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吧 关注:1,122贴子:2,307
http://www.bookhome.net/gudian/other/cxl/


1楼2009-08-27 22:10回复
    徐爱引言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
    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
    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
    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
    载,处困萶桌取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
    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
    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韾欬,或先怀忽易愤潡
    之心,而远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
    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
    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以下门人徐爱录。
        【1】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
    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
    ‘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
    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
    ‘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
    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
    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
    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2】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
    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
    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
    之”。
        【3】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埋也。天
    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
    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
    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
    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顶
    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
    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
    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叫多节目。不知亦须
    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
    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
    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
    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
    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
    木,这诚孝的心便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
    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
    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4】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
    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
    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
    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
    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
    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
    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2楼2009-08-27 22:11
    回复
      2025-07-31 14:2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5】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
      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
      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而不行耆。知而
      不行,只是未和圣蒉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
      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
      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
      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贝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
      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
      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
      寒了。知饥,必已自矶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
      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
      苫苫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
      一个两个,亦有甚用”?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
      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
      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
      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七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
      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
      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
      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
      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
      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
      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
      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6】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觉功夫有用力处。但礜宋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
      能合”。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爱曰“昨以先生之教,
      推之格物之说,似亦见得大略。但朱子之训,其于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
      ‘尽心知性’,皆有所证据。以是未能释然”。先生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
      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
      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
      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
      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
      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先生
      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
      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二事天如子之
      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贀之别。至于夭寿不
      贰其心,乃是敢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
      


      3楼2009-08-27 22:12
      回复
        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
        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
        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
        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
        “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
        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
        ‘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7】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
        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天理即是明德。穷埋即是明明德”。
            【8】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
        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
        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
        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9】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
        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贝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
        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
        学存此天理。发贝于事君时,就在事看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
        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贝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
        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
        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10】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
        似有弊”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
        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三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
        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生,而人心听命’,是三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
        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4楼2009-08-27 22:12
        回复
          采的气象。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爱曰:“如三坟之类,亦有传者。孔子何以删
          之”?先生曰:“纵有传者,亦于世变渐非所宜。风气益开,文采日胜。至于周末,虽欲变
          以夏商之俗,已不可挽。况唐虞乎?又况义黄之世乎?然其治不同,其道则二孔子于尧舜,
          则祖述之。于文武,则宪章之。文武之法,即是尧舜之道。但因时致治。其设施政令,已自
          不同。即夏商事业,施之于周,已有不合。故周公思兼三王。其有不合,仰而思之,夜以继
          日。况太古之治,岂复能行?斯固圣人之所可峈也”。又曰:“专事无为,不能如三王之因
          时致治,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即是佛老的学术。因时致治,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而以
          功利之心行之,即是伯者以下事业。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只是讲得个伯术”。
              【12】又曰:“唐虞以上之治,后世不可复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后世不可
          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然而世之论三代者,不明其本,而徒事其末。则亦不可
          复矣”。
              【13】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先
          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
          氏之史。书是尧舜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14】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叨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逃,以示
          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
          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
          不必泥着文句”。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
          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
          ‘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
          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资畅和平,涵拯
          偲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扁之数。
          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
          而为之辞”。
              (徐爱跋)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人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
          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絽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
          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穷理是尽性的工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约礼的工夫。
          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6楼2009-08-27 22:12
          回复
            对原典的考证,后世学者多有迂曲,以附从己说,清人俞樾亦是如此,此风不可取。


            7楼2009-08-27 22:50
            回复
              先生于孝道之说,近乎苛厉,世人多是不可不孝,倘能做到戏子扮孝,亦未尝不可。假以时日,未必不能真孝矣!


              8楼2009-08-28 23:01
              回复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而不行耆。知而 
                不行,只是未和圣蒉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 
                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 
                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 
                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贝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 
                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 
                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 
                寒了。知饥,必已自矶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 
                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 
                苫苫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 
                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先生名曰心学,何去心之远也?鼻塞之人虽不闻恶臭,那恶臭的经验尚在,岂非知也,吾今方知,心学非心理学,且大有文字游戏之嫌。


                9楼2009-08-29 23:01
                回复
                  2025-07-31 14:15: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 
                  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 
                  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物格知 
                  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先贤互诟,此处可见一斑。


                  10楼2009-08-30 23:08
                  回复
                    如先生之言,《传习录》一书亦是多余,付之一炬可也!


                    11楼2009-08-31 22:29
                    回复
                      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扁之数。 
                      盖淫泆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 
                      而为之辞。 
                      王阳明乃一真真实实官僚霸权的代言人,权凭孔老二一家之言,引首伸眉,以臆断之言,置为天下学术正宗,明学如此,不亡而何?


                      12楼2009-09-01 22:07
                      回复
                        精米之说,或失之牵强。


                        14楼2009-09-02 22:36
                        回复
                          【2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27】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
                          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28】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
                          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日,“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
                          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富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
                          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生,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29】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竹说来,却似
                          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
                          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
                          难,行乎患难。无人而不自得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
                          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
                              【30】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
                          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
                          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
                          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
                          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
                          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又曰:“立志用功,如种
                          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
                          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
                          怕。没有枝叶花寅”?
                              【31】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
                          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
                          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
                          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32】“虚灵不眛,众理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3】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曰:
                          “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34】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先生曰:“恶人之心
                          矢其本体”。
                              【35】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
                          何”?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15楼2009-09-03 22:31
                          回复
                            然则先生主性善也,虽然,此说大而无用,终不过是一件美丽的衣裳。芸芸众生,衣食住行,不可须臾离也!法律制度,不可一日废也!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以其无用也!先生之说纵然渊深透砌,终不免无用矣!


                            16楼2009-09-03 23:13
                            回复
                              2025-07-31 14:09: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6】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37】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
                              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
                              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38】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曰:“然”。他日澄曰:“恻隐羞恶
                              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
                              主宰也,市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
                              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
                              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
                              明,即万理灿然”。
                                  【39】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
                              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
                              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
                              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
                              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
                              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
                              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
                              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40】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
                              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
                              免怕”。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
                              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
                              惧,是惧鬼迷也”。
                                  【41】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42】澄问学庸同异。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43】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先生
                              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孔子既肯
                              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
                              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
                              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诗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
                              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
                              国于父。聩与群臣臣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力伯诸戾。必欲得辄而为
                              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
                              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
                              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44】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
                              正宜用助。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
                              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
                              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
                              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
                              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45】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
                              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17楼2009-09-04 22: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