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百济王
温祚王 온조왕 BC18~AD29
多娄王 다루왕 28~77
己娄王 기루왕 77~128
盖娄王 개루왕 128~166
肖古王 초고왕 166~214
仇首王 구수왕 214~234
沙伴王 사반왕 234~234
古尔王 고이왕 234~286
责稽王 책계왕 286~298
汾西王 분서왕 298~304
比流王 비류왕 304~344
契王 계왕 344~346
近肖古王 근초고왕 346~375
近仇首王 근구수왕 375~384
枕流王 침류왕 384~385
辰斯王 진사왕 385~392
阿华王 아신왕 392~405
腆支王 전지왕 405~420
久尔辛王 구이신왕 420~427
毗有王 비유왕 427~454
盖卤王 개로왕 475~475
文周王 문주왕 475~477
三斤王 삼근왕 477~479
东城王 동성왕 479~501
武宁王 무녕왕 501~523
百济圣王 성왕 523~554
威德王 위덕왕 554~598
恵王扶余季 혜왕 598~599
法王扶余宣 법왕 599~600
武王扶余璋 무왕 600~641
义慈王 의자왕 641~660
扶余璋
百济武王 (生年不详,在位600年—641年),又称虎王、武康王或武广王。姓扶余,讳璋(又作武康、献丙),乳名薯童。是百济第三十代王。
《三国史记》记载,武王为法王之子,法王死后即位。《三国遗事》则记载,武王为寡母与京师南池之池龙交通而生。根据近代考古发现,武王在位期间可能将国都由泗泚城迁移至今之益山市。武王最初与新罗和高句丽多兴战事,而后与高句丽议和,转而常与新罗征战,阻止新罗扩张,掠夺多座新罗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于高句丽和中国隋朝之间,藉两方相互征战来谋求百济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后,努力与新建立的唐朝保持亲善关系,唐高祖曾册封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然而唐朝与新罗反较亲密。内政方面,则强化王权,大举兴建许多大型建筑设施,例如宫殿、寺庙、城墙及军事设施。一般认为,武王执政后半期大兴土木以及与新罗长年征战等举措,是造成百济国力衰退,在武王死后二十年即为新罗所覆灭的原因之一。武王于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赠光禄大夫。
2005年韩剧《薯童谣》反映的就是以他为原型的传奇故事。
温祚王 온조왕 BC18~AD29
多娄王 다루왕 28~77
己娄王 기루왕 77~128
盖娄王 개루왕 128~166
肖古王 초고왕 166~214
仇首王 구수왕 214~234
沙伴王 사반왕 234~234
古尔王 고이왕 234~286
责稽王 책계왕 286~298
汾西王 분서왕 298~304
比流王 비류왕 304~344
契王 계왕 344~346
近肖古王 근초고왕 346~375
近仇首王 근구수왕 375~384
枕流王 침류왕 384~385
辰斯王 진사왕 385~392
阿华王 아신왕 392~405
腆支王 전지왕 405~420
久尔辛王 구이신왕 420~427
毗有王 비유왕 427~454
盖卤王 개로왕 475~475
文周王 문주왕 475~477
三斤王 삼근왕 477~479
东城王 동성왕 479~501
武宁王 무녕왕 501~523
百济圣王 성왕 523~554
威德王 위덕왕 554~598
恵王扶余季 혜왕 598~599
法王扶余宣 법왕 599~600
武王扶余璋 무왕 600~641
义慈王 의자왕 641~660
扶余璋
百济武王 (生年不详,在位600年—641年),又称虎王、武康王或武广王。姓扶余,讳璋(又作武康、献丙),乳名薯童。是百济第三十代王。
《三国史记》记载,武王为法王之子,法王死后即位。《三国遗事》则记载,武王为寡母与京师南池之池龙交通而生。根据近代考古发现,武王在位期间可能将国都由泗泚城迁移至今之益山市。武王最初与新罗和高句丽多兴战事,而后与高句丽议和,转而常与新罗征战,阻止新罗扩张,掠夺多座新罗城池。武王的外交政策,早期主要周旋于高句丽和中国隋朝之间,藉两方相互征战来谋求百济的利益。在隋朝覆亡后,努力与新建立的唐朝保持亲善关系,唐高祖曾册封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然而唐朝与新罗反较亲密。内政方面,则强化王权,大举兴建许多大型建筑设施,例如宫殿、寺庙、城墙及军事设施。一般认为,武王执政后半期大兴土木以及与新罗长年征战等举措,是造成百济国力衰退,在武王死后二十年即为新罗所覆灭的原因之一。武王于641年逝世,唐太宗追赠光禄大夫。
2005年韩剧《薯童谣》反映的就是以他为原型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