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0年有句感动了无数人的话:“浓浓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确,“烟火气”这三个字勾起了大家记忆里许多温暖的画面。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一年之中最具烟火气的时刻莫过于春节。一家人经过一年的忙碌,暂时卸下所有的包袱,围坐在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多少疲惫与不堪,都在这辞旧迎新、张灯结彩的年味中被抚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人发觉这本该最具仪式感的春节如今却愈发没有年味了。还记得儿时的春节吗、记忆里的新年是由很多意象承载着的。第一个意象当属年夜饭。
那时候的房子面积不大,准备年夜饭时,长辈们忙里忙外,锅碗瓢盆声不绝于耳,显得格外热闹。小孩子只顾着跑出去玩,时不时溜进厨房观察进度,幸运的话或许还能被大人投喂几粒刚出锅的油炸花生米。有时,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以为这顿年夜饭一定要迟了,但他们仿佛都是拿捏准的,每年除夕的傍晚四五点我们总能准时开餐。而聚餐结束打开电视,又总能赶上春晚开场的那一句“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的必备环节便是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有关年味的第二个意象应当是鞭炮。那时候的新年鞭炮是从小孩子的“摔炮”开始的。这种炮仗,用力摔在地上便会炸响,小男孩们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走路都要低着头寻找别人没摔响的炮。还有一种更适合女孩子的手持烟花,放鞭炮最为集中的时刻是在除夕夜,总有人执着于在零点零分点燃引信,在庆祝新年的同时获得一丝成就感。而我们家始终觉得麻烦,于是每年都在屋里一边看着春晚主持人倒计时,一边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声响。至于鞭炮的阵仗有多大,只有从第二天家门口的“红毯”有多厚来推测。年味的第三个意象是雪。记忆里那些年冬天的降雪比现在多,透过满是雾气的窗子看出去,皑皑白雪映衬下的大红灯笼格外耀眼。还记得某年正月初一大雪封路,我们一家四口起了个大早,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爷爷奶奶家,为的是赶早去拜年,吃上那一碗刚出锅的饺子。无奈路太难走,我们到的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些。于是推开家门迎接我们的是叔叔婶婶、哥哥弟弟七嘴八舌的“怪罪”,满屋子的吵闹声和欢笑声在安静的雪天里显得格外爽朗,仿佛就此将开启一整年的快乐与喜气。
年味都去哪了……如果要严格地说,年味是从哪一年开始变淡的,我真的讲不清楚。这大概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回从前的一些感觉,发现有残存的相似便会内心一阵欢喜,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淡化仍在持续。我冷静下来思考年味都去哪了,何以不声不响地变淡了呢?诚然,网络通讯的活跃在一定意义上干扰了我们体会年味的心境,爆竹烟花的禁燃也成了很多人耿耿于怀的缺憾。但对于年轻人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应当是我们长大了,而我们的家人变老了。小孩子是无忧无虑的,不需要承担家务活就可以品尝年夜饭的美味,不需要购置年货就可以尽享家人忙碌的成果,甚至不需要考虑讲什么恭贺的话语就可以收获鼓鼓的红包。小孩子的欢呼雀跃也很简单,围坐在电视机前嗑几颗瓜子便是快乐,跑出家门攒上两个雪球就能兴奋好一阵儿,发现了一包大白兔奶糖便仿佛接下来的几日都更加美滋滋而长大后的我们,渐渐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惦记着过年回家要提前为爸妈准备一份礼物,知道了去亲戚家拜访再不到处乱跑而要陪人拉拉家常,也终于明白了扫墓不是儿戏,那是对已故亲人的祭奠,是要在这样欢乐祥和的日子里向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是的,如果说小孩子是家庭的兴奋剂,那伴随着成长,我们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向从前的父母靠拢,肩上的担子也在一点点加重。而与此同时,老人作为一个大家庭的黏合剂,伴随着他们的老去甚至离开,家人们的相聚渐渐少了些话题、多了份哀思。于是这年味啊,难免要变淡了。
那时候的房子面积不大,准备年夜饭时,长辈们忙里忙外,锅碗瓢盆声不绝于耳,显得格外热闹。小孩子只顾着跑出去玩,时不时溜进厨房观察进度,幸运的话或许还能被大人投喂几粒刚出锅的油炸花生米。有时,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以为这顿年夜饭一定要迟了,但他们仿佛都是拿捏准的,每年除夕的傍晚四五点我们总能准时开餐。而聚餐结束打开电视,又总能赶上春晚开场的那一句“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的必备环节便是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有关年味的第二个意象应当是鞭炮。那时候的新年鞭炮是从小孩子的“摔炮”开始的。这种炮仗,用力摔在地上便会炸响,小男孩们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走路都要低着头寻找别人没摔响的炮。还有一种更适合女孩子的手持烟花,放鞭炮最为集中的时刻是在除夕夜,总有人执着于在零点零分点燃引信,在庆祝新年的同时获得一丝成就感。而我们家始终觉得麻烦,于是每年都在屋里一边看着春晚主持人倒计时,一边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声响。至于鞭炮的阵仗有多大,只有从第二天家门口的“红毯”有多厚来推测。年味的第三个意象是雪。记忆里那些年冬天的降雪比现在多,透过满是雾气的窗子看出去,皑皑白雪映衬下的大红灯笼格外耀眼。还记得某年正月初一大雪封路,我们一家四口起了个大早,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爷爷奶奶家,为的是赶早去拜年,吃上那一碗刚出锅的饺子。无奈路太难走,我们到的时间比往年晚了一些。于是推开家门迎接我们的是叔叔婶婶、哥哥弟弟七嘴八舌的“怪罪”,满屋子的吵闹声和欢笑声在安静的雪天里显得格外爽朗,仿佛就此将开启一整年的快乐与喜气。
年味都去哪了……如果要严格地说,年味是从哪一年开始变淡的,我真的讲不清楚。这大概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回从前的一些感觉,发现有残存的相似便会内心一阵欢喜,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样的淡化仍在持续。我冷静下来思考年味都去哪了,何以不声不响地变淡了呢?诚然,网络通讯的活跃在一定意义上干扰了我们体会年味的心境,爆竹烟花的禁燃也成了很多人耿耿于怀的缺憾。但对于年轻人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应当是我们长大了,而我们的家人变老了。小孩子是无忧无虑的,不需要承担家务活就可以品尝年夜饭的美味,不需要购置年货就可以尽享家人忙碌的成果,甚至不需要考虑讲什么恭贺的话语就可以收获鼓鼓的红包。小孩子的欢呼雀跃也很简单,围坐在电视机前嗑几颗瓜子便是快乐,跑出家门攒上两个雪球就能兴奋好一阵儿,发现了一包大白兔奶糖便仿佛接下来的几日都更加美滋滋而长大后的我们,渐渐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惦记着过年回家要提前为爸妈准备一份礼物,知道了去亲戚家拜访再不到处乱跑而要陪人拉拉家常,也终于明白了扫墓不是儿戏,那是对已故亲人的祭奠,是要在这样欢乐祥和的日子里向他们传递深深的思念。是的,如果说小孩子是家庭的兴奋剂,那伴随着成长,我们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向从前的父母靠拢,肩上的担子也在一点点加重。而与此同时,老人作为一个大家庭的黏合剂,伴随着他们的老去甚至离开,家人们的相聚渐渐少了些话题、多了份哀思。于是这年味啊,难免要变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