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吧 关注:1,233贴子:13,026
  • 8回复贴,共1

【人物】张光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拜年


IP属地:美国1楼2021-02-10 15:12回复
    张光晟
    坊间盛传“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是张光晟创造的。是不是我不敢说,但《奉天录》里确实有这句:【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此乃賊臣之詞。】
    张光晟的意思是,有本事不要造反。但既然造了,就不要反悔归降。
    他归降的人是李晟。
    张光晟出身底层,一步一个脚印爬上高位。德宗上台后他入朝任闲职,处于半失业状态。当时长安颇有一批像他这样的失意军官,泾师之变的时候,有些人及时跑出城追随德宗,就是奉天定难功臣,如浑瑊。有些人运气不好没跑出去,就成了“贼臣”,如张光晟、李忠臣,包括朱泚本人。
    李晟对张光晟的处置,史料里有两说。按旧唐书张传,李对张还颇有几分惜才,一度致力于保全他的性命:【光晟以數千人送泚出城,因率眾回降於晟。晟以其誠款,又愛其材,欲奏用之,俾令歸私第,表請特減其罪。每大宴會,皆令就坐,華州節度使駱元光(李元谅)詬之曰:「吾不能與反虜同席!」拂衣還營。晟不得已,拘之私第,後有詔言其狀跡不可原,乃斬之。】
    这里李晟对待张光晟的态度就相当神似后来李愬对待李祐:【軍吏鹹以不殺祐為言,簡翰日至,且言得賊諜者具言其事。愬無以止之,乃持祐泣曰:「豈天意不欲平此賊,何爾一身見奪於眾口!」愬又慮諸軍先以謗聞,則不能全祐,乃械送京師,先表請釋,且言:「必殺祐,則無以成功者。」比祐至京,詔釋以還愬,乃署為散兵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略無猜閑。】
    但可惜张远没有李祐那么幸运。
    顺便说李元谅这个三姓家奴,跟他干爹(骆奉先)学会了咬群,排挤降将的戏码这里上演一次,后来讨李怀光的时候几乎原封不动又搞了一次。李怀光的部将徐庭光归顺朝廷,马燧非常厚待他。然而李元谅就因为徐庭光在阵前骂过他,竟找茬私自把徐杀了。
    另一种说法以《奉天录》为代表:【時僞門下平章事張光晟恃內應之功,辭公先往迎駕,擬立功於衆臣之上。李公知其姦詐,乃集三軍而讓之曰:「(教导主任发言略)」付都虞候,賜之極刑。】
    两唐书李晟传也都没有提李晟保全张光晟的事,而只说【是日,晟斬偽相李忠臣、張光晟、蔣鎮、喬琳、洪經綸、崔宣等。】似乎认为怜惜一个反贼属于污点。
    过去曾经扒过奉天录,总的来说这书的措大气非常浓重。它写出“李公知其姦詐”这种文字我就毫不意外,但也不是很信。从“第一莫作,第二莫休”的微妙语气来看,个人倾向于李晟确实一度和张光晟关系不错,但最终并不会为一个反贼和朝廷翻脸。从张的角度看,刚归顺时一度充满希望,然后落空,临刑前抛出这句话明显是说给李晟听的:老子终究是错付了。


    IP属地:美国2楼2021-02-11 13:11
    收起回复
      2025-07-30 07:50: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回来看张光晟的生平。
      唐书本传对他的早年经历一笔带过:【京兆盩厔人,起於行间】,下面就是潼关救王思礼的事。看上去他似乎是河陇系基层官兵出身。但晚唐笔记《集异记》中另有一种说法:【贼臣张光晟,其本甚微,而有才用,性落拓嗜酒。壮年为潼关卒,屡被主将鞭笞。】这么看他是潼关本地的兵,不是河陇系出身。
      但不管出身如何,在潼关之战后他就被河陇系收编,在辛云京手下。他和王思礼辛云京的桥段很有名:
      【天宝末,哥舒翰兵败潼关,大将王思礼所乘马中流矢而毙,光晟时在骑卒之中,因下,以马授思礼。思礼问其姓名,不告而退,思礼阴记其形貌,常使人密求之。无何,思礼为河东节度使,其偏将辛云京为代州刺史,屡为将校谮毁,思礼怒焉。云京惶惧,不知所出。光晟时隶云京麾下,因间进曰:「光晟素有德於王司空,比不言诸,耻以旧恩受赏。今使君忧迫,光晟请奉命一见司空,则使君之难可解。」】
      张光晟救王思礼之后并没有恃恩求赏,直到后来为救辛云京才向王思礼表明身份。应该说从这个故事看张光晟的为人是相当可敬的。
      从王思礼开始,河陇系在代宗朝长期把持河东镇。张光晟在这次认亲之后平步青云,很快就做到代州刺史,看上去在河东混得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后来跳到朔方去了:【大历末,迁单於都护、兼御史中丞、振武军使。】河陇跳朔方这个track在那一批将领中很罕见。这次调动似乎是德宗上台后的洗牌之举。
      振武军守东受降城,在今呼和浩特附近。这是当年王忠嗣出白道击后突厥的地方,是郭子仪和李光弼先后驻守过的地方,是百姓看到张仁愿王忠嗣显灵的地方,也是后来德宗肢解朔方军时分给浑瑊的地方。在张光晟任振武军使那段时期,这里是贵唐防御回纥的边境重镇。张对待回纥的态度非常强硬:
      【建中元年,回纥突董梅录领众并杂种胡等自京师还国,舆载金帛,相属於道。光晟讶其装橐颇多,潜令驿吏以长锥刺之,则皆辇归所诱致京师妇人也。遂给突董及所领徒悉令赴宴,酒酣,光晟伏甲尽拘而杀之,死者千余人,唯留二胡归国复命。】
      张光晟屠杀回纥官员落下了把柄,德宗以破坏两国邦交为理由罢了他的军权,一贬再贬,淹留京师郁郁不得志,直到遇到泾师之变。
      其实这个事仔细想想是有疑点的。德宗非常痛恨回纥,遇上这种事理应站在张光晟一边。就算为了外交礼节不得不贬他,也不应该真情实感地打击他。结合后来德宗对朔方军、对浑瑊的处理,我更相信这个事只是个由头。真正目的还是继续给朔方军洗牌换血。
      在张光晟和浑瑊之后振武军落在了谁手里呢?
      李怀光。
      张光晟在朱泚朝廷中的职位据说是仆射同平章事,和李忠臣同为高级军官。史料里颇有他造反造得很勉强的记录:
      《集异记》:【德宗西狩,光晟奔从。已至开远门,忽谓同行朝官曰:“今日乱兵,乃泾卒回戈耳!无所统,正应大掠而过。如令有主,祸未可知。朱泚见在泾源,素得人心。今者在城,倘收泾卒扶持,则难制矣。计其仓遑,未暇此谋。诸公能相逐径往至泚宅,召之俱西乎?”诸公持疑,光晟即奔马诣泚曰:“人主出京,公为大臣,岂是宴居之日?”泚曰:“愿从公去,命驾将行。”而泾卒已集其门矣。光晟自将逃去,因为泚所縻。】
      《通鉴》:【泚遣张光晟将兵五千屯九曲,去东渭桥十馀里,光晟密输款于晟。及泚败,光晟劝泚出亡。泚乃与姚令言帅馀众西走》。】
      集异记这一条,字里行间对张光晟充满惋惜。觉得他原本是一心做忠臣的,奈何花袭人再嫁,只是一个不得已。笔记小说自然不能全信,但差可窥见当时舆论风向。
      也正是因为他前后有这么多输忠纳款的骑墙行为,全都***,后来才会后悔“特么还不如老老实实造反呢”。吧。
      册府:【范希朝,贞元中为振武节度使。异蕃虽鼠窃狗盗必杀无赦。戎虏甚惮之,曰:“有张光晟苦我久矣,今闻是乃更姓名而来。”其见畏如此。】
      范希朝守振武十四年,“近代号为名将”,在贵唐的名声比张光晟高太多了。但在敌方眼里没人认得范希朝,只认得他是改了姓名的张光晟。
      这时距离张光晟罢兵权已过去了十来年,回鹘人还不知道那个“苦我久矣”的边将已经作为逆贼被砍了脑袋。


      IP属地:美国3楼2021-02-11 13: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