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天命】
天命,字面上简单的理解,即:天赋使命。
其又涵盖两个意义:1,与生俱来;2,自我认知。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此处的天命,即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的天命,属于“使命感”。孔老师认知的天命,乃行道。力求改变当时春秋的无道现状。这种“使命感”属于自我产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即便不能达成,也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今所说的天命,皆属于这一范畴。比如网上有人以“复兴”国学为自己的“天命”;比如老大的使命是“中国梦”;比如当代部分国人的使命感是复兴华夏文明。。等等。
而“与生俱来”,具有时代限制。迄今,仍有部分国家拥有与生俱来就赋有社会责任的群体,直观的比如英伦三岛、北欧的王室,东邻岛国的倭皇等。这是宗法制的特徵。
孔子时代,贵族阶层生下来就有社会责任。他们用孔老师的话说,即“有国有家者”,是当时社会的责任人、管理人。他们的职责用后儒的话总结:齐家、治国,有能力的还要平天下。
而今提倡人权于自由意识,这种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基本被弃置。
天命既然沾上了“天”这一高大意义,必定不是简单的个人梦想与志愿,至少得跟整个社会责任和义务挂钩。不能说你把吃喝玩乐当成自己的“天命”,这也太踏噱“天命”了。
当今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天命”,前文说了,属于“自我认知”。这需要众多的因素合在一起,才有可能“知”。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了。当然了,于普通人而言,一辈子不知天命也不只是甚麽大问题。
“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职责)”与“自我感知的社会义务(使命感)”,其不同之处前文也说了,前者在不履行应尽的责任情况下,会有相应的惩罚,比如春秋某个国君或卿大夫失职,轻者会受舆论的批评(比如子言卫灵公之无道),重者就要失去地位、财产甚至性命。而后者,多半不存在相应的惩罚。使命感只是个人的意志,为之奋斗的目的。孔子的使命感是什么?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跟你所理解的有区别吗?同样的问题反问你:孔子五十岁以前要是没有社会责任感,那孔子五十岁以前也不敢做不敢为,不敢担当么?所以,你对天命的理解错的离谱。
还是老话重提的建议你:不要看见某个名词而根据一句或一段话就对自己不甚了解的东西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