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以前思考过很长时间,所以基本的思路我都走过。前两天发帖子讨论唯物和唯心的问题,然后就有两位网友说“意识是分子电势”,也许不是原话,反正就是生物电那类东西吧。当然,我是觉得很可笑的,这是连基本的哲学素养都不具备。
这个说法我还真见过,好像有位姓朱的著名教授也有类似说法,不过人家是研究量子力学的,有这种误会很正常,如此看来的话,这两位网友的想法好像也不是特别荒谬了。
发发牢骚,有些人不懂装懂,还特别有攻击性,我就不怎么爱搭理他们,重新发个帖子写一下。
意识和物质都是对世界的分类,这是二分法的基础观点。分类,至少要分成两种,一种是死的,叫物质,一种是活的,叫意识。这样就把世界分成大致的两部分,自然科学家可以把意识忽略掉,只研究物质的变化。另一伙是把物质忽略掉,只研究意识的变化,现在是主要用在心理学中,但是不怎么好用。
这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分类法,也很好用。现代科学也是在这种分类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自然科学仍在突飞猛进,说明这种分类法还有应用空间,还能继续用下去。
物质这种分类是很好用的,但是意识这种分类就不太好用,因为在心理学中,探讨某个人的心理状态总要调查这个人的生存环境变化,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有位著名心理学家就认为,一个人的现状跟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当然,也有不同意的,同时代就有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都是由这个人的当下决定的,也就是说,跟童年经历没有关系,那些东西早就忘掉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他面对现实时的取舍与犹豫。
无论怎么说,两位著名心理学家都承认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一个是认为童年经历重要,一个是认为当下环境更重要。两者都摆脱不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心理学中使用单纯的意识方法不管用,还要加上物质方法。
这里说的有些糊涂,换种说法。在心理学中无法忽略掉环境(物质)对人心理的影响,那么意识这种分类在心理学中基本可以说是失效了,或者说,心理学研究中的对象不是单纯的意识。
那么心理学该用什么方法呢?物质和意识都是为科学服务的分类法,但是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实证!
实证是比二分法更基础的方法,现在有种说法叫“黑匣子”,大概类似于这个。输入,输出,互相对照,仅此而已。比如说,有个布道士说有GOD,那行,你让GOD出来我就相信你。出不来?出不来我为啥要相信你?
那么意识这种分类是否有效?是否可以使用下去呢?
可以的,只要找到可以应用的领域,意识这种方法就会插上翅膀呦,这个领域就是中国传统的修身学问。
中国传统修身学问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种学问其实对一个人的心理调节是非常好的,咱们年轻人缺失了这一课,非常可惜。
这门学问,大概是刘宗周,总结得非常好,就两个字“慎独”,非常到位,有时间大家可以看一看。
哦,又扯远了,还要说回意识。
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的分类,物质是“死的”实体,所以意识不能是“死的”实体,说意识是什么生物电的可以退散了,意识在分类中分到的是“活的”那部分,可不是“死的”生物电。
从自然科学来说,物质是研究“死的”东西的运动方式。那么,从社会学来说,意识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换个说法,研究“活的”东西的运动方式。
意识和物质这种二分法为什么在自然科学中这么好用呢?就因为自然科学只研究“死的”物质,把“活的”意识给忽略掉了,环境更单纯,研究更方便。
意识和物质是科学中比较好用的分类方式,但科学中并不只这一种分类法,中国传统科学中有其他的分类法,这里就不讲了,有兴趣可以看我其他的帖子。
哦。对了,我并不是出身哲学圈子,现在也不是圈子里的人,就是个民间人士,你可以叫我民哲,没有关系,我不介意。我记得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时也是个专利局的小职员呢,他那个时候也不是科学圈子里的人。
还有,不是所有哲学教授都在研究哲学,每个时代,能够研究哲学的人都是屈指可数的,不一定非要出现在学术圈子里。
这个说法我还真见过,好像有位姓朱的著名教授也有类似说法,不过人家是研究量子力学的,有这种误会很正常,如此看来的话,这两位网友的想法好像也不是特别荒谬了。
发发牢骚,有些人不懂装懂,还特别有攻击性,我就不怎么爱搭理他们,重新发个帖子写一下。
意识和物质都是对世界的分类,这是二分法的基础观点。分类,至少要分成两种,一种是死的,叫物质,一种是活的,叫意识。这样就把世界分成大致的两部分,自然科学家可以把意识忽略掉,只研究物质的变化。另一伙是把物质忽略掉,只研究意识的变化,现在是主要用在心理学中,但是不怎么好用。
这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分类法,也很好用。现代科学也是在这种分类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自然科学仍在突飞猛进,说明这种分类法还有应用空间,还能继续用下去。
物质这种分类是很好用的,但是意识这种分类就不太好用,因为在心理学中,探讨某个人的心理状态总要调查这个人的生存环境变化,认为人的心理变化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有位著名心理学家就认为,一个人的现状跟他的童年经历有很大关系。当然,也有不同意的,同时代就有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都是由这个人的当下决定的,也就是说,跟童年经历没有关系,那些东西早就忘掉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他面对现实时的取舍与犹豫。
无论怎么说,两位著名心理学家都承认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一个是认为童年经历重要,一个是认为当下环境更重要。两者都摆脱不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心理学中使用单纯的意识方法不管用,还要加上物质方法。
这里说的有些糊涂,换种说法。在心理学中无法忽略掉环境(物质)对人心理的影响,那么意识这种分类在心理学中基本可以说是失效了,或者说,心理学研究中的对象不是单纯的意识。
那么心理学该用什么方法呢?物质和意识都是为科学服务的分类法,但是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实证!
实证是比二分法更基础的方法,现在有种说法叫“黑匣子”,大概类似于这个。输入,输出,互相对照,仅此而已。比如说,有个布道士说有GOD,那行,你让GOD出来我就相信你。出不来?出不来我为啥要相信你?
那么意识这种分类是否有效?是否可以使用下去呢?
可以的,只要找到可以应用的领域,意识这种方法就会插上翅膀呦,这个领域就是中国传统的修身学问。
中国传统修身学问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种学问其实对一个人的心理调节是非常好的,咱们年轻人缺失了这一课,非常可惜。
这门学问,大概是刘宗周,总结得非常好,就两个字“慎独”,非常到位,有时间大家可以看一看。
哦,又扯远了,还要说回意识。
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的分类,物质是“死的”实体,所以意识不能是“死的”实体,说意识是什么生物电的可以退散了,意识在分类中分到的是“活的”那部分,可不是“死的”生物电。
从自然科学来说,物质是研究“死的”东西的运动方式。那么,从社会学来说,意识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换个说法,研究“活的”东西的运动方式。
意识和物质这种二分法为什么在自然科学中这么好用呢?就因为自然科学只研究“死的”物质,把“活的”意识给忽略掉了,环境更单纯,研究更方便。
意识和物质是科学中比较好用的分类方式,但科学中并不只这一种分类法,中国传统科学中有其他的分类法,这里就不讲了,有兴趣可以看我其他的帖子。
哦。对了,我并不是出身哲学圈子,现在也不是圈子里的人,就是个民间人士,你可以叫我民哲,没有关系,我不介意。我记得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时也是个专利局的小职员呢,他那个时候也不是科学圈子里的人。
还有,不是所有哲学教授都在研究哲学,每个时代,能够研究哲学的人都是屈指可数的,不一定非要出现在学术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