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倚天》不是言情小说,突出的是【侠】这种精神,哪怕是感情戏重点也不在爱情,后记中写的很清楚【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和张翠山之间、谢逊和张无忌之间父子般的挚爱】,电视剧剧情令人诟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弱化了其他方面,而重点突出了张赵之间的感情戏,为此甚至魔改原著剧情。
张无忌在众多男主中风评貌似不是很好,就是因为他感情上三心二意,这个东西任何人都无从反驳事实就是如此,真没什么好洗的,楼主对他用情不专这一点和很多吧友一样是深恶痛绝。
但是因为这一点就去全盘否定他的一切是否过于偏颇了呢?
张无忌身世比较坎坷,他的经历主要是因为武林中人的贪欲和仇恨导致的,比如谢逊之事的影响和纪晓芙之事的影响,所以他自己对这样的事情深恶痛绝,因此没有什么权利欲望,也很容易宽恕别人。
【张无忌心中一再自诫:“今日主旨是要让两下言和罢斗,我万万不可出手伤人。”但听到他辱及父母,哪里还忍耐得住?纵身而前,左手探出,已抓住圆音后腰提了起来,右手抢过他手中禅杖,横过杖头,便要往他头顶击落。圆音遭他这么抓住,有如雏鸡落入鹰爪,竟没半分抵御之力。】
【只见他咬牙切齿,满脸仇恨之色,高高举起了禅杖,众少林僧有的闭了眼睛不忍再看,有的便待一拥而上为圆音报仇。
哪知张无忌举着禅杖的手并不落下,似乎心中大有疑难,没法决定。但见他脸色渐转慈和,慢慢地放下了圆音。
原来在这一瞬之间,他已克制了胸中怒气,心道:“倘若我打死打伤了六大派中任谁一人,我便成为六大派的敌人,就此不能作居间的调人。武林中这场凶杀,再也不能化解,岂不是正好堕入成昆这奸贼的计中?不管他们如何骂我辱我、打我伤我,甚至侮辱我父母、义父,我定当忍耐到底,这才是真正为父母及义父复仇雪恨之道。”他想通了这节,便放下圆音,缓缓说道:“圆音大师,你的眼睛不是张五侠打瞎的,不必如此记恨。何况你们那日去到武当山上,逼得张五侠夫妇自尽身死,什么冤仇也该化解了。大师是出家人,慈悲为怀,何必对旧事如此念念不忘?”】
他的性格形成源于他的自身经历,所以他总是记着别人对他的好,而刻意忽略别人对他的坏。因为他记得常遇春胡青牛对他的好,所以愿意为明教出头,因为他记着纪晓芙对他的好,所以愿意千里送杨不悔去坐忘峰,就是不希望在别人身上重演类似自己的悲剧。
这是【义】,也是【仁】,为的并不是自己。金庸先生在后记中写的很清楚:
【张无忌的性格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杰之气,但他于这个“侠”字,却发挥得很充分。“侠”是并非为了追求自己(包括自己国家、自己团体、自己亲友)的利益而去做义所当为的事,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士是不顾一切(不顾自己的生命、利益、名誉)、不接受任何代价而去追求正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却坚持拒绝美丽的京娘委身,因为他觉得如果他接受了,他的义举便有了代价,就不是高尚的侠义行为。西方社会中较少这种价值观念,西方人常觉上帝(或教会)吩咐这样做,便去做了。中国人的观念是,自己良心觉得应当这样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来生较好,未必是为了免得在地狱中受苦。武侠小说的最高原则,是宣扬侠义精神。英雄往往是为自己而做,侠士却通常是为别人而做。有了代价,便少了侠气。
张无忌甘受灭绝师太三掌,在光明顶上奋身而挡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觉得“应该做”,所以他决不会去和朱元璋争做皇帝。】
这一点芷若和他是一样的,芷若也同样身世坎坷,所以会违背师姐的命令去维护还是陌生人的他和阿离,会在光明顶暗中指点,会为小昭出声辩解。他们二人做这样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只是觉得“应该做”。
可他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没有底线的,赵敏与他不同阵营,他收留【原著中是收留还是收容我忘了】赵敏之前,一直在劝她回汝阳王府父兄身边,后来从“赵姑娘”改口称“敏妹”的时候,是有赵敏与父兄决裂无家可归这个前提在的,张真人对正邪之争看的那么透彻,也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原谅的赵敏,是有底线在这里的。
喷他感情上花心三心二意大渣男还是耙耳朵,甚至喷他没主见耳根子软什么的,无可厚非,原著中描写的事实就是如此,不是无中生有的黑他,这没什么大不了。
喜欢重点关注感情戏没什么,但因为他感情上是个渣男,就去说他什么都不是,一无是处连侠都不配,是否有点过分了呢?什么闪光点都没有,他何德何能让群龙无首的明教中人心服口服立他为教主?凭什么能够改善六大派和明教的关系让他们一致对外?他何德何能?可以成为金庸先生《射雕三部曲》的主角之一?
这一点,金庸先生在后记中写的非常清楚了。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既有感性也有理性,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我最喜欢的主角萧峰萧大侠义薄[和谐]云天,一样会犯鲁莽的错误因此错杀了阿朱,何况一个并没有什么主见的张无忌。
但是感情是很自私的东西,在这个方面是不允许心胸宽广出现的,楼主认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用公平公正的手段,但应该自私专一的心态去应对感情,这样子的处理方式是相对更妥当的。
张无忌能够成为明教教主,成为联系中原武林黑白二道的纽带在于他心胸宽广,可惜,他犯的最大的错误也是因为这一点,这个世上独独感情是不可以分享的,是需要他自私的,这里出了岔子,不论男女,都会形成修罗场。
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他感情上的缺陷而去全盘否定这个人的一切是不好的,反过来说也一样,因为他作为主角的正面形象就去允许他在感情上三心二意,同样是不公平的。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放在什么事情上用什么角度去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去看待这个角色,片面的吹或黑都是不可取的,《倚天》本来也不是只讲爱情的言情小说。
若吧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大家庭,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吧友只喜欢芷若,有吧友喜欢影视或者原著,也有吧友同时喜欢芷若和赵敏,同样相处的很好,求同存异是形成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
理念上人与人之间是很难完全相同的,好比甜咸之争香菜之争之类的,因为这一点大家相互吐槽没什么,无论怎么说是无法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语言文字就能轻易让对方产生认同的,如果出现理念不和的现象可以保留意见,或者单独开帖阐述自己的观点,自然会有理念相同的道友支持。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讨论芷若,而不是重点讨论(吹黑)其他角色。
【ps:楼主很羡慕会写同人的大手子,奈何本人没文化,只能看看同人文这样子,推荐两本最喜欢的:闻叔的《芷若回忆录》和绿衫姐姐的《倚天屠龙记续》修改版】

张无忌在众多男主中风评貌似不是很好,就是因为他感情上三心二意,这个东西任何人都无从反驳事实就是如此,真没什么好洗的,楼主对他用情不专这一点和很多吧友一样是深恶痛绝。
但是因为这一点就去全盘否定他的一切是否过于偏颇了呢?
张无忌身世比较坎坷,他的经历主要是因为武林中人的贪欲和仇恨导致的,比如谢逊之事的影响和纪晓芙之事的影响,所以他自己对这样的事情深恶痛绝,因此没有什么权利欲望,也很容易宽恕别人。
【张无忌心中一再自诫:“今日主旨是要让两下言和罢斗,我万万不可出手伤人。”但听到他辱及父母,哪里还忍耐得住?纵身而前,左手探出,已抓住圆音后腰提了起来,右手抢过他手中禅杖,横过杖头,便要往他头顶击落。圆音遭他这么抓住,有如雏鸡落入鹰爪,竟没半分抵御之力。】
【只见他咬牙切齿,满脸仇恨之色,高高举起了禅杖,众少林僧有的闭了眼睛不忍再看,有的便待一拥而上为圆音报仇。
哪知张无忌举着禅杖的手并不落下,似乎心中大有疑难,没法决定。但见他脸色渐转慈和,慢慢地放下了圆音。
原来在这一瞬之间,他已克制了胸中怒气,心道:“倘若我打死打伤了六大派中任谁一人,我便成为六大派的敌人,就此不能作居间的调人。武林中这场凶杀,再也不能化解,岂不是正好堕入成昆这奸贼的计中?不管他们如何骂我辱我、打我伤我,甚至侮辱我父母、义父,我定当忍耐到底,这才是真正为父母及义父复仇雪恨之道。”他想通了这节,便放下圆音,缓缓说道:“圆音大师,你的眼睛不是张五侠打瞎的,不必如此记恨。何况你们那日去到武当山上,逼得张五侠夫妇自尽身死,什么冤仇也该化解了。大师是出家人,慈悲为怀,何必对旧事如此念念不忘?”】
他的性格形成源于他的自身经历,所以他总是记着别人对他的好,而刻意忽略别人对他的坏。因为他记得常遇春胡青牛对他的好,所以愿意为明教出头,因为他记着纪晓芙对他的好,所以愿意千里送杨不悔去坐忘峰,就是不希望在别人身上重演类似自己的悲剧。
这是【义】,也是【仁】,为的并不是自己。金庸先生在后记中写的很清楚:
【张无忌的性格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杰之气,但他于这个“侠”字,却发挥得很充分。“侠”是并非为了追求自己(包括自己国家、自己团体、自己亲友)的利益而去做义所当为的事,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士是不顾一切(不顾自己的生命、利益、名誉)、不接受任何代价而去追求正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却坚持拒绝美丽的京娘委身,因为他觉得如果他接受了,他的义举便有了代价,就不是高尚的侠义行为。西方社会中较少这种价值观念,西方人常觉上帝(或教会)吩咐这样做,便去做了。中国人的观念是,自己良心觉得应当这样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来生较好,未必是为了免得在地狱中受苦。武侠小说的最高原则,是宣扬侠义精神。英雄往往是为自己而做,侠士却通常是为别人而做。有了代价,便少了侠气。
张无忌甘受灭绝师太三掌,在光明顶上奋身而挡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觉得“应该做”,所以他决不会去和朱元璋争做皇帝。】
这一点芷若和他是一样的,芷若也同样身世坎坷,所以会违背师姐的命令去维护还是陌生人的他和阿离,会在光明顶暗中指点,会为小昭出声辩解。他们二人做这样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只是觉得“应该做”。
可他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没有底线的,赵敏与他不同阵营,他收留【原著中是收留还是收容我忘了】赵敏之前,一直在劝她回汝阳王府父兄身边,后来从“赵姑娘”改口称“敏妹”的时候,是有赵敏与父兄决裂无家可归这个前提在的,张真人对正邪之争看的那么透彻,也是在这个前提下才原谅的赵敏,是有底线在这里的。
喷他感情上花心三心二意大渣男还是耙耳朵,甚至喷他没主见耳根子软什么的,无可厚非,原著中描写的事实就是如此,不是无中生有的黑他,这没什么大不了。
喜欢重点关注感情戏没什么,但因为他感情上是个渣男,就去说他什么都不是,一无是处连侠都不配,是否有点过分了呢?什么闪光点都没有,他何德何能让群龙无首的明教中人心服口服立他为教主?凭什么能够改善六大派和明教的关系让他们一致对外?他何德何能?可以成为金庸先生《射雕三部曲》的主角之一?
这一点,金庸先生在后记中写的非常清楚了。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既有感性也有理性,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我最喜欢的主角萧峰萧大侠义薄[和谐]云天,一样会犯鲁莽的错误因此错杀了阿朱,何况一个并没有什么主见的张无忌。
但是感情是很自私的东西,在这个方面是不允许心胸宽广出现的,楼主认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用公平公正的手段,但应该自私专一的心态去应对感情,这样子的处理方式是相对更妥当的。
张无忌能够成为明教教主,成为联系中原武林黑白二道的纽带在于他心胸宽广,可惜,他犯的最大的错误也是因为这一点,这个世上独独感情是不可以分享的,是需要他自私的,这里出了岔子,不论男女,都会形成修罗场。
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他感情上的缺陷而去全盘否定这个人的一切是不好的,反过来说也一样,因为他作为主角的正面形象就去允许他在感情上三心二意,同样是不公平的。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放在什么事情上用什么角度去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去看待这个角色,片面的吹或黑都是不可取的,《倚天》本来也不是只讲爱情的言情小说。
若吧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大家庭,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吧友只喜欢芷若,有吧友喜欢影视或者原著,也有吧友同时喜欢芷若和赵敏,同样相处的很好,求同存异是形成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
理念上人与人之间是很难完全相同的,好比甜咸之争香菜之争之类的,因为这一点大家相互吐槽没什么,无论怎么说是无法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语言文字就能轻易让对方产生认同的,如果出现理念不和的现象可以保留意见,或者单独开帖阐述自己的观点,自然会有理念相同的道友支持。
最后希望大家可以多多讨论芷若,而不是重点讨论(吹黑)其他角色。
【ps:楼主很羡慕会写同人的大手子,奈何本人没文化,只能看看同人文这样子,推荐两本最喜欢的:闻叔的《芷若回忆录》和绿衫姐姐的《倚天屠龙记续》修改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