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式吧 关注:11贴子:403
  • 5回复贴,共1

三体式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三体式,有很多的资料,这里面是我接触到的,对我这个阶段有启发的资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1-30 13:36回复
    刘冬飞1979:刚刚讲了,倒与不倒。三体式的倒的触发开关是,扣膝盖扣脚尖,扭脚跟,这个开关一开整体的意轴(重心也行,个人觉得意轴比较好),就产生移动,这时身体就要倒!
    怎么不倒,再移动意轴,缩胯,吸气,上顶,对拉,这一系列都是为了调整意轴!
    怎么调整好,身体都向外涨,单中心是收缩的,中心在哪?丹田!
    两仪的倒的触发开关与三体式相类似,只是这根意轴要比三体式好调整!这时肘的下垂,和裹比较明显!
    无极式比较厉害,是不抽紧的抽紧!
    什么叫不抽紧的抽紧?
    不用意识的抽紧!
    所以师兄们讲抽紧也对,讲不抽紧也对!
    所以练好无极,在有后面的就好办了!
    大道至简!
    一点要坐满脚后跟中心!而不脚后跟后边缘!往往容易坐后边缘!
    站二仪式时,肘膝脚尖成一垂线,头顶脚后跟中心成一垂线!两肘与膝的两根垂线共三根组成一个立体三角体!一抽一放,一呼一吸就把哪根重心垂线移动到脚后跟中心尾骨百汇这根垂线上!所以外三合没有,即肘膝这两根线没有,估计也无法谈论形轴,意轴更不用说了!
    所以古人一直强调外三合!没外三合估计内三合也无从谈起!外三合也就要求初学者,形要做好![吐舌]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1-30 13:46
    回复
      2025-09-09 15:15: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014-07-13 日> 三体式
      上次的两个疑问:
      1. 胯该朝那个方向抽?
      站三体式抽胯的方向的确是朝后抽,这个后是以肩胯为平面的前后。我调整后得到了李师兄的肯定。李师兄还帮我纠正了一个肩胯不合的毛病。就是肩的角度没胯大,导致两肩两胯不在同一平面上。
      2. 为什么寿老师教的三体式只有,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这一种?
      石师兄在帖子里讲到,心脏在左边,左腿不宜久负重。而会不会左右发展不均衡,贡师兄的解释是站久了形成鸡腿力了,左右就均衡了,不用站左式。
      三体式有两个我一直没注意到的要点。
      一个是手指尽可能张开,几乎把整个手掌给撑平了。一位师兄解释说,五指尽量张开,把手背上的五根筋腾起来,然后肉就会填充期间,然后拳头一攒,手背就是绷紧的。他展示给我们看,手背圆溜溜的,真的揪不出皮来。
      另外就是尽可能立掌。锻炼手腕两侧的筋。
      另外一个王师兄,估计见我三体式站的时间比较长,过来给我调整一了下,前膝后膝都稍往外撇,然后保持其他姿势不变,上身尽可能往后倒。登时浑身吃紧,坚持不了一会就散了。这估计就是石师兄讲到的极限站法。挺有意思的。
      王师兄看我有点百无聊赖的在那搞三体式,就让我也打打劈拳。刚好有一位师兄正开打劈拳,我们就跟在后面依葫芦画瓢。劈拳外形不复杂,看看大致就知道了。等那位师兄打完,我们围去请教,大致知道石师兄文章里讲到的小指翻天是什么意思了。握拳的时候,拳头要攒紧,能攒多紧是多紧。小指翻天,是保持垂肘平腕的同时,拳头攒紧,小指还要能翻上去。 而打拳的过程中,都是绷紧,感觉劈拳打起真是太难了。
      龙师兄教我们攒拳,食指第二关节突出于拳面,出拳有钻的意思。龙师兄比较主张整体锻炼。
      期间有个师兄讲到,三体式也好,劈拳也好,其实就是找东西,找到了东西就够了。没有一定的量,是找不到东西的。而量再大,找不到东西也白搭。
      非常感谢各位师兄的教导,也特别谢谢那位大热天请大家吃西瓜的师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2-05 13:45
      回复
        松灵静空:
        5、三体式:最主要的是找--要倒时前手后手撑住(从左手经过后背到右手的部位连接并撑开)、前脚后跟撑住、膝部往前顶、脚后跟向外拧、后脚跟向外拧、后脚用力撑住(也就是前胯顶后胯抽)的感觉,稳住身体的感觉,就是找那一瞬间,“卡”全身抽紧,稳住重心,然后身体回正。
        三体:还是跟前几天一样,上臂、肋部最下面的筋还没有抽到。加紧努力锻炼。
        刘…9:
        1. 道就在简单的东西里面!越复杂离道就越远了!所以九要就是一要!哪一要!就是无极式最核心的一点!无思无想!与天地合一!
        2. 九要就是动作准则!不符合它们是达不到无极的状态的!真正达到了,练熟了!你一动就都有了!
        3. 多则失,少则得!抓住最核心哪一点!去练!哪一点?就是无极,太极,三体式的共同点!
        4. 站桩好,但不能站死桩,更不能死站桩!什么是死站桩,就往哪一站与时间耗上了,等着闹钟提醒你时间到了,哪肯定是死站桩!
        什么是站死桩,文武之道,一松一弛,如果一直紧不懂松,很快就成了站死桩!
        5. 实际上无极有了基本啥都有了!所练的一切都为了这!好多人不重视!
        6. 无极、两仪、三体,练习时多多想方法,把全身的重心站到脚跟!到了脚跟后的好处多多!
        7. 练劈拳站桩也好,一定要找到对称劲!
        以前古人说一阴一阳;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等等...。实际就是走架或站桩时:你得找到一对对的对称劲,不对称的劲那不能称之为劲,所以拳谱上说一阴九阳不行;九阴一阳也不行!
        体会吧!慢慢体会吧!不找对称劲,那真是空练!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2-17 09:03
        回复
          拧腰顺胯(转)云泣
          高手用劲,不见其形,疾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动电发,使敌不得尽其守御之。蓄而后发,如闪电一发即收,一击即中,中之之顷,疾如掣电。劲之应敌如矢之离弦,其着于身如蜻蜓点水,一着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劲至,则应以警劲,敛气竦神,紧以当之,震以杀之,行所无事矣。发劲时外示柔软,内涵坚刚,足腿用劲,由脊发出,当机立断,应发即发,不可迟疑。
          用劲最难,虽劲大于敌,用而不当为敌用,用之过早,则劲已出而敌未着,过迟则敌已入而肘不得伸,劲因不得达,皆授人以隙。敌无论以何手来,吾均宜及身而紧,一紧即发,必使敌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压敌境。倘沉之过下,或起之过昂,敌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劲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劲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劲收回,吞吐劲不相等,病在迟缓,故敌人得接其手而还击之。快由于有劲,无劲必不能快,吞吐之劲相等,则无留顿不收之弊,敌非但不能接,且受伤尚不知手之来路,故临敌万不可接人手。-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极柔软后能极坚刚,只有做到充分的放松,去掉全身之僵劲,才能够发出完整一气的弹抖劲。全身骨节松开肌肉松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于在中途被对抗肌的紧张用力而消耗减弱,使周身之力能够在一瞬间达到着力点,也就是集全身之力于一个力点上。肌肉紧张用力的时间要短,要在发力到落点的一瞬间高度紧张,而后再迅速放松,发劲时肌肉紧张的时间越短,力到落点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
          要想打好弹抖力,关键是腰裆劲的配合,发劲时要转腰扣裆,腰部旋转,裆劲扣住,可使动作快猛迅疾,力达梢节。练习螺旋劲,要以身体中心为轴,在发劲时身体迅速向一侧转动,产生离心力。对称发力,不至于出现发力落空而失重的现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衡量一个拳手发劲的质量,劲要从足下发出,劲不生于根就好象是无源之水,没有叫的蹬地反弹,就不会有节节贯穿的推动力,也不会发出威力强大的整体劲;有腰裆的弹抖旋转力,在放松的基础上,快速的转腰扣裆就会产生周身一体的弹抖力。
          有落点劲将周身之力集中发出于一个着力点,如只是周身弹抖而劲无落点,没有穿透力,就等于华而不实,看似很厉害却没有杀伤力。-
          用劲总以中线重心不失,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内须舒放。
          平时练习,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临大敌之象,交手时有人若无人之境。颈要竖起,自头至足一气相贯。拳由心窝去,发向鼻尖前。鼻为中央之土,万物产生之源,冲开中央全体皆糜。-
          发劲时必须放松,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发劲意念集中在目标后方。劲发自于躯体,不要有预兆,要提高躯体的鼓荡频率、振幅。必须学会利用自身重力、物体惯性提高动作速度。
          击中目标前一瞬迅速翻拧,打出脆劲,击中目标时全身肌肉突然紧张打出撞劲。
          既要练习发短劲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学会发长劲,发出长劲后,立即顺势带动身形步法作适当调整,使发劲自始至终保持平衡。不要在疲劳的时候练习发劲,要切记有劲、练劲、长劲,在保证动作速度的情况下进行力量练习,并确保动作的末速度最快。连续发劲时,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发劲具有一定的节奏。要重视反应速度、发招速度的练习。重视身体的柔韧性练习。 对于初学者练习发力,最先不可能通过放松来明白发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气来发力,要有每发一拳既把人体打穿的强烈意识,因发力配合开合呼吸所以不会伤身,只有把力量打出来了,才谈得上放松发力,之后才谈得上摸索诱发点。只管放力去打。轻轻松松的把最大的力量释放出来,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
          拙力尽去后,不用力还要把拳打出去,打法尽在一个赖字,就是整体赖在别人身上,注意此时身上的筋骨必须已经完全舒展开了,把这股赖劲练成自然,练出速度,到这步支顶力和撑抱力可说已有小成,随随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个整体,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放翻,一个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来,因为对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体力。拳的根本是“舌顶上鄂,提肛,气降丹田”,没有这个,练拳等于瞎跑趟,较上丹田有立竿见影之效,动手能增两百斤力气,不较丹田,比武要寻思怎么动劲,而较上丹田,不知不觉就动上了劲。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3-08 14:36
          回复
            以马步姿势坐在凳上体验:
            1、以两脚横向宽距不大不小的马步坐在凳子上,要脊椎竖直的身正坐下;如果是两脚横向宽距较大的马步,起来容易一点。
            2、起来时姿势不变形,保持身正。
            3、坐势马步的胯稍高于膝;如果凳子较高,坐的是胯高于膝较多的马步,起来也容易一点。
            4、两膝盖平于两脚大拇趾关节;如果膝盖超过大拇趾关节较多,起来也容易一点。
            5、要扣足展膝;如果两脚没扣而外撇,起来也容易一点。
            6、以一分钟的慢速起来大约三厘米,要均匀的起来,起到大约三、四厘米就行了;如果起来的速度较快又起到较高,起落也容易一点,练习次数能多一点。
            7、起来时的膝部吃劲点不在膝盖而在膝窝(膝腘),如果膝盖吃力难受,说明不合劲走阴面的要求;大腿肌肉或烧热或酸胀痛,胯根有点又酸又疼,那是正常的感受,练功得有个适应过程。
            学练这个kdyk,得有一个大约42、43厘米高的凳子。过高的凳子,功效不是很好。过低的凳子也不符合练功要求,下蹲时裆的高度不能低于膝盖,要是开胯太过、太低就成为“荡裆”,是个拳病。凳子的高度与身高有关系,能形成胯稍高于膝的马步就行了。
            练法和要领如下所述
            1、以马步姿势坐在凳上,动作和姿势要自然安舒。
            2、脊椎松开竖直,松肩松胸的虚领顶劲,追求沉中有顶。
            3、放松两腿腹股沟和臀部,就是松开前胯和后胯。
            4、放松会阴穴,两脚稍内扣、两膝稍外展的kdyk,注意膝盖不宜超过脚尖,膝盖平脚尖就行了;还要注意放松踝关节,意想像桥拱的架势,从胯、裆、膝、踝往下松沉到脚底。
            5、欲站起,先yd;yd,先要腰胯向下松沉;塌胯垂臀,裆劲就能使两膝关节更有力,足底也更踏实贴地,下盘更加稳固,小腹更加充实,身体重心也更为下降而稳定;脚趾适当抓地,挺膝的吃劲于膝窝,脚底借助于地面反座力,缓慢均匀的站起来。正如师傅所说:“劲起脚跟,发于腿,节节贯串,上传至腰脊。”在此指出:不宜站起过高,离开凳面大约三、四厘米,离开凳面过高会影响练功质量。
            6、起来时,不能前俯翘臀的站起,也不能凹腰挺腹的硬撑站起,也不能借助猛力惯性快速冲起。如果站起时,膝盖过于受力,那么说劲力走向有问题;如果能做到劲走阴面,膝盖是不会过于受力的,因为吃劲于膝窝(膝腘),膝窝为实,膝盖为虚。
            对于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膝功等基本功不是较好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初练“kdyk”时,可以把两脚横向距离拉宽一点成为较大的马步,这样就容易一点站起来;再有适当降低“缓慢均匀”的技术要求,因为越缓慢越均匀就越讲究功力基础。毕竟“kdyk”是胯、裆、膝、桩合一的功法,需要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松膝功等基本功的支持,倘若腿不够力、脚根尚浅,那是难以按要求起来的。如果腿够力、脚根不浅还起不来,那就多点意想kdyk像桥拱的架势,得先有kkyd的桥拱架势,如没有这样的架势,“借助地面反座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再有多点体悟脚底怎样借助地面反座力站起来,把下肢与腰胯协调得更好一点。
            kkyd,一般连续练习十八至三十六次的起来和落下,练了三至六个月之后,能明显增强腿力和脚根,有助于下盘的稳固,练出了腰胯与腿脚的沉劲与弹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3-08 14: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