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干货:杜审言诗注解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晋陵今江苏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陆丞一本作陆丞相,名元方,字希仲,吴人。武后时为相。(池阳按:当作陆丞。丞,佐官之名,此处即晋陵县丞。详闻一多《唐诗大系》。)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云霞出海曙①,梅柳渡江春。
○○●●●,○●●○△
淑气②催黄鸟③,晴光转绿蘋④。
○●○○●,○○●●△
忽闻歌古调⑤,归思欲沾襟!
●○○●●,○●●○△
[平声 真韵 襟字通叶]
○,平声
●,仄声
△,平声韵
【作者简介】
杜审言,字必简,襄阳人。登进士第后,为洛阳丞。武后时为著作郎。中宗时为修文馆直学士。有集。必简系杜甫之祖,少陵(杜甫,号少陵野老)曾有“诗是吾家事”之句(另有“吾祖诗冠古”之句),可见必简对于诗学的造诣很深。
【注解】
①曙,ㄕㄨ(shu),去(去声),音庶,早上的阳光。(池阳按:曙,古音去声;今台湾地区仍读去声,大陆普通话读上声。)
②淑气,就是春天温和的气候。
③黄鸟,即黄鹂,亦叫仓庚。
④这是根据梁(南梁)江淹“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的诗句。
⑤古时的音调,指陆丞的原唱。
【作意】
此诗因感到陆丞能够在乡园赏玩春光,写出自己犹宦游他乡,孤负春光,不能归去之情。所谓因物兴感,也就是即景生情。(池阳按:此说以陆丞为还乡之陆丞相;若陆丞为晋陵县丞,则二人皆是客中逢春。)
【作法】
陆丞有早春游望的诗,寄给杜审言,审言就将自己的感想,也做了这首诗。通常称陆作为“原唱”,称杜作为“和诗”或“和章”。和诗倘用原唱的韵,叫做“和韵”,又叫“步韵”,倘然所用的韵和原唱所用之韵次序毫不变动,如本诗“人新春蘋襟”,叫做“和原韵”或“步原韵”。但有时也不妨将五个韵的次序前后变动。不过也有人并不用原唱的韵,而在同一韵目中别选他字来压韵,如上平声十一真韵目中不用“人新”等字,别用“神尘”等字,也叫做“用韵”。倘然不用同一韵目的韵,而用他韵,那就不能称为和韵或用韵了。
此诗作法非常绵密,全篇关键在“偏惊物候新”,“云霞”、“梅柳”、“黄鸟”、“绿蘋”是“物”,“曙”、“春”、“淑气”、“晴光”是“候”,开口用一“新”字,扣住题字的“早”,再用“催”、“转”等字来写“早春”。“云霞出海”是“望”,“淑气”两句是“游”。“偏”、“忽闻”等字,俱能得神。起首“宦游人”是说自己,以下即接说自己所见的如此春景,足以引起“归思”。“忽闻歌古调”句指丞相的原作,是写“和”字,结句是道出自己伤春本意。
【名家评笺】
●首句“独有宦游人”,第七句“忽闻歌古调”,妙在“独有”、“忽闻”四虚字。(明·杨慎(升庵诗话》)
●(首二句)刘须溪(辰翁)云:起得怅恨。(三四句)刘云:两句复自浩然。(明·高棅《唐诗品汇》)
●三、四如精金百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结意势冲盈。(明·陆时雍《唐诗镜》)
●意起笔起,意止笔止,真自苏李(题名苏武、李陵所作之五言诗,存于文选,今多以为拟作)得来,不更问津建安。看他一结,却有无限。《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构如此,俗笔于此必千百言。(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中四句合写“物候”二字,颠倒变化,可学其法。“物候新”居家者不觉,独宦游人偏要惊心。三、四写物候到处皆新,五、六写物候新得迅速,具文见意,不言“惊”,而“惊”在语中。结和陆丞,以“归思”应“宦游”,以“欲沾巾”应“偏惊”。(清·屈复《唐诗成法》)
●(首句)纪晓岚(昀)曰:“起句警拔,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吴北江曰:“起句惊矫不群。”(三四句)吴曰:“华妙。”纪曰:“末收和,字亦密。"此等诗当玩其不象超妙处。(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物候新,暗点早春,喝起中二联在一“惊”字。中二联写早春,中四字皆“惊”也。......“独有”、“偏惊”、“忽闻”是机括。(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首二句言与友皆在客中逢春,非在故乡,故因“物候”而“惊心”也。中四句赋“早春游望”四字。“云霞”句写早之景。“梅柳”句写春之景。五六句,一写在陆而闻者,因春至而时鸟变声;一写在水而见者,因春至而渚蘋出水。一年容易,又值春光。正乡心撩乱之际,况闻陆丞之歌诗,声音感人,不觉归思沾巾矣。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 渡"字、“转”字用字之妙,可谓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
文:选自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另附「名家评笺」
图:唤知(浅)
整理:池阳
编辑:墨舞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晋陵今江苏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陆丞一本作陆丞相,名元方,字希仲,吴人。武后时为相。(池阳按:当作陆丞。丞,佐官之名,此处即晋陵县丞。详闻一多《唐诗大系》。)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
云霞出海曙①,梅柳渡江春。
○○●●●,○●●○△
淑气②催黄鸟③,晴光转绿蘋④。
○●○○●,○○●●△
忽闻歌古调⑤,归思欲沾襟!
●○○●●,○●●○△
[平声 真韵 襟字通叶]
○,平声
●,仄声
△,平声韵
【作者简介】
杜审言,字必简,襄阳人。登进士第后,为洛阳丞。武后时为著作郎。中宗时为修文馆直学士。有集。必简系杜甫之祖,少陵(杜甫,号少陵野老)曾有“诗是吾家事”之句(另有“吾祖诗冠古”之句),可见必简对于诗学的造诣很深。
【注解】
①曙,ㄕㄨ(shu),去(去声),音庶,早上的阳光。(池阳按:曙,古音去声;今台湾地区仍读去声,大陆普通话读上声。)
②淑气,就是春天温和的气候。
③黄鸟,即黄鹂,亦叫仓庚。
④这是根据梁(南梁)江淹“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的诗句。
⑤古时的音调,指陆丞的原唱。
【作意】
此诗因感到陆丞能够在乡园赏玩春光,写出自己犹宦游他乡,孤负春光,不能归去之情。所谓因物兴感,也就是即景生情。(池阳按:此说以陆丞为还乡之陆丞相;若陆丞为晋陵县丞,则二人皆是客中逢春。)
【作法】
陆丞有早春游望的诗,寄给杜审言,审言就将自己的感想,也做了这首诗。通常称陆作为“原唱”,称杜作为“和诗”或“和章”。和诗倘用原唱的韵,叫做“和韵”,又叫“步韵”,倘然所用的韵和原唱所用之韵次序毫不变动,如本诗“人新春蘋襟”,叫做“和原韵”或“步原韵”。但有时也不妨将五个韵的次序前后变动。不过也有人并不用原唱的韵,而在同一韵目中别选他字来压韵,如上平声十一真韵目中不用“人新”等字,别用“神尘”等字,也叫做“用韵”。倘然不用同一韵目的韵,而用他韵,那就不能称为和韵或用韵了。
此诗作法非常绵密,全篇关键在“偏惊物候新”,“云霞”、“梅柳”、“黄鸟”、“绿蘋”是“物”,“曙”、“春”、“淑气”、“晴光”是“候”,开口用一“新”字,扣住题字的“早”,再用“催”、“转”等字来写“早春”。“云霞出海”是“望”,“淑气”两句是“游”。“偏”、“忽闻”等字,俱能得神。起首“宦游人”是说自己,以下即接说自己所见的如此春景,足以引起“归思”。“忽闻歌古调”句指丞相的原作,是写“和”字,结句是道出自己伤春本意。
【名家评笺】
●首句“独有宦游人”,第七句“忽闻歌古调”,妙在“独有”、“忽闻”四虚字。(明·杨慎(升庵诗话》)
●(首二句)刘须溪(辰翁)云:起得怅恨。(三四句)刘云:两句复自浩然。(明·高棅《唐诗品汇》)
●三、四如精金百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春”一字句,古人琢意之妙,起结意势冲盈。(明·陆时雍《唐诗镜》)
●意起笔起,意止笔止,真自苏李(题名苏武、李陵所作之五言诗,存于文选,今多以为拟作)得来,不更问津建安。看他一结,却有无限。《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构如此,俗笔于此必千百言。(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中四句合写“物候”二字,颠倒变化,可学其法。“物候新”居家者不觉,独宦游人偏要惊心。三、四写物候到处皆新,五、六写物候新得迅速,具文见意,不言“惊”,而“惊”在语中。结和陆丞,以“归思”应“宦游”,以“欲沾巾”应“偏惊”。(清·屈复《唐诗成法》)
●(首句)纪晓岚(昀)曰:“起句警拔,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吴北江曰:“起句惊矫不群。”(三四句)吴曰:“华妙。”纪曰:“末收和,字亦密。"此等诗当玩其不象超妙处。(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物候新,暗点早春,喝起中二联在一“惊”字。中二联写早春,中四字皆“惊”也。......“独有”、“偏惊”、“忽闻”是机括。(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首二句言与友皆在客中逢春,非在故乡,故因“物候”而“惊心”也。中四句赋“早春游望”四字。“云霞”句写早之景。“梅柳”句写春之景。五六句,一写在陆而闻者,因春至而时鸟变声;一写在水而见者,因春至而渚蘋出水。一年容易,又值春光。正乡心撩乱之际,况闻陆丞之歌诗,声音感人,不觉归思沾巾矣。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 渡"字、“转”字用字之妙,可谓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
文:选自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另附「名家评笺」
图:唤知(浅)
整理:池阳
编辑:墨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