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年过35的,或多或少都有调制养生酒的想法,一来市场商品未必货真价实,适合自己,二来口味未必如愿。所以萌生了自己调酒的想法。目标是:既要养生,又要口感。性价比又得好。所以构想如下:1、药酒度数要高。一定的度数泡药酒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功效;2、口感要好,所以老酒勾调不可或缺;3.性价比高,所以基酒选择很重要。
基于以上想法,我琢磨了几套方案,闲言少叙,目前这款整体感觉出乎意料,带来惊喜感。
一是基酒采用杏花村65度。内行人都知道,这个酒实际生产日期较早,实际上已经是存放至少五年的酒,酒体优良,层次丰富,酒度高适合作为基酒;
二是勾调老酒的选择和比例。这个我选择了三个方案,这个方案性价比最佳。40年纪念酒有70年代的勾调,87年的是原酒,汾酒必喝传言是90年代老白汾勾调,所以,基本三个年代的酒都有代表,而且是商品酒,成本较低。我选择了一两、二两、二两的比例来勾调,放到5斤的玻璃罐中存放6个月。
三是药的选择。整个药方是现成的方子,滋阴壮骨,里面有三斑海马(一对8克),药品总重量大概在三两,所以总体下来,酒的度数在55-58度之间。对于药酒来说度数较高,是兼顾养生和品鉴的选择。
总体下来,成本在300左右。 中间品过几回,未达到希望的标准,酒躁气明显,海马腥味突出。六个月后,发生明显变化,可以说出乎意料。入口咸甜,酒体如丝绸般清凉棉和,较为协调,后段入喉后自然顺畅,只有团状火热提醒你这可是高度白酒。与青花瓷30年相比较,陈香突出,雄浑沉静,混有微微药香(不突出),海马的腥味已经消失,仿佛是陈香到一定程度显现的油脂香。反复品味,真是出乎意料,惊喜有加。
泡其他药酒有六七种,真正突出品鉴而兼做养生的这是第一款。本来以及决定用55度玻璃瓶泡药酒了,但既然达到这样的兼顾效果,还是改变了成见。当然,55度是更经济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