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8年万分之一比例的《吉林街市图》,我们就能看到大马路、新马路、新小马路等以“路”定名的街道。
在1949年以前东关的新式马路中,曾有一条名为“南马路”的道路。1935年新路铺设完毕之前,这一地域已经形成了胡同交织的近郊城区。电灯厂、于家窑、常庆街等小区域指向地名也显示,当时这一带并非荒莽凄清的所在。史载:光绪三十三(1907)年,吉林将军达桂委派官商悦明阿募集股份,采购西门子小功率火力发电机,在东莱门外、于家窑南侧设立官督商办的吉林宝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发电供应城内和商埠街道及居民照明。这一举措使得东莱门外直至吉林机器局成了吉林城、甚至吉林通省近代工业的摇篮地带。后来工厂归永衡官银号接办,改称永衡电灯厂。虽然这是一所小型发电厂,可吉林百姓却一直俗称其为“电灯厂”,以至于今天我们读起来,好像这家工厂是生产灯泡的一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吉林被日寇占领。为实施其长期霸占吉林的罪恶企图,日寇在吉林城进行了有步骤的殖民建设。1935年,伪满吉林政府按所谓规划由日本驻吉林领事馆(馆址在后来的吉林医学院)向东莱门新拓道路。当时日本领事馆南侧还是一个巨大的窑坑——于家窑。从光绪年间开始到1930年,于氏家族一直在这里取土烧窑。1935年拓路工程开始,于家窑中间被填平铺路,这个窑坑被分割为东西两坑。西侧规划为小公园预定地(后日伪当局曾在此建设一条长达60米的防空洞),东侧被填平修建了南大路邮局。
新路很快便建成投入使用。这条新拓的道路从日本领事馆取直向南,直达东莱门外的江岸渡口。主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路与路边建筑之间铺设了碎石路,使得路面在当时分外时尚美观。因位于商埠大马路南端,故定名为“南大马路”,俗称“南马路”。

南大马路 1939年摄 左侧现为市话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