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泓逻吧 关注:3贴子:81
  • 2回复贴,共1

【090826】【重发】觉醒者的心灵自传——评苏醒的《PREFACE》,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觉醒者的心灵自传——评苏醒的《PREFACE》,兼及中外古代文化   
我听过的音乐不算很多,在音乐的方面对这首歌不敢多说。不过,诗歌诗歌,自古以来,中国的诗与乐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好诗,特别是民间诗和庙堂诗都是可以直接配乐演唱的。比如《诗经》中的《国风》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由太师调整以使其适合音律,然后演唱给王听,目的是使王借此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其中的《大雅》就是由贵族公卿所做,庄严肃穆,用于在举行祭祀时演唱。大家更加熟悉的例子就是宋词了,宋词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每一个词牌代表一个曲子,一个词牌下的词都用这个曲子唱。    
既然这样,不妨把这首歌的歌词抽离出来,当作独立的鉴赏对象。音乐方面比我有发言权的人太多太多,我这里跟大家分享对PREFACE的独特心情。欢迎喜欢这首歌的TX来交流看法。   
文章很长,上目录:   
第一节 从韵脚,词句搭配等看 PREFACE的独特表达   
     第二节 能担荷苦痛的词作人——从PREFACE看苏醒的态度   
     第三节 觉醒者的心灵自传——从《离骚》到《大墙上蒿行》到《PREFACE》   
     第四节 更高层次的励志——比较传统励志歌曲与PREFACE   
     第五节 清冷的旋律,峭拔的词义——PREFACE的词曲之合第一节 从韵脚,词句搭配等看 PREFACE的独特表达  
      
     一,用韵  
     诗是讲求音乐美的,配乐演唱的尤其。下面来看看PREFACE的用韵情况。  
      
     PREFACE,凡 1163字,分三章。第一章用i韵,ing韵,an韵;第二章用an韵,a韵,an韵,eng韵,i韵;第三章用Yu韵,an韵,ue韵, ou韵,u韵,ai韵。共计换韵14次。  
      
     其中第一个韵用的尤其好,就是从开头到“那个胆小却懂事的孩子”那段,用i韵,这个韵母很短,所以给人一种斩钉截铁的感觉,作为一首讲故事的歌词,在开头用此韵先声夺人,使人初听被其坚定所感染而相信故事的真实合理并有听下去的欲望。至于其他,不过不失,可以不提。但换韵14次,却每次都衔接自然,值得称赞。  
      
     二,语言  
     一千多个字没有生僻字,语言简洁有力,但没有出现像方文山的“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这样令人称奇的字的搭配组合。不过,也有非常让人惊喜的表达。  
      
     第一章中“厌倦了书本的心眼,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这里“书本的心眼”实在是一个太妙的表达。如果为了凑韵,那这里完全也可以写作“书本的经验”,也是压韵的,但感觉就差多了。既然是“厌倦”就必然有一种被书本上二手经验蒙骗的一点气愤,“心眼”本是个贬抑词,用在这里有感情色彩,有鲜明的态度,而“经验”一词这太平,没感情没态度,像块朽木。另外,从修辞上看,“心眼”本是人才有,书本哪里来的心眼,这么说岂不是无理取闹吗?不错,是无理,却并不闹。因为诗的国度本就是但凭理智所到达不了的远方。书本的心眼,书本在作者眼中有了感情有了态度,成了跟那时候的他成了一种近于对立的关系,这鼓较真劲儿,多么可爱。  



IP属地:上海1楼2009-08-26 20:30回复
          
         “真的期待,不用太依赖,成为随心所欲的一派”  
         苏醒是个人格自由和自我实现要求很强烈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觉醒的人。这样的人希望脱离任何凭借,达到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就是一篇要求摆脱依赖,寻求心灵自由的宣言。想想那体形巨大的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纯净的灵魂总是妄图摆脱一切束缚达到最大的自由。然而爱的束缚却总是成为最让他们无法割舍的。第二节 能担荷苦痛的词作人——从PREFACE看苏醒的态度  
          
         一千多字的歌词,在六分钟的时间里蹦出来,抑扬顿挫却不嘈不杂,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醒天生醇厚轻灵的声线,但也不得不说这是苏醒讲故事的态度使然。PREFACE的歌词是一种我表达,你爱听不听的态度。正像苏醒自己说的,这是一首比较自我的歌。它并不着意于营造一种气氛让别人受到歌者自身情绪的感染,并不反复陈述我爱,我恨,我痛苦。歌者不去迎合,只负责讲完故事,至于听完以后,听者的态度,那与歌者无关。你说他狂傲,他对你笑笑,不理解也不会强迫你理解;你赞美他说出了你的感觉,他冷冷地说,OK,很开心与你分享这些。  
          
         为什么能有这样对自己残忍的态度?因为苏醒有担荷孤独痛苦的能力。  
          
         有诗人之心的人天生对外物就比常人敏感,外部一点点刺激,就会让他心里产生很大的波澜。这样的人跟神经大条的俗人相处,住在不能无所凭借达到充分人格自由的俗世,你教他怎能够不气愤?不痛苦?而且要命的是,这痛苦凡他在世上一天便是万般法子想遍也不得解脱的。所以真诗人是没有对现状满意的,正是不满所以才要去创造;真诗人也没有不痛苦的。心灵脆弱的诗人往往就被这痛苦所压倒了,总想法子去逃脱这痛苦,有逃到酒里去的,有逃到色里去的,有逃到死亡里去的。而唯有心灵坚苦者能担荷这痛苦,忍受这折磨,不排解不逃脱!屈原说,“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折磨我又怎样呢,难道我的心是会改变吗?——这老头子,真倔,但真可爱,真可敬。禅学上也有个故事。有人问赵州和尚:“佛有烦恼吗?”和尚答:“有。”人又问:“佛怎么排解?”和尚答:“何以要排解?”可见,佛有坚苦心,能担大悲。佛的伟大处正在于他有大慈,所以怜悯生灵,有大悲,所以为众生承担苦痛。综上,能担荷痛苦的有坚苦心的诗人是第一流诗人。  
          
         西方基督教教义,认为人有原罪,所以要忏悔,要自省;相信有末日审判,有天堂地狱,所以要保持心灵的纯净,要在现世承受苦难的磨砺。身受这种文化熏陶的西方诗人往往能具备坚苦心,也出现了不少第一流诗人,像但丁,歌德,波德莱尔等等。  
          
         反观中国,诗人多是来自士大夫阶层,而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主张“不知生,焉知死”,主张在现世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考虑死后的问题。这样,中国诗的传统也大体是沿着儒家诗教的温柔敦厚发展,多为含蓄的借物抒情诗,少有热烈而清冷的叙事诗。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几个最强悍的诗人——屈原,陶潜,杜甫——毫无疑问,他们是对后辈诗人沾溉最大的,他们亦是对中国诗歌传统发展贡献最大的诗人。可屈原的想象力,陶潜的真作农夫,真以农夫生活为诗,杜甫的倔强,粗笨,他们三个都具备的担荷痛苦的坚苦心灵,却一只脚踏在了传统之外。不错,中国传统文人选出的最伟大的诗人却是反传统的,后人无不学杜而无人真得杜甫精髓也就不奇怪了。  
    


    IP属地:上海3楼2009-08-26 20:30
    回复
      2025-09-12 08:34: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以,苏醒担荷痛苦的态度太可贵。  
           经历过生活磨砺仍有赤字之心的诗人,是第一流诗人。而苏醒已经具有成为第一流词作者的潜力。 
           刚才说到中国传统诗歌多抒情诗,少叙事诗。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变,流行音乐中很多都是抒发感情的,有暗恋的羞涩,恋爱的甜蜜,失恋的痛苦,朋友的可贵,都市生活的迷离感觉,等。叙事的就较少,好的叙事作品就更少了。不是说叙事诗就比抒情诗高贵,人都有宣泄感情和被别人感情打动的需求,这无可厚非,我只是说这两种应该平衡发展,而在中国一直却是不平衡的,汉民族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可以为证(虽然《诗经》里的《大明》,《皇矣》等篇被一些学者看成史诗,但即使是,其规模也不能与《伊利亚特》等等量齐观)。所以,作为一首叙事作品,PREFACE尤其可贵.第三节 觉醒者的心灵自传——从《离骚》到《大墙上蒿行》到《PREFACE》  
            
           其实即使中国历来有很多抒情诗,也极少有真正长篇幅剖白内心世界的。要知道,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诚实的给别人看,不容易作到,这需要不在乎别人误解和恶意污蔑的勇气,也需要不妥协的自由人格。这里举几个例子:  
            
           屈原《离骚》  
            
           这里我直接引用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对《离骚》的描述:  
           “诗歌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言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不加掩饰,表白自己的优越,高贵,炽热地执着于理想的实现,以致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觉得他太张扬了,不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曹丕《大墙上蒿行》  
           此处输入全诗歌。  
            
           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最深刻的展现个人内心世界的长诗。全诗分六段,共字。王夫之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  
            
           “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弛”“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首段以阳春草木起兴,想起人在宇宙时空中的渺小孤独,发问。“四时舍我驱弛”尤是至情之笔,时间不段地溜走,一去不返,竟这样残忍地把我(说明:说这首诗的部分中,“我”指的都是本诗作者)留在原地,我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所笼罩,无从排解。人说诗人有赤子之心,信然。  
            
           次段,我已经认识到了生之孤独,有限,渺小。我又追问,那我要怎样过我的一生呢?我要穿我想穿的华丽衣服,纵情品尝我想吃的美食。生活很辛苦,我怎么办?不如趁着少壮之时,架着坚车,骑着良马潇洒走一番。上有空广的天空,下有辽阔的大地,跟它们比起来,我的生命多么渺小,多么有限,这样的壮丽自然我一生也没法欣赏得尽,不如就肆意遨游,随心所欲。  
      


      IP属地:上海4楼2009-08-26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