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糖耐量状况、胰岛功能衰竭程度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可将糖尿病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中期及糖尿病晚期。
大量医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前期,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维持平衡,迫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过度分泌,因而此期的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甚至还会升高;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β细胞功能由盛而衰直至失代偿,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到了糖尿病晚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并陆续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由此不难看出,在糖尿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β细胞功能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就为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糖尿病前期也叫“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期”,此阶段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中间期,所涉及的人群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巨大儿分娩史者、糖耐量低减者以及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者。此时,属于酯代谢紊乱综合症和糖代谢紊乱综合症开始时期,首先是血脂(低密度胆固醇特别是甘油三酯高)升高了。
这一阶段的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日后有很高的糖尿病发生率以及高度的心血管病危险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本阶段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包括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也可酌情选用药物如二甲双胍或降脂药,其目的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胰岛功能失代偿之后就进入了糖尿病期。此阶段应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0级治疗方案。不用药物,节食,适量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等方法,适用于轻型糖尿病或发病初期血糖小于7.0或小于8.0,指标民常,糖尿病发病在二到三个月以内的。胰岛素分泌残存功能相当于正常的2/3以上的病友。
减少体重,保持体重指数在18.5到23.5之间。(本人强烈建议,此类病人最初三个月仍需要服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减少胰岛素抵抗,帮助胰岛细胞功能逆转。六年内预后良好的成功率达80%以上。)
1级治疗方案。糖尿病发病超过三个月。
首先针对胰岛素抵抗这一关键环节,选用一种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二甲、胰岛素增敏剂。本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早期患者,如二甲每天1.5克后即最大用药量的一半时,血糖仍高于7.0,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二药联合方案。
应用二甲+促泌剂、餐后血糖调节剂,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三药联合方案。
应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或非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也可以使用DPP-4抑制剂,或者加用SGLT-2抑制剂。
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患者。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最常采用的方案是白天服用降糖药物,晚上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该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患者。
降糖药可使用二甲双胍,TZDS,SGLT-2抑制剂。
5级治疗方案。
停用一切促胰岛素分泌剂,采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可采取一日数次(2~4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必要时注射GLP-1或者服用SGLT-2抑制剂治疗各种并发症和预防心衰。
我们出于保护胰岛功能及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考虑,当一种药物用至最大治疗量的一半时仍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时,建议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而不主张将一种药物加至最大量。
大量医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前期,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维持平衡,迫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过度分泌,因而此期的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甚至还会升高;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β细胞功能由盛而衰直至失代偿,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到了糖尿病晚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并陆续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由此不难看出,在糖尿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β细胞功能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就为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糖尿病前期也叫“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期”,此阶段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中间期,所涉及的人群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巨大儿分娩史者、糖耐量低减者以及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者。此时,属于酯代谢紊乱综合症和糖代谢紊乱综合症开始时期,首先是血脂(低密度胆固醇特别是甘油三酯高)升高了。
这一阶段的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日后有很高的糖尿病发生率以及高度的心血管病危险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本阶段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包括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也可酌情选用药物如二甲双胍或降脂药,其目的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胰岛功能失代偿之后就进入了糖尿病期。此阶段应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0级治疗方案。不用药物,节食,适量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等方法,适用于轻型糖尿病或发病初期血糖小于7.0或小于8.0,指标民常,糖尿病发病在二到三个月以内的。胰岛素分泌残存功能相当于正常的2/3以上的病友。
减少体重,保持体重指数在18.5到23.5之间。(本人强烈建议,此类病人最初三个月仍需要服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减少胰岛素抵抗,帮助胰岛细胞功能逆转。六年内预后良好的成功率达80%以上。)
1级治疗方案。糖尿病发病超过三个月。
首先针对胰岛素抵抗这一关键环节,选用一种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二甲、胰岛素增敏剂。本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早期患者,如二甲每天1.5克后即最大用药量的一半时,血糖仍高于7.0,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二药联合方案。
应用二甲+促泌剂、餐后血糖调节剂,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三药联合方案。
应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或非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也可以使用DPP-4抑制剂,或者加用SGLT-2抑制剂。
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患者。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最常采用的方案是白天服用降糖药物,晚上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该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患者。
降糖药可使用二甲双胍,TZDS,SGLT-2抑制剂。
5级治疗方案。
停用一切促胰岛素分泌剂,采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可采取一日数次(2~4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必要时注射GLP-1或者服用SGLT-2抑制剂治疗各种并发症和预防心衰。
我们出于保护胰岛功能及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考虑,当一种药物用至最大治疗量的一半时仍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时,建议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而不主张将一种药物加至最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