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的新碟《Threesome》这次给人“洗尽铅华”的感觉。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觉得他似乎和发烧碟、管弦乐、追求录音方式划上了等号。当古巨基和李克勤都纷纷录起管弦乐发烧碟,而且录完一张又一张时,就会让人感到唱片消费市场的不健康和老化。我们都很明白唱片公司的难处,如今年轻人都没有多少买唱片,惟有投“老人家”所好,牢牢抓住那群还会掏钱买唱片的中年人、音响发烧友,但凡追求形式和效果的唱片,却往往是内容无甚惊喜的平庸之作,心思都放在追求音响效果上,谁还管旋律、歌词、风格,这样的发烧碟,翻唱经典就够了。
幸好这次,克勤回来了,带回了一些久违的粤语流行歌气息,那仿佛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旋律,曲风可能在这十几二十年中,仍然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那样的cantonpop,还是写了多年的林夕在填词,这次还带上了徒弟林若宁。而桥不怕旧,最紧要受。打亲情牌总是很有效,君不见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用妈妈名字命名唱片、喝爷爷的茶,笼络了多少人心。这次李克勤唱《嫲嬷》,也是摸准了这条亲情路线,即将成为第二个孩子他爹的克勤,在这个年纪也适合走亲情路线。另外如《早餐A》、《最后的早餐》都带来居家感。唤起香港人集体回忆的《富豪雪糕》其实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便于香港大街小巷流动贩卖的雪糕车,也许并不如叮叮车、天星码头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当了解其中的故事,每个曾经是孩子的中年人都会会心一笑。
印象中李克勤多次召开新碟发布会都会跑到偏远僻静的角落,或者是某个学校隔音设施良好的录音室录上一整天,或是那个教堂来个即兴演奏。这次也不例外,跑到黄竹坑一个拥有Analog模拟录音室进行“复古”录音,在这个数码年代,要找到这样的原始录音室还真不容易。据说这样录出来的效果会更接近黑胶唱片、更温暖,但如今歌手出唱片越出越亏钱,卖得多即是亏得多,在越来越多人都把出唱片当作宣传的年代,再追求录音技术的创新其实已经落伍。真正买唱片回去听那种“黑胶唱片温暖质感”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反而视听网站成为更多人接触新唱片的途径,可惜的是,那些高保真或复古技术的温情无法通过网络传递,那些空气感、黑胶摩擦唱针的沙沙声,都无法通过数码世界、通过那些电脑小音箱传达出来。这个年代,像李克勤这样的经典歌手,不免有些尴尬,无法像众多新人那样雷人出场哗众取宠,却又要在录音效果上坚持创意,这种技术层面的创新,往往不能为大众带来直接惊喜。
幸好这次,在那些冰冷的技术之外,从歌曲本身,听到了温暖。在新一年来到之际,每个人在突飞猛进时也不禁会想想,究竟过去的365日沉淀了什么?对于一个在歌坛浮沉超过20年的艺人而言,用心唱歌才会有最大的收获。其实听者的变化并没有想想中大,大多数人一直都在听着相似的情歌、唱着模式相似的K歌,偶尔加点温情、亲情,便已可加分。
幸好这次,克勤回来了,带回了一些久违的粤语流行歌气息,那仿佛是上世纪90年代的旋律,曲风可能在这十几二十年中,仍然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那样的cantonpop,还是写了多年的林夕在填词,这次还带上了徒弟林若宁。而桥不怕旧,最紧要受。打亲情牌总是很有效,君不见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用妈妈名字命名唱片、喝爷爷的茶,笼络了多少人心。这次李克勤唱《嫲嬷》,也是摸准了这条亲情路线,即将成为第二个孩子他爹的克勤,在这个年纪也适合走亲情路线。另外如《早餐A》、《最后的早餐》都带来居家感。唤起香港人集体回忆的《富豪雪糕》其实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便于香港大街小巷流动贩卖的雪糕车,也许并不如叮叮车、天星码头那样具有标志性,但当了解其中的故事,每个曾经是孩子的中年人都会会心一笑。
印象中李克勤多次召开新碟发布会都会跑到偏远僻静的角落,或者是某个学校隔音设施良好的录音室录上一整天,或是那个教堂来个即兴演奏。这次也不例外,跑到黄竹坑一个拥有Analog模拟录音室进行“复古”录音,在这个数码年代,要找到这样的原始录音室还真不容易。据说这样录出来的效果会更接近黑胶唱片、更温暖,但如今歌手出唱片越出越亏钱,卖得多即是亏得多,在越来越多人都把出唱片当作宣传的年代,再追求录音技术的创新其实已经落伍。真正买唱片回去听那种“黑胶唱片温暖质感”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反而视听网站成为更多人接触新唱片的途径,可惜的是,那些高保真或复古技术的温情无法通过网络传递,那些空气感、黑胶摩擦唱针的沙沙声,都无法通过数码世界、通过那些电脑小音箱传达出来。这个年代,像李克勤这样的经典歌手,不免有些尴尬,无法像众多新人那样雷人出场哗众取宠,却又要在录音效果上坚持创意,这种技术层面的创新,往往不能为大众带来直接惊喜。
幸好这次,在那些冰冷的技术之外,从歌曲本身,听到了温暖。在新一年来到之际,每个人在突飞猛进时也不禁会想想,究竟过去的365日沉淀了什么?对于一个在歌坛浮沉超过20年的艺人而言,用心唱歌才会有最大的收获。其实听者的变化并没有想想中大,大多数人一直都在听着相似的情歌、唱着模式相似的K歌,偶尔加点温情、亲情,便已可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