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吧 关注:3,484贴子:62,535
  • 14回复贴,共1

千年儒号,修齐治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天地立心,
为台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2-24 20:42回复
    一、修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讲的乃是做人的道理,修身是做人的内在要求。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
    儒家特别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认为修身是实现社会最高理想的内在目标也是根本途径。修身是一种对人道德素质的塑造和培养,作为人生的重要任务,是实现人生价值与达到完善人格的根本。修身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的过程。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只有身修己正,近方可齐家,远方可治国、平天下。只有懂得并善于修身的人,才能成为治理国家的备选人才;反之,那些不懂得修身养德,无所畏惧并率性而为的人,自己的人生目标尚不明确,“治国、平天下”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2-24 20:42
    回复
      2025-08-02 07:25: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因此,儒家将修身作为第一要务。修身在于使自己的内心纯正,是向内心去发掘自己,是进行心灵的反省,是让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精神觉悟。人可以在人伦日用中,通过修身达到一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修身不是离群索居、清修苦练,而是不离日常生活世界。***常生活固然朴素、平凡,但其中亦蕴涵着某种深刻的精神性。同时,修身人人可行,可使人达到一种真正的人的高贵、崇高。但修身所通达的并不是彼岸的东西,而就在人自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2-24 20:43
      回复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自身修养需要完善,并且要有大爱之心,能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拥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襟和大志,保持自身的真善美,对自己不断要求,向着道与德不断完善自身。将个人与社会兼顾,这才是一个大学者,成为一个大写之人。修身最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传统,最能彰显儒学的特质。儒家思想从其本性上来说就是生活的、实践的,修身更是以实践为要。儒家的修身方法就是把基本价值规范融入到日常生活,成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生活准则,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把价值观内化成其人格的一部分。当下,我们是否可以让儒家的修身思想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使普通民众都能够从修身中获得某种精神支持、价值支撑,使其能够从容地对待生活、人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2-24 20:44
        回复
          二、齐家
          儒家传统注重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等伦理道德,在这些关系中人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使得个人与他人、家族、社会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家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作为基础的家族稳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进而更有效地治理国家达到天下太平和谐。“家庭”作为一种血缘关系,它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始基,它以对个体单元自然人性的教化与改造,推动了国家伦理实体的成长并彰显着其文明程度。家庭是人类文明和伦理关系的起点,家庭的产生是人类最早创立的一种制度文明,其实质是一种伦理文明。一个家族的稳定,就需要组成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自修其德。这个时候就要求在上位的统治者要自修其身,用其优良的行为规范去影响被统治的下位者。如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就会成为被统治者学习的榜样,亦会在自己家族中按照榜样的要求去做。在这样良好的循环中,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大学》还有:“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庭幸福、温馨。家族的治理是由组成家族的每个成员的修养程度决定的,在家族成员中,一家之长的道德修养水平又成了关键。如果他能够秉公办事,无私奉献,以整个家族的利益为重,那么家族的其他成员也会深受影响,秉承他的做事理念,约束自身。只有这样,一个家族才能蒸蒸日上。一个家族是否安定团结、是否管理得当是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可以说“齐家”作为儒家的精神品格,表达的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强调家庭内部要保持父子、夫妇、兄弟、男女之间的清晰伦理关系,唯此才能把家庭治理好,才能进一步治国理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2-24 20:45
          回复
            三、治国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立世实践,家齐、国治、天下平则是修德立世的实践目标。治国与齐家的道理是内在一致的。儒家希望统治精英能够由齐家过渡到治国,将道德教化和伦理规则由一家推及一国,这一跳跃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试图将适用于小共同体的治理经验和运作机制直接推广到大规模政治体的治理中。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尊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管理国家事务和协调社会关系时也会秉持这些理念。虽然修身齐家不是国治的一个充分条件,我们却可以说修身齐家是国治的一个必要条件,毕竟连一身一家都不能治好,则遑论治国。家国同根生,有家才有国,齐家方以治国。在修齐治平纲领的鼓舞下,儒学所塑造出来的治理精英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科举制度又为基层社会选拔和储备下了大量的士绅,这在地方治理层面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治国”作为儒家的价值使命从儒家的政治伦理体系中可知,其 “治国”的核心理念是 “民为邦本”,强调 “为政以德”并兼及 “礼法并重”的主要方略。“民为邦本”,即统治者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要养民、保民、安民、乐民,这样国家才能稳定有序。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2-24 20:46
            回复
              在传统社会中,儒家的修齐治平追求并非仅仅停留于口头上,儒学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和治理原则通过有效的文化机制渗透到政治过程和统治精英的无意识之中,从而对权力运作施加了一种柔性的约束和规范,并参与塑造出了对于社会低成本治理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网络。儒家以 “为政以德”为 “治国”方略,主张统治者应该侧重于用道德教化来引导民众,通过培养民众的廉耻之心达到治国理政的目标。从历代兴亡的长时段经验来看,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效果也比较显著。对于任何良序社会来说,通过有效的文化机制所塑造出来的个体自律和社会连带对于实现低成本治理来说是比较有效的路径。儒家所极为重视的对治理精英的塑造,对社会文化网络的构建是具有成功人类文明共性的东西。在历史上,儒家的教诲确实塑造出了一代代优秀的社会精英,他们能够身体力行儒学的道义要求,在立德、立功乃至立言方面留下了自己不朽的人生轨迹。如果儒家修身齐家的教诲如果能够穿透历史在当代落地生根,那么对于改善今日中国的政治生态来说当具有积极的价值。因此,在道德自修、社会担当乃至为官之道( 事功之道) 等方面,儒学丰厚的文化资源值得加以挖掘和发扬。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24 20:47
              回复
                四、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平天下”是继 “修身、齐家、治国” 逻辑脉络的终极指向,表达的是最终要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齐家、治国要求遵循公平正义原则,不公则易争,不平则易鸣,不正则易邪,不义则易奸。只有公正才能政治清明、廉洁,进而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2-24 20:48
                回复
                  2025-08-02 07:19: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大学》曰: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平天下,最重要的关节在于 “治国”。倘若不能站在平天下的立场来治理国家,每一个国家,必将以本国的利益为优先考虑。能够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国家推及至其他各国的利益,当然就非有平天下的胸怀不可。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2-24 20:50
                  回复
                    “平天下”绝非简单意义上的“本固邦宁”,而是普天之下意义上的世界和谐。“平天下”强调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要求众人在追求自我超越之际共同构筑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即由个人之人格修养达致社会之大治。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同社会的建成贡献出力量,使民风归朴,社会井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2-24 20:51
                    回复
                      这种思路也有助于现代人克服自己的分别心,消弭因过分自我而割裂开的与他人集体固有之关联。小到个人之间的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大到民族间及区域间的领土争端、利益冲突、价值观矛盾,许多动荡与仇恨都因过分局限于“小我”之内,忽视人格之健全并推广至他人而萌生。假使众人都能从儒学“修己以安人”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成份,不断更新自身,完善人格,以“仁智勇”的品格心态推及他人,就会冲破小我束缚,实现社会之大和谐。通过个体的道德自觉来推广至社会,以道德性约束为秩序纽带沟通个人、家庭与社会。以个人修身明德为起点,以齐家管理为手段,最终达到国治天下平。儒家这种追求反映的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用力于人世,归宿于大同的执着境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2-24 20:52
                      回复
                        编者按
                        孔子开创的修己安人思想给儒学铺垫了底色。南宋时期,被朱熹编入“四书”的《大学》,一般认为“经”的部分(首章)为“孔子所作,曾子述之”,“传”的部分(后十章)为“曾子之意,门人记之”。《大学》的主旨是“三纲领”,实现这个途径的是“八条目”,特别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修齐治平”已然成为士君子的人生追求,也是儒学在社会上广泛发生影响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期刊发儒促会理事、安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孔令刚解析“修齐治平”的文章,以飨读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2-24 20:53
                        回复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在儒学经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从中将其专门抽取出来,编次章句。朱熹为《大学》和《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最后将这四本书编排在一起,成为《四书章句集注》一书。《大学》以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深深地烙印于中国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心灵。经宋儒标举之后,《大学》逐步成为“四书”之首,其地位高于“五经”,包括《大学》在内的《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对中国传统知识文人和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深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2-24 20:54
                          回复
                            《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身以安百姓”,它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纲领,以及实现这三条纲领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纲八目也是《大学》的思想精髓。《大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在引导人们不断完善自身,修身养性,不仅阐释修己,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和治国联系在一起,从小我做起才能实现大我,有着更大的抱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2-24 20:55
                            回复
                              2025-08-02 07:13: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發這樣的想象的合成的楚人圖騰 被湖北帖吧冊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2-25 1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