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缬罗吧 关注:12贴子:395
  • 10回复贴,共1

(精品)解读《李宇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10-22 18:52回复
    解读《李宇春》
      2009年夏末秋初,李宇春带着自己的全新个人专辑《李宇春》强势出场。一首首新鲜的好歌,先是惊喜了我们的耳朵,继而很快揭晓,该专辑八成以上词曲均为李宇春本人创作,这个事实更让所有人放声惊叫!她的成长和变化,她带来的惊喜和震撼,实在太多太快,让人不由得倒抽一口气。
      是的,我们早就知道表面安静的李宇春,其实是一个内心蕴含着巨大能量的人,而且随着她的成长,她的锐气、智慧和气场,逐步彰显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目眩。但直到第四张个人专辑《李宇春》的出现,我们才发现,原来她的小宇宙里,运转着如此之多的日月星辰,蕴藏着如此之强的磁极力量——光芒四射、颠倒众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犀利快歌,如冷月入喉;缠绵慢歌,似温玉暖心。这就是《李宇春》,每一首都让人收获不同的惊喜和感动。这张专辑是本我的李宇春,最好、最真、最完全的一次展示,她在里面投入了太多的情怀和心力。当我们终于坐下来聊起这张即将实体发行的专辑的时候,居然聊足了3个小时。李宇春为我们全面解读了《李宇春》——这些“我手写我心”的歌曲,这张不假思索就冠上自己名字的专辑,这个音乐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
      《李宇春》是这样诞生的
      Life Style:你自己觉得这张专辑《李宇春》和前3张有什么最大的区别?
      李宇春:这张专辑才最能代表我自己。
      第一张专辑《皇后与梦想》,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所以各种风格的歌曲都往里面收,现在回头看,都有点不知道为什么这首和那首会在一起。其实当时也有一些意见,比如一开始不太喜欢《皇后与梦想》,但后来觉得还好,因为这首歌在现场特别“起范儿”。总的来说,第一张专辑只能说是多方位的尝试。
      第二张专辑《我的》,曲风上是比较统一了,但现在回头再听,我觉得感觉有点太“落力”。不说创作、曲风这些,我觉得《李宇春》这张专辑比起《我的》,在表现我个人态度的方式上,也要更好,我觉得这才是更适合我的表达方式。《我的》里面很多歌,感觉有点太急于强调,太想要证明自己态度的感觉,那其实不完全是我的方式。
      迷你专辑《少年中国》,也算是一张专辑。这张专辑的策划思路从一开始就很清晰,我就是要在2008年这样一个中国年,专门做一张中国风的专辑。然后就这样做了,挺好的。
      到了这张专辑《李宇春》,我觉得才是最好、最完整诠释李宇春的一张专辑,基本上做到了每一首歌,都反映了我性格的一个侧面或是心里的一种感觉。不仅是因为我自己参与很多创作的关系,但自己创作的确会好很多,因为更了解自己要什么。
      Life Style:为什么此张专辑创作力会忽然大爆发?
      李宇春:最初是“救场”,不知怎么就演变成“爆棚”。
      我一开始没有想自己写歌,但今年收歌的过程不太顺,没有惊喜。从做WHY ME前后开始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听了很多歌,都不太好。公司和我自己也邀了很多人写歌,但收到的歌总的来说还是两个路子:一种是“我的什么什么”,第二种是和我的职业有关。但我今年不想做这样的,这张专辑不仅仅是写给我自己的,是写给大家的。这些歌不是只有我李宇春才能唱,而是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感觉。
      最开始说让我自己创作,是我和谭伊哲无意间聊起来的,他提出这个想法:现在很多歌手都在自己写歌啊,你为什么不可以写呢?就让我试一下。我觉得……不太可行,虽然我当时嘴里答应着,但心里面其实没有答应,根本没想过真的自己写。
      回家以后还是试了,我想:那就试着写一首吧。所以最先写了《常旅客》,然后写了两段《籁赋》,还哼了一段《下个,路口,见》的旋律。其实交完这3首我觉得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本来我只想写一两首的,没想到一下子……写多了。
      Life Style:你还清楚记得第一次交歌的情景?
      李宇春:一直在流汗,一直不相信。
      当时在谭伊哲家,我特别紧张,一直流汗,而我其实是一个不太容易出汗的人。第一首是《常旅客》,我只写了A段,因为我怕直接废了。他们听的那一分多钟,我觉得好长啊……听完以后居然大家都说喜欢,我当时不相信,觉得肯定是碍于面子安慰我的。然后谭伊哲问:“你还写别的了吗?”磨蹭半天,我说还写了点乱七八糟的,就是《籁赋》。结果听完他也觉得好,说完成后赶紧拿来!我就更怀疑了:怎么可能?
      那天我背着两个电脑去的,一个电脑里是歌词,一个电脑里是曲,后来又从垃圾箱里拖出《下个,路口,见》的一小段旋律来。没想到他一听立刻说:“很好!”我当时就觉得:不可能,这个人太不负责任了……哈哈。他居然还问有没有,我说实在是没有了!垃圾箱里的都给你了!
      Life Style:你以前有作品的储备吗?你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写歌?
      李宇春:写歌的那些日子有点像个疯子。
      我写的东西并不是储备的,以前最多有一点素材和很散的东西。但有些想法和感觉是以前就有的。比如《常旅客》,这个素材一年前就有了。还有《一点一点》,也是比较久的想法。
      我前几个月很忙,所以只要闲下来的时候就写,路上写、片场写、半夜写,在家的时候关在房间里写,快变疯子了。旋律哼出来,就赶紧用录音笔录下来。我主要用手机来写歌词,所以那段时间,身边的人总是问我,你有那么多信息要发吗?其实我都是在写草稿。在《十月围城》拍戏的间隙,因为等候的时间很多,就想歌词,偶尔想到一些,手机又不在身边,就立刻让助理给我发条信息,说明发什么内容到我的手机上面,就怕自己忘了。拍完通宵夜戏回去,也要赶紧整理一下,才去睡觉。


    2楼2009-10-22 18:54
    回复
      2025-08-07 14:33: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Life Style:这样持续创作不会很累吗?你的创作顺序一般是怎样?
        李宇春:只要喜欢就不怕累。
        音乐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真的很累,但因为我想要了解,想去做好,就不觉得辛苦。我创作不是“技术型”的,所以我不会逼自己非要写。歌词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各处,比如看书,或者和别人聊天,可能一句话就会忽然触动我。这些歌里先写词或先写曲的都有,《下个,路口,见》《阿么》和《小朋友》都是先有曲,《一点一点》《常旅客》和《脚踏板》则是先有词。
        Life Style:这张专辑里自己最喜欢哪首歌?
        李宇春:《阿么》和《下个,路口,见》。
        这两首我都很喜欢。在试听会的时候,我请了公司很多人来听,包括老板,然后我要求每个人告诉我最喜欢哪3首,结果居然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这个票投不出来。只有《下个,路口,见》受到一致好评,在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小样时,大家就觉得旋律很好,完全可以做主打。争议比较大的是《阿么》,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觉得做主打歌有点冒险,但是我坚持,因为自己喜欢,而且我觉得这首歌很有气势。
        Life Style:哪首歌创作的最费心力?
        李宇春:《下个,路口,见》,14版词。
        这首歌真的找了很多人写,有的是感觉韵脚押不到,唱起来觉得不顺,有的是词的感觉跟旋律不是很契合。我自己写了3版词,第一版……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什么,不好。第二版换了个方向,有点梦幻的、童话感觉的,韵脚押得不错,但还不够浪漫。我一边说不想自己写了,一边又放不下这首歌。我和谭伊哲聊这首歌聊了很多次,有一天他忽然说了句:“也许两个人在不同时空做着同样的事情,还未相遇……”我立刻就有“被点醒”的感觉!当天晚上就写出这首词,他一看立刻说:“对!就是这个!”
        Life Style:哪首歌唱的时候觉得难?
        李宇春:《常旅客》,听不出来的难。
        录音的时候,我觉得《常旅客》很难,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首歌折磨自己。这首歌听不出来难,但因为每一句都是后半拍起,所以唱起来很难。写曲的时候,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这首歌前前后后录了好几次,拖延了一个月,但我觉得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方法,倒从来没想过会不要它。我最近演出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件事,自己写的词反而没有别人写的词记得快,因为别人写的,给我看到就是最终那一稿。可是自己写的,很多歌词我都改了很多版,记忆都挺深刻的,所以偶尔会有点混。
        Life Style:这张专辑里,你唱歌的嗓音运用似乎也和以前有点不同了?
        李宇春:变化很明显,因为更了解自己了。
        是的,音域和音色是有变化。因为以前我很喜欢欧美那种唱腔,压的比较低,喉音较多。因为大学时听太多这种音色的歌了!Shakira、Tracy Chapman……以前真的很喜欢。我现在回头听以前的歌,会觉得自己当时的唱腔有一点点模仿的痕迹,倒不是模仿某个具体的人,但会潜移默化。对自己也有心理暗示,觉得:我就是这种音域,唱不了那么高。现在渐渐改变,更了解自己的嗓音了。其实我现在会觉得,以前有些歌演绎得不够好,但倒没有想过要重唱,因为那就是当时的我,当时的样子。
        10首歌这样定义
        《阿么》——是一个虚拟的化身。
        阿么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一个化身,有点神经分裂的感觉。我知道大家都猜这个名字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但其实我自己真的没想那么多。当时在创作旋律的时候,听自己录下来乱哼的调调,发现很奇怪,那几句的结尾发音永远是MO,后来我就想,好吧,索性就叫阿么。MO这个音是有尾音的,唱出来挺有感觉。
        中间走那几步是我事先留出音乐的,写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排舞时,老师一开始把走路的部分排到别的地方,也不是现在这个走法。我第一次打断他,说我的想法是怎样的,然后他又再设计。我以前学舞,都是他教我,我说我能不能完成,这样参与还是第一次。
      


      3楼2009-10-22 18:56
      回复

          我想是因为《阿么》这首歌要表达的东西,我很清晰,脑子里有画面。包括MV的脚本也是我自己做,都是想好的。但还是头痛,因为我先做了一版脚本,但现在的技术达不到,后来只好改的简单一些。我一个人分饰两角,是为了表现分裂的感觉。我的确有一点分裂,我知道有人说《一点一点》和《小宇宙》不相信是同一个人写的。嗯,因为是一个分裂的人写的,哈哈。
          这首歌和以往的歌比如《我的王国》不同,以前都是“我的”什么、“我要”怎样。这首歌并不是要表达一种态度,这是一个选择题。我只是在问你:如果你是阿么,在“尘世硝烟”中,你会怎么选,“左右逢源”还是“瞄准视线”,你自己选。而不是我告诉你,我会怎么选。
          《活该》——是一派不在乎的态度。
          和《阿么》不同,这是一首比较“态度”的歌,表达的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阻碍,这首歌就是我的态度。
          这首歌,我还是为现场表演设计的。“我为你而来……我为你而爱……”这几句想在现场留给歌迷唱。前面我唱,后面歌迷接,我想的是把音乐瞬间拉掉的,只剩下人声……这个再看大家现场的配合吧。
          这首歌的创作也有点波折,前期别人写了词,写的全部是国语发音的,和老外的曲搭起来觉得有点怪,之前还有人填成情歌,我怎么都觉得……不搭。用粤语是在《十月围城》片场想到的,还记得是和任达华对戏的一场,休息时我一直在听耳机想这个,别人也不敢打搅我。想到用粤语写那几句以后,再写就变得很顺了。
          粤语是跟剧组的武行还有帮我化妆的人学的,我会先听他们粤语里面这种三个字的词都怎么讲,因为也许有的是我自己想出来,但粤语里实际没有这种说法。我不会直接问怎么讲,而是绕着弯子问,比如我会说:“今天我的脸涂这么黑,那粤语里的黑乎乎怎么讲?黑不黑又怎么讲?”哈哈,因为我担心每天问:黑不黑、假不假……怎么讲?别人会觉得我有病。
          这次专辑里的歌名大家觉得有点意思,但其实没特别设计。对了,在《下个,路口,见》写出来之前,我写的歌,名字都没有超过4个字的,我还曾开玩笑对同事说:以后请叫我“2-3”。这首歌的名字《活该》,有人觉得太狠了,但我没有改,因为感觉就应该是这个。
          《常旅客》——是一首有些经历的人会听懂和喜欢的情歌。
          这是第一首写出来的,之前只写了一段,在飞机上手写的。有人向我指出登机牌上有这3个字,我觉得这个素材很好。“常旅客”这3个字最开始进入脑海,我觉得这简单的3个字里,包含的内容和意味却很多——有一些历程,有一些寂寞,有一些无可奈何。
          “有时候阳光彩虹一抹,有时候冷静月亮陪我”,这句是在飞机上写的,我记得很清楚,是坐晚班机回北京,那天晚上的月亮特别亮,特别圆,我就想出这一句。在我写这首歌的时候,很多熟悉的画面会自动出现。
          我觉得能听懂、喜欢《常旅客》的人应该是有一些经历的人,小孩子很难体会吧。《常旅客》是一首情歌,有感情但没有办法停下来,所以为什么最后一句是:“歉意用完了力气”。我还曾反复推敲,是“用尽”更好还是“用透”更好,但最终还是觉得“完”字比较适合。
          《一点一点》——是一些半夜浮出的感伤。
          这是一首有点悲伤的情歌。大学同学里曾经有那么多情侣,却只有一对走到最后,所以有点感触。
          这首歌是在半夜写的,之前我在手机上写了一些词,比如借酒浇愁、放手、沙漏……但还没有“一点一点”这个主题。有天晚上在家听歌的时候,忽然想到自己设计的一个鼓点,然后就想到写“一点一点”的感觉。
          第二段进鼓的部分,就是我设计的那个鼓点,这种鼓点在很多英式摇滚的慢歌里很多,我挺喜欢这种节奏的。那么多句的“一点一点”写起来其实挺顺,折磨我的倒是副歌,副歌花了点精力,因为不能还“一点一点”啊,而且内容和感觉要做到和前面有很好的衔接。
          《脚踏板》——是一片留在心底深处的温暖。
          这个小故事其实是我一直记得的,很多80后的孩子都有被自行车轮夹到脚的相同经历,所以我觉得会有共鸣。这首歌是我在跟同事去北戴河玩的路上写的,5个小时的车程,来回10小时的时间,就写出来了。
          这首歌我没有太求押韵,也有人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但我没有改。这首歌是很真实简单的叙述和感情,就像是素描。就算不太好,也要保留它原有的样子。
          里面的口哨是我自己吹的,吹的不是很好,呵呵。“你爱我的处心积虑”,这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我妈妈听了以后没哭,但我知道她还是很感动,我自己其实也挺感动。不必强调是写给妈妈还是爸爸,这个故事要讲的就是父母给孩子那种最深刻最质朴的爱。


        4楼2009-10-22 18:56
        回复
          籁赋》——是一点调侃表达一腔愤怒。
            这首歌的名字有点特别,之前我没有想用中文题目,就叫LIVE,后来取了“天籁”“天赋”的字,算是音译一下,而且中文里不是很喜欢有“某赋”的用法吗?
            先写了开始和最后的两段,入行这么久了,看过很多这样的现状,也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情况。我觉得如果音乐都这样做下去……不行。后来这首歌暂时放了一下,我中间其实也犹豫过,这首歌到底发不发。
            我不知道是不是老天非要给我机会发这首歌,居然又有类似的体验。中间两段歌词写得更犀利,就是因为我比之前更生气。我在拍戏的时候,有一个演员问我:“你们歌手是不是唱歌都还音?”我说为什么这么问,他就说,有做歌手的朋友让我去唱歌,说其实不用会唱歌,都是还音。我当时气炸了,但又不怪他啊,他不了解嘛,我淡淡回答:“不是这样的。”但其实很气!所以会有这句:“自己如此算了,还要影响一锅好汤。”
            第一次写说唱,但写起来挺顺的。我自己也经常听说唱,不想写那些YO啊YEAH啊EN啊。词虽然长,但记住没有问题,因为我写的时候已经念了很多次啦。
            “MMM卡住真的不好收场”里的“MMM”其实就是还音的意思,用伴奏我们叫做“MMO”,普通人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一定懂。“鼠目寸光”是在说我自己,因为我是属鼠的,而且的确有声音在我周围说:你总是真唱太傻了,要长远发展就不应该这样……所以我写,就算你觉得我鼠目寸光,但我有我的理想和原则。
            这首歌顺利收录其实我有点意外,我以为会有人拦着我,因为这首歌很容易得罪人啊。结果居然没有,大家都说很好,够犀利,还有人特别喜欢。我想那好吧,我也不怕。但我不想表现的特别愤怒,说的东西在理,但还要有调侃的部分,只需要一点点,比如“嗯哼”那两个字。还有“谢谢观赏”那句的处理,本来我写的是“衷心谢谢观赏”,后来觉得第四段没有调侃的部分,所以就故意磕巴了一下,表达一点无所谓的感觉。


          5楼2009-10-22 18:58
          回复
            《小朋友》——是一席讲给大人听的真心话。
              我身边特别熟的人都喜欢叫我“小朋友”,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个好的题材啊,这首歌就这样来的。这首是先写副歌,最开始就写了两句,“就叫我小朋友,只想做小朋友”。有了这两句之后,在成都家里写出曲,第二天我就飞走了,在飞机上用电脑写出剩下的词。
              这首歌写的也顺,“计算器”这样的遣词并不难,要用一个词来表现整天算计的人,用哪三个字来表现呢?就想到这个词啦。那句童声“一二三——走!”很可爱吧,是录音师的小女儿的声音,我觉得要用一点点童声,但不想太多,所以和制作人商量之后录了这句。
              其实我知道黑白色中间有很多深深浅浅的灰色,而人要长大,也难免是要蒙上灰色,但我觉得在很多原则性问题上,要知道自己在执著些什么东西,就够了!
              《小宇宙》——是一类突发奇想的好玩。
              我跟作曲的人说,想要一首叫《小宇宙》的歌,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三个字“小宇宙”。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应该释放。我听曲子听到这首时觉得不错,说我拿回去研究一下,第二天就填好词了。写歌就是这样,一旦确定了主题或主线,就会很顺利。
              我一开始没有想到要写外星人,后来看了皮克斯的动画片《WALL.E》,很喜欢,觉得从这个角度来写不错。然后就天马行空的想象,外星人会怎样。“啤酒是高电流”怎么想的?我物理学得好,哈哈,开玩笑的。
              外星人的语言是在录音棚里录小样的时候胡说八道,就冒出来了。中间很多配音,“WOO~ HOO~”都是我自己唱的,想到什么就加进去,反正就是好玩呗。这首歌比较“欠”,想带给大家轻松愉快的感觉。
              《千域千寻》——是一曲适合开车听的旋律。
              这首歌的词最开始是为《下个,路口,见》填的,但拿来的时候我已经填完最后一版了,但我觉得这首词挺好的,后来我就又为它专门写了一首曲。
              这个题目是我定的,因为我觉得这首词的感觉是,两个人曾经相遇,然后一个人离开了,另外一个人走遍世界上很多角落去寻找……所以定了这个主题。
              这首歌从词的方面来讲,是情歌。曲的方面,我觉得是适合开车时听的歌,律动感更强,听起来很舒服。


            6楼2009-10-22 18:59
            回复
              《下个,路口,见》——是一种洒脱的期待感。
                这首歌的旋律从一开始大家就很喜欢,但歌词的确定实在太曲折了!由旋律,我和谭伊哲确定这首歌的感觉应该是——浪漫,但足够浪漫轻快的词,始终找不到。直到经他提醒,找到了一个点,才达到了词曲的最佳配合,写完以后我自己也挺喜欢的,松了一口气。
                这种曲风是LA现在特别流行的,所以舞蹈也专门设计成清新轻快的感觉,不要很多动作,不过这种流行的舞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跳起来并不容易。
                “我早茶月光洒在你头发”,很多人觉得这句很好地表达了那种还未相遇的时差感,本来我写的是“……日光洒在你头发”,但后来我觉得,月光才会是“洒”在头发上的感觉,所以改了。MV的策划也体现时差感:在不同的时空,有一个对的人存在,就是这样的感觉。
                地铁、7-11、街头散步……有了这些细节,才能最好地体现在不同时空但巧合的感觉。我是怎么想到的?虽然我不经常出门,但我以前也坐过地铁啊,也去7-11买过东西啊。再说,灵感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地方,来自于别人的聊天,来自于电影或书籍。
                至于《下个,路口,见》这首歌到底是传达一种什么感觉?有人说是悲哀的错过,有人说是积极的追寻。我自己则觉得是一种洒脱的态度,一种轻松的期待。很多人喜欢这首歌,这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
                入行四年,李宇春推出四张个人专辑,荣获约80次各种大奖。如果说当年的比赛让她一举成名,今时今日,她的骄人成绩和闪亮光芒,却绝非从天而降。是她的努力和勤奋造就了这一切,《李宇春》更让我们看到,李宇春缔造的奇迹和辉煌,未完待续……


              7楼2009-10-22 18:59
              回复
                解读《李宇春》
                  2009年夏末秋初,李宇春带着自己的全新个人专辑《李宇春》强势出场。一首首新鲜的好歌,先是惊喜了我们的耳朵,继而很快揭晓,该专辑八成以上词曲均为李宇春本人创作,这个事实更让所有人放声惊叫!她的成长和变化,她带来的惊喜和震撼,实在太多太快,让人不由得倒抽一口气。
                  是的,我们早就知道表面安静的李宇春,其实是一个内心蕴含着巨大能量的人,而且随着她的成长,她的锐气、智慧和气场,逐步彰显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目眩。但直到第四张个人专辑《李宇春》的出现,我们才发现,原来她的小宇宙里,运转着如此之多的日月星辰,蕴藏着如此之强的磁极力量——光芒四射、颠倒众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
                  犀利快歌,如冷月入喉;缠绵慢歌,似温玉暖心。这就是《李宇春》,每一首都让人收获不同的惊喜和感动。这张专辑是本我的李宇春,最好、最真、最完全的一次展示,她在里面投入了太多的情怀和心力。当我们终于坐下来聊起这张即将实体发行的专辑的时候,居然聊足了3个小时。李宇春为我们全面解读了《李宇春》——这些“我手写我心”的歌曲,这张不假思索就冠上自己名字的专辑,这个音乐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
                  《李宇春》是这样诞生的
                  Life Style:你自己觉得这张专辑《李宇春》和前3张有什么最大的区别?
                  李宇春:这张专辑才最能代表我自己。
                  第一张专辑《皇后与梦想》,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所以各种风格的歌曲都往里面收,现在回头看,都有点不知道为什么这首和那首会在一起。其实当时也有一些意见,比如一开始不太喜欢《皇后与梦想》,但后来觉得还好,因为这首歌在现场特别“起范儿”。总的来说,第一张专辑只能说是多方位的尝试。
                  第二张专辑《我的》,曲风上是比较统一了,但现在回头再听,我觉得感觉有点太“落力”。不说创作、曲风这些,我觉得《李宇春》这张专辑比起《我的》,在表现我个人态度的方式上,也要更好,我觉得这才是更适合我的表达方式。《我的》里面很多歌,感觉有点太急于强调,太想要证明自己态度的感觉,那其实不完全是我的方式。
                  迷你专辑《少年中国》,也算是一张专辑。这张专辑的策划思路从一开始就很清晰,我就是要在2008年这样一个中国年,专门做一张中国风的专辑。然后就这样做了,挺好的。
                  到了这张专辑《李宇春》,我觉得才是最好、最完整诠释李宇春的一张专辑,基本上做到了每一首歌,都反映了我性格的一个侧面或是心里的一种感觉。不仅是因为我自己参与很多创作的关系,但自己创作的确会好很多,因为更了解自己要什么。
                  Life Style:为什么此张专辑创作力会忽然大爆发?
                  李宇春:最初是“救场”,不知怎么就演变成“爆棚”。
                  我一开始没有想自己写歌,但今年收歌的过程不太顺,没有惊喜。从做WHY ME前后开始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听了很多歌,都不太好。公司和我自己也邀了很多人写歌,但收到的歌总的来说还是两个路子:一种是“我的什么什么”,第二种是和我的职业有关。但我今年不想做这样的,这张专辑不仅仅是写给我自己的,是写给大家的。这些歌不是只有我李宇春才能唱,而是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喜欢或熟悉的感觉。
                  最开始说让我自己创作,是我和谭伊哲无意间聊起来的,他提出这个想法:现在很多歌手都在自己写歌啊,你为什么不可以写呢?就让我试一下。我觉得……不太可行,虽然我当时嘴里答应着,但心里面其实没有答应,根本没想过真的自己写。
                  回家以后还是试了,我想:那就试着写一首吧。所以最先写了《常旅客》,然后写了两段《籁赋》,还哼了一段《下个,路口,见》的旋律。其实交完这3首我觉得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本来我只想写一两首的,没想到一下子……写多了。
                


                9楼2009-10-22 19:02
                回复
                  2025-08-07 14:27: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Life Style:你还清楚记得第一次交歌的情景?
                    李宇春:一直在流汗,一直不相信。
                    当时在谭伊哲家,我特别紧张,一直流汗,而我其实是一个不太容易出汗的人。第一首是《常旅客》,我只写了A段,因为我怕直接废了。他们听的那一分多钟,我觉得好长啊……听完以后居然大家都说喜欢,我当时不相信,觉得肯定是碍于面子安慰我的。然后谭伊哲问:“你还写别的了吗?”磨蹭半天,我说还写了点乱七八糟的,就是《籁赋》。结果听完他也觉得好,说完成后赶紧拿来!我就更怀疑了:怎么可能?
                    那天我背着两个电脑去的,一个电脑里是歌词,一个电脑里是曲,后来又从垃圾箱里拖出《下个,路口,见》的一小段旋律来。没想到他一听立刻说:“很好!”我当时就觉得:不可能,这个人太不负责任了……哈哈。他居然还问有没有,我说实在是没有了!垃圾箱里的都给你了!
                    Life Style:你以前有作品的储备吗?你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写歌?
                    李宇春:写歌的那些日子有点像个疯子。
                    我写的东西并不是储备的,以前最多有一点素材和很散的东西。但有些想法和感觉是以前就有的。比如《常旅客》,这个素材一年前就有了。还有《一点一点》,也是比较久的想法。
                    我前几个月很忙,所以只要闲下来的时候就写,路上写、片场写、半夜写,在家的时候关在房间里写,快变疯子了。旋律哼出来,就赶紧用录音笔录下来。我主要用手机来写歌词,所以那段时间,身边的人总是问我,你有那么多信息要发吗?其实我都是在写草稿。在《十月围城》拍戏的间隙,因为等候的时间很多,就想歌词,偶尔想到一些,手机又不在身边,就立刻让助理给我发条信息,说明发什么内容到我的手机上面,就怕自己忘了。拍完通宵夜戏回去,也要赶紧整理一下,才去睡觉。
                    Life Style:这样持续创作不会很累吗?你的创作顺序一般是怎样?
                    李宇春:只要喜欢就不怕累。
                    音乐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真的很累,但因为我想要了解,想去做好,就不觉得辛苦。我创作不是“技术型”的,所以我不会逼自己非要写。歌词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各处,比如看书,或者和别人聊天,可能一句话就会忽然触动我。这些歌里先写词或先写曲的都有,《下个,路口,见》《阿么》和《小朋友》都是先有曲,《一点一点》《常旅客》和《脚踏板》则是先有词。
                    Life Style:这张专辑里自己最喜欢哪首歌?
                    李宇春:《阿么》和《下个,路口,见》。
                    这两首我都很喜欢。在试听会的时候,我请了公司很多人来听,包括老板,然后我要求每个人告诉我最喜欢哪3首,结果居然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这个票投不出来。只有《下个,路口,见》受到一致好评,在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小样时,大家就觉得旋律很好,完全可以做主打。争议比较大的是《阿么》,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觉得做主打歌有点冒险,但是我坚持,因为自己喜欢,而且我觉得这首歌很有气势。
                    Life Style:哪首歌创作的最费心力?
                    李宇春:《下个,路口,见》,14版词。
                    这首歌真的找了很多人写,有的是感觉韵脚押不到,唱起来觉得不顺,有的是词的感觉跟旋律不是很契合。我自己写了3版词,第一版……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什么,不好。第二版换了个方向,有点梦幻的、童话感觉的,韵脚押得不错,但还不够浪漫。我一边说不想自己写了,一边又放不下这首歌。我和谭伊哲聊这首歌聊了很多次,有一天他忽然说了句:“也许两个人在不同时空做着同样的事情,还未相遇……”我立刻就有“被点醒”的感觉!当天晚上就写出这首词,他一看立刻说:“对!就是这个!”
                    Life Style:哪首歌唱的时候觉得难?
                  


                  10楼2009-10-22 19:02
                  回复

                      李宇春:《常旅客》,听不出来的难。
                      录音的时候,我觉得《常旅客》很难,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首歌折磨自己。这首歌听不出来难,但因为每一句都是后半拍起,所以唱起来很难。写曲的时候,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这首歌前前后后录了好几次,拖延了一个月,但我觉得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方法,倒从来没想过会不要它。我最近演出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件事,自己写的词反而没有别人写的词记得快,因为别人写的,给我看到就是最终那一稿。可是自己写的,很多歌词我都改了很多版,记忆都挺深刻的,所以偶尔会有点混。
                      Life Style:这张专辑里,你唱歌的嗓音运用似乎也和以前有点不同了?
                      李宇春:变化很明显,因为更了解自己了。
                      是的,音域和音色是有变化。因为以前我很喜欢欧美那种唱腔,压的比较低,喉音较多。因为大学时听太多这种音色的歌了!Shakira、Tracy Chapman……以前真的很喜欢。我现在回头听以前的歌,会觉得自己当时的唱腔有一点点模仿的痕迹,倒不是模仿某个具体的人,但会潜移默化。对自己也有心理暗示,觉得:我就是这种音域,唱不了那么高。现在渐渐改变,更了解自己的嗓音了。其实我现在会觉得,以前有些歌演绎得不够好,但倒没有想过要重唱,因为那就是当时的我,当时的样子。
                      10首歌这样定义
                      《阿么》——是一个虚拟的化身。
                      阿么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一个化身,有点神经分裂的感觉。我知道大家都猜这个名字怎么来的,有什么意义,但其实我自己真的没想那么多。当时在创作旋律的时候,听自己录下来乱哼的调调,发现很奇怪,那几句的结尾发音永远是MO,后来我就想,好吧,索性就叫阿么。MO这个音是有尾音的,唱出来挺有感觉。
                      中间走那几步是我事先留出音乐的,写的时候已经想好了。排舞时,老师一开始把走路的部分排到别的地方,也不是现在这个走法。我第一次打断他,说我的想法是怎样的,然后他又再设计。我以前学舞,都是他教我,我说我能不能完成,这样参与还是第一次。
                      我想是因为《阿么》这首歌要表达的东西,我很清晰,脑子里有画面。包括MV的脚本也是我自己做,都是想好的。但还是头痛,因为我先做了一版脚本,但现在的技术达不到,后来只好改的简单一些。我一个人分饰两角,是为了表现分裂的感觉。我的确有一点分裂,我知道有人说《一点一点》和《小宇宙》不相信是同一个人写的。嗯,因为是一个分裂的人写的,哈哈。
                      这首歌和以往的歌比如《我的王国》不同,以前都是“我的”什么、“我要”怎样。这首歌并不是要表达一种态度,这是一个选择题。我只是在问你:如果你是阿么,在“尘世硝烟”中,你会怎么选,“左右逢源”还是“瞄准视线”,你自己选。而不是我告诉你,我会怎么选。
                      《活该》——是一派不在乎的态度。
                      和《阿么》不同,这是一首比较“态度”的歌,表达的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阻碍,这首歌就是我的态度。
                      这首歌,我还是为现场表演设计的。“我为你而来……我为你而爱……”这几句想在现场留给歌迷唱。前面我唱,后面歌迷接,我想的是把音乐瞬间拉掉的,只剩下人声……这个再看大家现场的配合吧。
                      这首歌的创作也有点波折,前期别人写了词,写的全部是国语发音的,和老外的曲搭起来觉得有点怪,之前还有人填成情歌,我怎么都觉得……不搭。用粤语是在《十月围城》片场想到的,还记得是和任达华对戏的一场,休息时我一直在听耳机想这个,别人也不敢打搅我。想到用粤语写那几句以后,再写就变得很顺了。
                      粤语是跟剧组的武行还有帮我化妆的人学的,我会先听他们粤语里面这种三个字的词都怎么讲,因为也许有的是我自己想出来,但粤语里实际没有这种说法。我不会直接问怎么讲,而是绕着弯子问,比如我会说:“今天我的脸涂这么黑,那粤语里的黑乎乎怎么讲?黑不黑又怎么讲?”哈哈,因为我担心每天问:黑不黑、假不假……怎么讲?别人会觉得我有病。
                    


                    11楼2009-10-22 19:02
                    回复

                        这次专辑里的歌名大家觉得有点意思,但其实没特别设计。对了,在《下个,路口,见》写出来之前,我写的歌,名字都没有超过4个字的,我还曾开玩笑对同事说:以后请叫我“2-3”。这首歌的名字《活该》,有人觉得太狠了,但我没有改,因为感觉就应该是这个。
                        《常旅客》——是一首有些经历的人会听懂和喜欢的情歌。
                        这是第一首写出来的,之前只写了一段,在飞机上手写的。有人向我指出登机牌上有这3个字,我觉得这个素材很好。“常旅客”这3个字最开始进入脑海,我觉得这简单的3个字里,包含的内容和意味却很多——有一些历程,有一些寂寞,有一些无可奈何。
                        “有时候阳光彩虹一抹,有时候冷静月亮陪我”,这句是在飞机上写的,我记得很清楚,是坐晚班机回北京,那天晚上的月亮特别亮,特别圆,我就想出这一句。在我写这首歌的时候,很多熟悉的画面会自动出现。
                        我觉得能听懂、喜欢《常旅客》的人应该是有一些经历的人,小孩子很难体会吧。《常旅客》是一首情歌,有感情但没有办法停下来,所以为什么最后一句是:“歉意用完了力气”。我还曾反复推敲,是“用尽”更好还是“用透”更好,但最终还是觉得“完”字比较适合。
                        《一点一点》——是一些半夜浮出的感伤。
                        这是一首有点悲伤的情歌。大学同学里曾经有那么多情侣,却只有一对走到最后,所以有点感触。
                        这首歌是在半夜写的,之前我在手机上写了一些词,比如借酒浇愁、放手、沙漏……但还没有“一点一点”这个主题。有天晚上在家听歌的时候,忽然想到自己设计的一个鼓点,然后就想到写“一点一点”的感觉。
                        第二段进鼓的部分,就是我设计的那个鼓点,这种鼓点在很多英式摇滚的慢歌里很多,我挺喜欢这种节奏的。那么多句的“一点一点”写起来其实挺顺,折磨我的倒是副歌,副歌花了点精力,因为不能还“一点一点”啊,而且内容和感觉要做到和前面有很好的衔接。
                        《脚踏板》——是一片留在心底深处的温暖。
                        这个小故事其实是我一直记得的,很多80后的孩子都有被自行车轮夹到脚的相同经历,所以我觉得会有共鸣。这首歌是我在跟同事去北戴河玩的路上写的,5个小时的车程,来回10小时的时间,就写出来了。
                        这首歌我没有太求押韵,也有人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但我没有改。这首歌是很真实简单的叙述和感情,就像是素描。就算不太好,也要保留它原有的样子。
                        里面的口哨是我自己吹的,吹的不是很好,呵呵。“你爱我的处心积虑”,这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我妈妈听了以后没哭,但我知道她还是很感动,我自己其实也挺感动。不必强调是写给妈妈还是爸爸,这个故事要讲的就是父母给孩子那种最深刻最质朴的爱。


                      12楼2009-10-22 19: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