那么,它靠分别来,心有分别。所以,此心无分别,一律平等,烦恼就清净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6-04 14:21
                    回复
                      “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他说这个二十种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十种“展转”定不起故,互相在轮回---“展转”,这个心理、那个心理,那刚刚发了脾气,等一下越想啊,“哎,你问我借钱,不想借。不过你勉强问我借,我怕你,只好借给你”,这就是有忿恨心了。可是呢,借虽然借了,越想越心痛,悭吝心又起来了,所以说“展转”而起,那么,又说“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每个心态归每个心态,不是互相关联来的,因为“互相违故”,这个要大家去思考了,我不举例子了,举例子讲不完,太多了啊。互相就是矛盾的,违背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9-06-04 14:25
                      回复
                        “行相粗猛。各为主故”,为什么呢?讲它中随烦恼---无惭、无愧,与小随烦恼互相违背。因为它的这个心理行为的形象,拿现在来讲,心理行为的那个心态、那个现象是“粗猛”,很粗显,很有力量,“各为主故”,每一个心理的作用,各自独立地成一个单元。看得很清楚了,自己现在是什么心态就知道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9-06-04 14:27
                        回复
                          所以,这两种“无惭”“无愧”心,同一般人平常是善心不具备的,那就是不善心具备。“随应皆得小大俱起”,所以,无惭无愧的心理随时都有,没有走上真正的善道,没有惭愧心是应该的。所以,他说小随烦恼、大随烦恼中间都包含有“无惭”“无愧”的这个烦恼作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9-06-04 14:32
                          回复
                            “论说大八。遍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俱起”,那么根据《瑜伽师地论》来说,大随烦恼八种,遍满一切染污心中。我们凡夫都在染污心中,所以它互相为因果,小随烦恼里头,大随烦恼里头,都含藏的有,“皆容”,“容”,包含在内,同时起来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9-06-04 14:32
                            回复
                              2025-10-01 01:15: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有处说六遍染心者。昏掉增时。不俱起故”,有些地方说,六种遍染心里头,昏沉、掉举多了,不会同时起来。
                              “有处”,这些等后再讨论。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9-06-04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