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从各种音频文件的数据格式说起。最早确定确定CD的数据格式的时候,为了满足700M的数据量限制,同时研究表明正常人的听音极限是20kHz,所以就确定了单声道22.05,双声道44.1kHz,每个数据16bit精度的PCM格式。所以正常CD1:1转换的无损非压缩文件(AIFF,WAV)无损压缩数字音频文件(Flac,Ape)的数据格式就是16bit,44.1kHz的。由于单声道不能记录超过22kHz的数据,CD母带数字化处理的时候就把22kHz以上的数据去掉了。后来,为了在PC和网上上传播(WAV太庞大),同时推广便携播放器(便携cd机还是太大且易受震动影响),推出了将就听个响的MP3格式(非320k),将单声道数据砍到了16kHz,同时大幅度有损压缩。再后来,sony靠CD和MD赚不到钱了,就和philips一起搞了个1bit 2.8MHz采样的新格式(PDM采样模式),DSD闪亮登场。由于专利费太高,普通人消费不起,SACD一直没能达到CD的江湖地位。随着网络的迅速崛起以及DSD专利保护到期,大法家为了赚更多钱(很耳熟),推出了Hires概念,也就是数据格式高于CD音频的音乐文件。各厂家也推出了DSD解码芯片、解码软件。也有了各类高规格音乐的售卖网站,各种高规格文件一般是44.1kHz(CD)和48kHz(DVD)的倍频。
现在终于聊到本帖的问题了,为什么要用音频软件看音乐文件的频谱?因为可以大致分辨出原生的MP3文件、CD规格的文件和Hires规格文件。由于网络上假冒的太多,当你拿到一个几百M的Hires文件实际是3~5M的MP3文件升频的,那就白浪费硬盘空间和时间了(各位开口闭口耳朵收货的大能请出门左转,MP3还比较好辨认,哪些高规格转换来转换去的文件没有足够好的设备、耳朵和经验是分辨不出来的)。
简单讲,除了一些单乐器演奏的、一些上世纪古老的的录音,一般真CD规格的音频数据可以达到20kHz以上,频谱表现就是20kHz以下数据丰富,20k以上直接削平。同理,MP3文件就是在16kHz削平。而真正的Hires的PCM文件是可以看到数据可以达到很高频率的(192k文件的理论上可以达到96kHz)。用你的频谱图来说,第2个大概率是MP3转的,第4基本上是CD抓的。第6、7这种,很像是发行商用低规格的原始数据加入新录的高规格数据混音重制的假Hires(注意我不是说假无损)。第3、5这种20k到30k间没数据,30k以上一大片的情况,DSD文件再转换成PCM产生的高频噪音,是算法的问题。真正的由高规格模拟母带或LP转过来的Hires数据是能够自然延伸到22k以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