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吧 关注:200,948贴子:1,012,130
  • 16回复贴,共1

科普贴:二型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糖耐量状况、胰岛功能衰竭程度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可将糖尿病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中期及糖尿病晚期。
大量医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前期,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维持平衡,迫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过度分泌,因而此期的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甚至还会升高;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β细胞功能由盛而衰直至失代偿,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到了糖尿病晚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并陆续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由此不难看出,在糖尿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β细胞功能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就为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糖尿病前期也叫“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期”,此阶段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中间期,所涉及的人群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巨大儿分娩史者、糖耐量低减者以及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者。此时,属于酯代谢紊乱综合症和糖代谢紊乱综合症开始时期,首先是血脂(低密度胆固醇特别是甘油三酯高)升高了。
这一阶段的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日后有很高的糖尿病发生率以及高度的心血管病危险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本阶段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包括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也可酌情选用药物如二甲双胍或降脂药,其目的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胰岛功能失代偿之后就进入了糖尿病期。此阶段应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0级治疗方案。不用药物,节食,适量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酒等方法,适用于轻型糖尿病或发病初期血糖小于7.0或小于8.0,指标民常,糖尿病发病在二到三个月以内的。胰岛素分泌残存功能相当于正常的2/3以上的病友。
减少体重,保持体重指数在18.5到23.5之间。(本人强烈建议,此类病人最初三个月仍需要服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减少胰岛素抵抗,帮助胰岛细胞功能逆转。六年内预后良好的成功率达80%以上。)
1级治疗方案。糖尿病发病超过三个月。
首先针对胰岛素抵抗这一关键环节,选用一种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二甲、胰岛素增敏剂。本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早期患者,如二甲每天1.5克后即最大用药量的一半时,血糖仍高于7.0,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二药联合方案。
应用二甲+促泌剂、餐后血糖调节剂,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三药联合方案。
应用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或非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也可以使用DPP-4抑制剂,或者加用SGLT-2抑制剂。
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患者。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最常采用的方案是白天服用降糖药物,晚上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该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患者。
降糖药可使用二甲双胍,TZDS,SGLT-2抑制剂。
5级治疗方案。
停用一切促胰岛素分泌剂,采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可采取一日数次(2~4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必要时注射GLP-1或者服用SGLT-2抑制剂治疗各种并发症和预防心衰。
我们出于保护胰岛功能及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考虑,当一种药物用至最大治疗量的一半时仍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时,建议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而不主张将一种药物加至最大量。


1楼2021-03-19 16:45回复
    对于上述方案还存在不同看法。
    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是可以逆转的,通过早期对患者实施短期(2周左右最长三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消除糖毒性作用,可以显著改善甚至逆转胰岛功能,大多数受试患者甚至可以不用任何药物,仅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维持正常达数年之久,因此,国内外有些学者建议,对于诊断伊始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跳过口服降糖药,一上来就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以便更加有利于胰岛功能的修复。对于2型初发糖尿病患者,以下为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的处方(二周到三个月观察治疗):
    标准处方一(血糖低于10):盐酸二甲双胍+TZDs+瑞格列奈类+DPP-4酶抑制剂(或GLP-1)+SGLT-2抑制剂。三药方案。
    处方二(血糖大于10,HbA1C大于9):盐酸二甲双胍+TZDs+胰岛素+DPP-4酶抑制剂(或GLP-1)。
    处方三(血糖7-8):盐酸二甲双胍+TZDs+瑞格列奈。
    (注:TZDs女性使用效果更好,男性可只用二甲)


    2楼2021-03-19 16:53
    收起回复
      2025-10-15 03:26: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确诊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3楼2021-03-19 17:02
      回复
        咨询一下楼主 阿卡波糖片 跟阿卡波糖咀嚼片能相互替代吗


        IP属地:浙江4楼2021-03-19 17:07
        收起回复
          在早期2型糖尿病中,也可能引发糖尿病脂肪肝(non-alcoholicfatty liver disease)NAFLD。NAFLD是肝脏中出现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沫性脂肪,属于功能性不足引起的增生。NAFLD是良性病变,但可以引发肝炎\肝硬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癌。NAFLD在发达国家成人中发生率为20-35%,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胰岛素抵抗IR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大都是2型糖尿病危险人群的判断因素。
          2型糖尿病脂肪肝发病率为75%,功能性不足引起的增生的病变,导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NAFLD发病机理是DAY提出的“二次打击假说”。因肥胖或糖尿病等其他因素导致体内胰岛素过多引发胰岛素抵抗IR作为首次打击,引起脂肪变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活力下降,功能不足。增多的氧化产物(肥胖后食品量增加)引发了应激作为二次打击,使得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炎症、纤维化甚至于坏死,IR即抗敏性降低不仅参加首次打击也参加了二次打击。
          高胰岛素高血糖与脂肪肝的关系。发生胰岛素抵抗IR时,空腹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组织分解并释放脂肪酸增多,并且脂肪酸的氧化受到抑制,它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形成脂肪肝。此时使用抗敏性药物如盐酸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可以降低脂肪肝的风险。
          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胆固醇与脂肪肝的关系。脂肪代谢紊乱(检查血液多参数异常)的患者50%伴有脂肪肝。2型糖尿病患者伴随胰岛素抵抗,机体敏感性下降导致不能抑制肝脏VLDL-ApoB颗粒的生成,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机制。
          当脂肪细胞内活性氧基的产生超过超氧化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维生素E等组成的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时,便会产生氧应激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气球样病变或点状坏死,同时吸引践履凿细胞和淋巴细胞趋化至肝小叶,形成脂肪性肝炎。
          非酒精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治疗,首选药物噻唑烷二酮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欧杀斯。又叫“呼吸睡眠低通气综合症”。
          我国研究显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OSAHS患病率在60%以上。基于此,2013年版指南增加了关于OSAHS的阐述,强调应加强医务人员对两病共存的认识,进行相应筛查。
          普通睡眠呼吸暂停感觉:刚清醒时感觉心脏像敲小鼓。


          5楼2021-03-19 17:07
          回复
            高血糖三大因素不足以解释β细胞功能的迅速下降。我们不妨把“八因素”学说上升为“十因素”:(1)衰老:线粒体异常,三羧酸循环流量下降30%,导致β细胞功能下降;(2)遗传:TCF7L2异常,影响GLP-1功能和线粒体功能;(3)IR:主要需要解决肥胖与运动少的问题,如果有办法使肌肉不断动起来,就能拮抗IR;(4)脂毒性;(5)糖毒性;(6)IAPP胰岛淀粉样多肽:有研究证实其沉积是β细胞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7)肠促胰岛素(Incretin)作用下降;(8)脑能量平衡失调——瘦素抵抗、脑IR;(9)α细胞增殖和分泌上升;(10)肾糖重吸收:目前认为肾糖增加是人体储存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显示使用肾糖吸收抑制剂可以减轻体重并使HbA1c下降1.6%。
            β细胞凋亡的机制包括:基因易感性、高糖毒性作用、高脂毒性作用、糖脂毒性协同作用、胰岛素特异性炎症反应、药物对β细胞的影响。抑制上述凋亡机制,是逆转β细胞功能的重要途径。
            三、保护β细胞功能的主要治疗措施
            目前我们逆转β细胞功能的手段有:
            (1)GLP-1:GLP-1的存在是β细胞再生的重要条件。2004年人们已经发现,使用GLP-1后,β细胞再生增强而凋亡受抑制,并促进了胰管干细胞向β细胞分化。GLP-1类似物被称为β细胞的分化因子(使新生增加)、生长因子(使复制增强)和生存因子(使生存时间延长、凋亡减少)。
            对此,我们有比较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据:宫内发育迟缓大鼠,成年后90%发生糖尿病;而如果刚出生即使用GLP-1类似物exendin-4治疗6天,降糖作用维持8个月,未发生糖尿病,β细胞数量正常。研究者由此认为,上述结果是代谢记忆效应的体现。1型糖尿病方面,对NOD小鼠用抗淋巴细胞血清联合exendin-4治疗8天,75天后88%1型糖尿病被治愈。实验证实,GLP-1类似物可抑制细胞因子、脂肪酸等引起的β细胞凋亡。
            在临床研究中,有学者采用葡萄糖钳夹技术,对exendin-4与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二者降低HbA1c的强度几乎一致,但甘精胰岛素组患者体重显著增加,而exendin-4组患者体重下降3.56
            kg;对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面,exendin-4组比甘精胰岛素组C肽分泌水平显著提高。可见,这两种药物的主要差异在于其对胰岛分泌功能、β细胞功能的保护上。
            (2)DPP-4抑制剂:临床试验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DPP-4抑制剂进行干预,可使血糖下降、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增加、C肽水平与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一致地增加、胰高糖素水平下降。
            (3)TZD:对β细胞兼有直接和间接保护作用。糖尿病沙鼠的胰岛素脱颗粒作用较强,而罗格列酮可以抑制其脱颗粒作用。临床上,TRIPOD、DREAM研究分别显示,TZD可使IGT风险下降55%、62%,其预防糖尿病的疗效远优于改变生活方式治疗。停药后本应回升至18%的年发病率,但使用曲格列酮后实际只有3%的年发病率。可见TZD具有较长时间的临床效应。TZD对血糖控制比磺脲类更加平稳,意味着更有利于改善β细胞功能。
            最后结论:
            针对β细胞功能衰退的十种因素,我们目前对其中多项都有相应的干预措施,如TZD、GLP-1等。将来,肾糖吸收抑制剂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后,肾糖吸收增多的问题也有望解决。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R)也是重要的靶点。干细胞治疗等也给胰岛β细胞功能逆转带来更大希望。
            所以,对初发糖尿病2型病人和糖前、糖耐量减低IGT等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不是不能逆转,而是我们知道得太迟,采取行动太晚。


            6楼2021-03-19 17:14
            回复
              糖尿病类型
              (1)Ⅰ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下,但成年和老年也可得,起病急,病情重,多饮、多尿、多食症状明显,多数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对胰岛素很敏感。占全部人群的5%。
              (2)Ⅱ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为40岁以上,儿童也有此型的,发病缓慢,病情较轻,不依赖外来胰岛素为生,在感染和应激时,可诱发酮症,空腹胰岛素水平较低、正常或高于正常,在糖负荷下,血浆胰岛素水平的高峰延迟,但高峰的水平常高于正常,形成高胰岛血症,对胰岛素治疗的敏感性较差。占全部人群的90%以上。
              (3)其它类型,包括药物性、手术应急性、继发性糖尿病及某些家族遗传性糖尿病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是其它疾病综合症临床表现的一部分。
              (4)妊娠糖尿病:分为妊娠期确诊的糖尿病和原有的糖尿病患者正处于妊娠期两种。前者,一部分产后病情趋于好转,一部分转化为显性糖尿病。无论哪一种妊娠期糖尿病,均需要规范地应用胰岛素治疗或二甲双胍或促泌剂。在合理应用胰岛素的前提下,将各项生理指标都严格达标后是能够顺利分娩出一个健康的孩子的。


              7楼2021-03-20 20:57
              回复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1%,没有被确诊的糖尿病前期病人为数众多。
                个体化治疗是糖尿病治疗必须遵从的一个重要原则,分期分级治疗方案只是针对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一个大体原则,具体到每一位患者,其生活习惯、运动量、病程长短、知识水平,自我控制能力,体形胖瘦、肝肾功能、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血糖谱系特点均不相同,因此,在应用生活控制和治疗方案时,要通盘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基于糖尿病病理机制所提出的分期分级疗法,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更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功能的保护,提倡早期使用胰岛素和增敏剂,不主张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特别是长期使用磺脲类的促泌剂,会加快和加重二型糖尿病的病程从而引起的药物继发性失效问题。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分期分级疗法不失为一种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治疗方案。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将更加合理、日臻完善。
                随着糖尿病程和病情的发展,胰岛素抵抗(不敏感)持续存在并在进行性加重,胰岛功能持续进行性地下降。因此,治疗上一方面及早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以降低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避免过多使用刺激胰岛分泌的药物,尽可能地保护胰岛功能,主要是要保证约百分七十的时间内血糖低于8mmol/L,以预防并发症。


                8楼2021-03-20 21:17
                回复
                  2025-10-15 03:20:2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好专业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4-11-08 11: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