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震撼
是2010新年音乐会一段视频,
第一个感觉,
这个人拉琴很舒缓,不紧不慢,
左手揉弦很漂亮,
基础很棒很棒,每一个音处理得清楚细腻。
我向来就不是专注于技术的一个听众,
大部分时间喜欢感性认识。
但感性认识若没有在学术性地建筑之上,
得到的认识是盲目和不着边际的。
第一次看陈曦拉琴应该是很多年前,
当时没有很特别的感觉。
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也并不注意这个人是谁。
他身上有怎样的故事。
而当如今松弛的颤音在琴弦上振颤,
用张弛有度形容他的表演恰到好处。
无法表达听他的演奏
看他的表演 心里的那一份愉悦
或许是先后师从四位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
使他的基础扎实稳固。
然而林耀基老师对他的启发是根深蒂固的,
一首练习曲不准一个音不准,
不准一个地方节奏不准确。
看了音乐人生张越对他的采访,
他身上具有的对于音乐的阐述和思考,
独到特别,
每一个字字字珠玑,
却都是不假思索的真实的感悟
确实很喜欢,
“红宝石”在外人看来或许只是一台价值六百万美元的昂贵提琴,
陈曦将它比作沉睡的火山,
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与一个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制琴老人之间的跨世纪对话。
握着一把新琴与一把古董名琴的感觉很微妙,
或许就是正在喷涌出的音符与积淀能量温文尔雅的隐士的区别。
拥有过一把小提琴的人 必定体会过或多或少的微妙
因为曾经有一个灵魂与你一同喜怒哀乐。
总是很羡慕,从小就接触到小提琴,
学习小提琴的琴童。
陈曦两岁时趴在一台录音机上听音乐手舞足蹈的照片
与自己当年那张真有几分雷同..
陈曦的父亲对于他有意的培养使得童年对于莫扎特 贝多芬 老柴的音乐极其敏感
不否认这需要一定程度的天赋
但若没有反复机械地重复,
天赋和兴趣不能铸就陈曦。
四岁学琴,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后一战成名,
其中肌肉萎缩的漫长康复过程,赛前遭袭击的意外。
这一切的一切,
看过他演奏后回顾 很难不产生一点惊叹。
成功前的捉弄有时候真的很戏剧化。
陈曦对于音乐感悟的转折是《茨刚狂想曲》
他在这首作品中找到了人琴合一。
事实上这并非一项深奥的不可揣测的艰深任务。
在纯熟的技法 丰富的阅历 勤奋的思考中,
灵感才是诠释音乐的导火线,
认为技法有可能将音乐赤裸裸地解剖的人大有人在
其中之一就是我
陈曦的音乐里可以感受到技法的细腻却不浮华
感情真挚却不过分。
Allegro ma non troppo.形容他刚刚好。
对于盛中国 没有太多的感觉。
李传韵与陈曦的比较,
有点类似李斯特与莫扎特的比较。
一直以来对莫扎特音乐的印象是中立,没有感情倾向。
所以更喜欢PT柴的戏剧化 矛盾化音乐,总像莎翁的剧本一样富有不灭的情感。
真正对于莫扎特的作曲风格改观的是《D大调弦乐小夜曲》
第一遍听觉得典雅高贵。
第二遍听旋律的高潮察觉到隐藏的力量。
而后,平静隽永的感情挥之不去。
确实,陈曦的音乐极像莫扎特的演奏,
不温不火,永远不会到达两个极端,
却始终在其中安然地踱步游走,
当然 对于纯印象我并不抨击。
依旧很喜欢,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
单簧管长笛等乐器搭配空灵缥缈,
构筑了一个完美的梦境。
在这里 莫奈和透纳与达利的比较
又类似德彪西与李斯特的比较
同样是梦幻 一个浪漫 一个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比较 比较,
这当然不是音乐的最终目的。
想说的大概是
任何音乐
或多或少给过心灵以震撼,暂时的或是稍久的,
足以记挂,
若是曾让你思考的,
则足以让你将它在在你的思考后体现在整个或喜或悲的人生。
是2010新年音乐会一段视频,
第一个感觉,
这个人拉琴很舒缓,不紧不慢,
左手揉弦很漂亮,
基础很棒很棒,每一个音处理得清楚细腻。
我向来就不是专注于技术的一个听众,
大部分时间喜欢感性认识。
但感性认识若没有在学术性地建筑之上,
得到的认识是盲目和不着边际的。
第一次看陈曦拉琴应该是很多年前,
当时没有很特别的感觉。
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也并不注意这个人是谁。
他身上有怎样的故事。
而当如今松弛的颤音在琴弦上振颤,
用张弛有度形容他的表演恰到好处。
无法表达听他的演奏
看他的表演 心里的那一份愉悦
或许是先后师从四位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
使他的基础扎实稳固。
然而林耀基老师对他的启发是根深蒂固的,
一首练习曲不准一个音不准,
不准一个地方节奏不准确。
看了音乐人生张越对他的采访,
他身上具有的对于音乐的阐述和思考,
独到特别,
每一个字字字珠玑,
却都是不假思索的真实的感悟
确实很喜欢,
“红宝石”在外人看来或许只是一台价值六百万美元的昂贵提琴,
陈曦将它比作沉睡的火山,
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与一个十八世纪的意大利制琴老人之间的跨世纪对话。
握着一把新琴与一把古董名琴的感觉很微妙,
或许就是正在喷涌出的音符与积淀能量温文尔雅的隐士的区别。
拥有过一把小提琴的人 必定体会过或多或少的微妙
因为曾经有一个灵魂与你一同喜怒哀乐。
总是很羡慕,从小就接触到小提琴,
学习小提琴的琴童。
陈曦两岁时趴在一台录音机上听音乐手舞足蹈的照片
与自己当年那张真有几分雷同..
陈曦的父亲对于他有意的培养使得童年对于莫扎特 贝多芬 老柴的音乐极其敏感
不否认这需要一定程度的天赋
但若没有反复机械地重复,
天赋和兴趣不能铸就陈曦。
四岁学琴,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后一战成名,
其中肌肉萎缩的漫长康复过程,赛前遭袭击的意外。
这一切的一切,
看过他演奏后回顾 很难不产生一点惊叹。
成功前的捉弄有时候真的很戏剧化。
陈曦对于音乐感悟的转折是《茨刚狂想曲》
他在这首作品中找到了人琴合一。
事实上这并非一项深奥的不可揣测的艰深任务。
在纯熟的技法 丰富的阅历 勤奋的思考中,
灵感才是诠释音乐的导火线,
认为技法有可能将音乐赤裸裸地解剖的人大有人在
其中之一就是我
陈曦的音乐里可以感受到技法的细腻却不浮华
感情真挚却不过分。
Allegro ma non troppo.形容他刚刚好。
对于盛中国 没有太多的感觉。
李传韵与陈曦的比较,
有点类似李斯特与莫扎特的比较。
一直以来对莫扎特音乐的印象是中立,没有感情倾向。
所以更喜欢PT柴的戏剧化 矛盾化音乐,总像莎翁的剧本一样富有不灭的情感。
真正对于莫扎特的作曲风格改观的是《D大调弦乐小夜曲》
第一遍听觉得典雅高贵。
第二遍听旋律的高潮察觉到隐藏的力量。
而后,平静隽永的感情挥之不去。
确实,陈曦的音乐极像莫扎特的演奏,
不温不火,永远不会到达两个极端,
却始终在其中安然地踱步游走,
当然 对于纯印象我并不抨击。
依旧很喜欢,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
单簧管长笛等乐器搭配空灵缥缈,
构筑了一个完美的梦境。
在这里 莫奈和透纳与达利的比较
又类似德彪西与李斯特的比较
同样是梦幻 一个浪漫 一个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比较 比较,
这当然不是音乐的最终目的。
想说的大概是
任何音乐
或多或少给过心灵以震撼,暂时的或是稍久的,
足以记挂,
若是曾让你思考的,
则足以让你将它在在你的思考后体现在整个或喜或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