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控难度。事发年前千里之外的武汉,我看到一则不起眼的消息,说是武汉发现两例冠状肺炎患者。没记错的话,大年初二我们就封村了。然后就是口罩、酒精、双黄连。好了,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赘述了。你知道它传染这么快,可为啥这么快?
1,指数式感染。不要简单误以为是a传染b,b传染c。两阶传播的数量是1+1+1=3。这是做加法。指数式传染做的是乘法。保守估计一个人传染三个人。那么a传染的是3个b,三个b传染9个c,9个c传染27个d。两阶传播的数量是1+3+9=13个。如果你觉得这种数学计算费脑的话,你只需要理解两点,一个是这里没有什么abcd,只要感染了,都是a。另一个,并不需要很多的传染次数,就会产生巨大的传染数量。而且,通过交通,分散各地。
2,时间差。这个源于潜伏期。我们暂且以十五天为准。这就是为啥大年初二全面戒严后,为啥有人会大年初八发病。因为你戒不住初二之前感染的。当然,事实上也没戒住个别的初二之后感染的。那个什么村什么小区什么某,是吧。我可不是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我是记不住。你们有时间的话,做个类似的《昌乐感染人员一览表》吧,做了的可以发出来,有益。
3,【事件底线】。这个是本文的重点,本文重点我都用【】符号标注。在此,我暂且将人的群体行为分为三个等级:高标值、均标值、低标值。就像是河水的水位有高低一样。行为的标准和价值也有高低。当然,它即符合群体中,不同个人的行为。也符合单独个人中不同的行为本身。呃,又说复杂了,还得举例。比如说,我去跳广场舞,有人跳的好,有人跳的一般,我跳的很差劲。但即使是我跳的很差劲,依然是被允许的,或者叫合格的,对吧?那么跳广场舞这个事件,就是个【低事件底线】要求。因为跳的不好也是被允许的。均标值行为,随处可见。比如我是一个老板,我给员工定工资这个行为就是个均标值行为。定高了,我觉得浪费,定低了,员工跳槽了。那么给员工定工资这个事件的要求,就是个【均事件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