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天珠
天珠是分布在喜 马拉雅山两麓、主要流传 在藏 民族 和藏文化中间、被称为
“瑟” 的古代珠子, 现在被称为天珠, 藏语发音 ”瑟” , 中原古代文献和现代西方藏学家称为“瑟瑟” 或“瑟珠” 。 物理的角度 , 天珠是一种用玉髓制作的饰品 ; 天珠的图案是人工施加的, 这种工艺是蚀花玛瑙的一种 。文化的角度, 天珠被赋予了宗教信仰, 天珠的价值除了信徒心目中的宗教能量, 还包含来自古代有关工艺和符号意义的信息,它的神秘起源隐藏着远古那些已经消失的文化。
关于天珠的起源一直有很多推测, 中原文献中模糊的记载、考古资料中长期的缺席和藏民族有关天珠的诸多传说和宗教隐喻使其更显神秘。然而无论有关天珠的 说法如何离奇, 天珠都不是孤立发生的 , 而是有它特定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以及技术的可能性。 在之前的章节 , 本书讨论了蚀花玛瑙的起源和铁器时代各个文化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兴起, 它们使得天珠这类包含宗教意义的珠饰的出现具备了文化背景和工艺技术的双重可能。
尽管不是所有的疑问都会有明确的答案, 但是理论依据和逻辑不错的话 , 我们将天珠的制作年代推定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原 产地在克什米尔山区、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交会的河谷盆地, 即现在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阿富汗的巴达克山和瓦罕通道以及西藏阿里靠近克什米尔的某些地方。
《新唐书· 吐蕃传》有“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 最下至铜止 , 差大小, 缀臂前以辨贵贱” 。 这种以装饰品作为区分等级的制度, 与中原的用玉制度类似 。同样的, 《 新五代史》也说: "吐蕃男子冠中国眉妇人辫发, 戴瑟瑟珠, 云珠之好者 , 一珠易一良马。” 在那时, 一颗品质皆优的瑟珠就能交换一匹好马 。“瑟” 为藏语发音 ,瑟珠即现在所谓天珠, 文献中的瑟瑟或瑟珠。
二、天珠的类型
内贝斯基根据藏族的说 法,将瑟珠( 至纯天珠 )按形制分为两个 区别明显的类型: A组, 椭圆形珠 ,最长可达三英寸(约7.62 厘米)6 2 ' 黑白相间纹样或者棕色与白色相间的纹样,有臼色的眼睛图案 , 从一眼到十二眼都有。五眼、七眼、八眼和十一眼比一眼、二眼、三眼、四眼、六眼、九眼、十眼和 十二眼少见。眼睛数徵多、色彩对比强烈、表面光润的珠子价值更高。这样的珠子 大多出在不丹。最受珍爱的是九眼瑟珠, 被认为可以保护珠子的主人远离危险 , 比如邪灵导致的中风、武器的伤害和不吉祥日子中霉运的影响。B组, 圆珠 其中包括三种不同类型: 1 虎 纹 ,2 莲花
,3 宝 瓶 ,内贝斯基称最后这种图案为 “生命之瓶”
, 是频繁出现在藏传佛教仪式中的题材, 有这种图案的B组珠子价值高于A组。
内贝斯基没有对天珠的工艺进行分析 , 也没有将其他类型的瑟珠如措思、线珠等纳入分类。
二、工艺
艾宾豪斯首先肯定了瑟珠( 天珠 )就制作技艺而言是蚀花玛瑙的一种 , 综合之前贝克和迪克
西特等学者的研究,他简洁地对蚀花玛瑙及瑟珠的几种工艺类型进行了分类。型一和型二是之前贝克的技术分类,艾宾豪斯在这里进一步发
展出型三的分类, 型三又衍生出两种技术变化:型一,天然色彩的石头( 肉红玉髓)上施加白色图案(红地白花)。型二,的石头上施加黑色图案(黑地白花)。型三,天然色彩的石头上(肉红玉髓)施加黑色图案。然后又衍生出两种技术变型:变型A, (型一和型二的技术组合)将珠子的某一部分白化,留下另一部分未经白化;然后将黑色图案施加在白化过的那部分上面。变型B ,( 型一和型三的技术组合)同时施加黑色和白色两种图案在(天然石头)的珠子上,但是两种图案不互相重叠。艾宾豪斯这里的型一就是通常所说的印度河谷类型的蚀花玛瑙他引用了前人的调查资料,型一画花时使用的溶剂配方包括碳酸钾( 草碱)、白铅、碳酸钠(洗涤碱)等成分,用这种溶剂在天然红玉髓珠子上画花,加热之后可形成永久性的白色图案。型二则是指( 至纯)天珠的工艺,而且只有型二这种经过整体白化的珠子才符合藏族所谓的至纯天珠的标准。型三是艾宾豪斯根据观察到的珠子样本发展出来的技术类型,其中包括两种衍生的技术变形,变形A为型一和型二的结合,即余留珠子部分天然底色,另一部分则施加黑白两色构成的图案,这实际上是三色珠的技艺,如所谓尼泊尔线珠和东南亚的三色珠,三色珠的技艺在印度河谷文明即蚀花玛瑙分期的第一期已经能够见到。型三的变形B是型一和型三的结合,即黑白两色构成的蚀花图案覆盖珠子全部表面,这种实际上黑白线珠、黑臼骠珠一类珠子的蚀花技艺。
天珠是分布在喜 马拉雅山两麓、主要流传 在藏 民族 和藏文化中间、被称为
“瑟” 的古代珠子, 现在被称为天珠, 藏语发音 ”瑟” , 中原古代文献和现代西方藏学家称为“瑟瑟” 或“瑟珠” 。 物理的角度 , 天珠是一种用玉髓制作的饰品 ; 天珠的图案是人工施加的, 这种工艺是蚀花玛瑙的一种 。文化的角度, 天珠被赋予了宗教信仰, 天珠的价值除了信徒心目中的宗教能量, 还包含来自古代有关工艺和符号意义的信息,它的神秘起源隐藏着远古那些已经消失的文化。
关于天珠的起源一直有很多推测, 中原文献中模糊的记载、考古资料中长期的缺席和藏民族有关天珠的诸多传说和宗教隐喻使其更显神秘。然而无论有关天珠的 说法如何离奇, 天珠都不是孤立发生的 , 而是有它特定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以及技术的可能性。 在之前的章节 , 本书讨论了蚀花玛瑙的起源和铁器时代各个文化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兴起, 它们使得天珠这类包含宗教意义的珠饰的出现具备了文化背景和工艺技术的双重可能。
尽管不是所有的疑问都会有明确的答案, 但是理论依据和逻辑不错的话 , 我们将天珠的制作年代推定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原 产地在克什米尔山区、喜马拉雅山与喀喇昆仑山交会的河谷盆地, 即现在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阿富汗的巴达克山和瓦罕通道以及西藏阿里靠近克什米尔的某些地方。
《新唐书· 吐蕃传》有“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 最下至铜止 , 差大小, 缀臂前以辨贵贱” 。 这种以装饰品作为区分等级的制度, 与中原的用玉制度类似 。同样的, 《 新五代史》也说: "吐蕃男子冠中国眉妇人辫发, 戴瑟瑟珠, 云珠之好者 , 一珠易一良马。” 在那时, 一颗品质皆优的瑟珠就能交换一匹好马 。“瑟” 为藏语发音 ,瑟珠即现在所谓天珠, 文献中的瑟瑟或瑟珠。
二、天珠的类型
内贝斯基根据藏族的说 法,将瑟珠( 至纯天珠 )按形制分为两个 区别明显的类型: A组, 椭圆形珠 ,最长可达三英寸(约7.62 厘米)6 2 ' 黑白相间纹样或者棕色与白色相间的纹样,有臼色的眼睛图案 , 从一眼到十二眼都有。五眼、七眼、八眼和十一眼比一眼、二眼、三眼、四眼、六眼、九眼、十眼和 十二眼少见。眼睛数徵多、色彩对比强烈、表面光润的珠子价值更高。这样的珠子 大多出在不丹。最受珍爱的是九眼瑟珠, 被认为可以保护珠子的主人远离危险 , 比如邪灵导致的中风、武器的伤害和不吉祥日子中霉运的影响。B组, 圆珠 其中包括三种不同类型: 1 虎 纹 ,2 莲花
,3 宝 瓶 ,内贝斯基称最后这种图案为 “生命之瓶”
, 是频繁出现在藏传佛教仪式中的题材, 有这种图案的B组珠子价值高于A组。
内贝斯基没有对天珠的工艺进行分析 , 也没有将其他类型的瑟珠如措思、线珠等纳入分类。
二、工艺
艾宾豪斯首先肯定了瑟珠( 天珠 )就制作技艺而言是蚀花玛瑙的一种 , 综合之前贝克和迪克
西特等学者的研究,他简洁地对蚀花玛瑙及瑟珠的几种工艺类型进行了分类。型一和型二是之前贝克的技术分类,艾宾豪斯在这里进一步发
展出型三的分类, 型三又衍生出两种技术变化:型一,天然色彩的石头( 肉红玉髓)上施加白色图案(红地白花)。型二,的石头上施加黑色图案(黑地白花)。型三,天然色彩的石头上(肉红玉髓)施加黑色图案。然后又衍生出两种技术变型:变型A, (型一和型二的技术组合)将珠子的某一部分白化,留下另一部分未经白化;然后将黑色图案施加在白化过的那部分上面。变型B ,( 型一和型三的技术组合)同时施加黑色和白色两种图案在(天然石头)的珠子上,但是两种图案不互相重叠。艾宾豪斯这里的型一就是通常所说的印度河谷类型的蚀花玛瑙他引用了前人的调查资料,型一画花时使用的溶剂配方包括碳酸钾( 草碱)、白铅、碳酸钠(洗涤碱)等成分,用这种溶剂在天然红玉髓珠子上画花,加热之后可形成永久性的白色图案。型二则是指( 至纯)天珠的工艺,而且只有型二这种经过整体白化的珠子才符合藏族所谓的至纯天珠的标准。型三是艾宾豪斯根据观察到的珠子样本发展出来的技术类型,其中包括两种衍生的技术变形,变形A为型一和型二的结合,即余留珠子部分天然底色,另一部分则施加黑白两色构成的图案,这实际上是三色珠的技艺,如所谓尼泊尔线珠和东南亚的三色珠,三色珠的技艺在印度河谷文明即蚀花玛瑙分期的第一期已经能够见到。型三的变形B是型一和型三的结合,即黑白两色构成的蚀花图案覆盖珠子全部表面,这种实际上黑白线珠、黑臼骠珠一类珠子的蚀花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