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戬吧 关注:18,452贴子:211,706
  • 11回复贴,共1

【转帖】《封神演义》杨戬形象渊源论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孝敬百度~~


1楼2010-04-05 01:16回复

         刘逸生撰文称《封神演义》对杨戬的描写有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一开始作者并不以杨戬为二郎神的。[6]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但笔者愿意指出,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与二郎神相关的描写都是后来的补笔,或许作者正要如此写出杨戬的生命成长史呢。另外,《封神演义》描写了数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闻仲、殷郊、温良、马善和吕岳都有三只眼;高明是千里眼;杨任的眼眶内长有双手,手上有可以透视地底的双眼),大概为避免过多的重复,又或者仅因为作者在糅合多种二郎神说法时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义》没有突出描写杨戬的三只眼(这是二郎神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但是杨戬“即运神光,定睛观看,已知袁洪化为怪石”(第92回)这句话依稀可见第三只眼的痕迹,也更加证实二郎神是杨戬形象的主要渊源。
         至于《封神演义》为何要以杨戬为二郎神,各家解释不一。胡适认为历史上的杨戬是一个刮地皮的人物,宋时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诞辰,善男信女都要负一块土到他的庙里去作礼物,与刮地皮的行径相类,故而杨戬可以与二郎神相混。容肇祖引述了这个意见后却另有解释,他说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过城得纳税五百,羊与杨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杨戬,这可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所用的诨号,历久这二郎神便真的说是杨戬了。[7]李啸仓《平话中的二郎神》一文则引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和《夷坚志》的两条记载,推测它们可能是“小说作者凭空虚造之所本”。[8]其实,二郎神姓“杨”,应是受了杨姓神灵传说的影响,极有可能就是杨四将军传说的影响所致[9],至于名“戬”,笔者觉得有可能由“独健”之“健”讹化而来。换言之,“杨戬”这个名字极有可能也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历史上的杨戬联系在一起。
         总之,杨戬形象是《封神演义》作者在采纳多种二郎神传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他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释。但正如本文在下面即将要谈到的那样,这个形象尚另有渊源。
    


    3楼2010-04-05 01:29
    回复
      2025-09-09 11:18: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刘逸生撰文称《封神演义》对杨戬的描写有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一开始作者并不以杨戬为二郎神的。[6]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但笔者愿意指出,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与二郎神相关的描写都是后来的补笔,或许作者正要如此写出杨戬的生命成长史呢。另外,《封神演义》描写了数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闻仲、殷郊、温良、马善和吕岳都有三只眼;高明是千里眼;杨任的眼眶内长有双手,手上有可以透视地底的双眼),大概为避免过多的重复,又或者仅因为作者在糅合多种二郎神说法时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义》没有突出描写杨戬的三只眼(这是二郎神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但是杨戬“即运神光,定睛观看,已知袁洪化为怪石”(第92回)这句话依稀可见第三只眼的痕迹,也更加证实二郎神是杨戬形象的主要渊源。
           至于《封神演义》为何要以杨戬为二郎神,各家解释不一。胡适认为历史上的杨戬是一个刮地皮的人物,宋时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诞辰,善男信女都要负一块土到他的庙里去作礼物,与刮地皮的行径相类,故而杨戬可以与二郎神相混。容肇祖引述了这个意见后却另有解释,他说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过城得纳税五百,羊与杨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杨戬,这可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所用的诨号,历久这二郎神便真的说是杨戬了。[7]李啸仓《平话中的二郎神》一文则引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和《夷坚志》的两条记载,推测它们可能是“小说作者凭空虚造之所本”。[8]其实,二郎神姓“杨”,应是受了杨姓神灵传说的影响,极有可能就是杨四将军传说的影响所致[9],至于名“戬”,笔者觉得有可能由“独健”之“健”讹化而来。换言之,“杨戬”这个名字极有可能也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历史上的杨戬联系在一起。
           总之,杨戬形象是《封神演义》作者在采纳多种二郎神传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他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释。但正如本文在下面即将要谈到的那样,这个形象尚另有渊源。
      


      5楼2010-04-05 01:29
      回复
        摘要:杨戬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的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塑造一方面取材于流传甚广、众说纷纭的二郎神传说,另一方面也与孙悟空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小说作者高超的艺术手腕。
           


        6楼2010-04-05 01:29
        回复
          百度反刍~~~


          7楼2010-04-05 01:30
          回复
            接着贴!!
               二、杨戬与孙悟空
                 即便是粗粗读完《封神演义》的读者也不难察觉杨戬和孙悟空的诸多相似,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如此,多半在于杨戬的二郎神身份,因为在有关二郎神和孙悟空形象的早期材料里,双方就存在密切关系。以下,本文首先要指出杨戬与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诸多相似之处,然后追溯造成双方这一系列相似的原因,从而说明《封神演义》杨戬形象的塑造与孙悟空形象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杨戬在《封神演义》里的活跃表现很容易让人想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或许可以这么说,杨戬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孙悟空。
                 从宏观的小说叙事框架来说,双方的相似是不言而喻的:孙悟空是取经集团的开路者,一路降妖除魔,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得力助手,杨戬则是伐纣义军的先行官,一路过关斩将,是帮助武王攻入朝歌的先锋大将;孙悟空最终肉身成佛,被封为“斗战胜佛”,杨戬最后也肉身成圣,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就微观的小说细节而言,杨戬与孙悟空的相似就更加多而明显了,我们大致可以列出如下六项:
            


            8楼2010-04-05 01:31
            回复
              (一)杨戬和孙悟空一样,也会七十二变化。《西游记》第2回叙孙悟空愿意“学一个地煞变化”,于是“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封神演义》第40回介绍杨戬时说他“曾炼过九转玄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戏弄张奎(第86回)是其“无穷妙道”的最佳说明,小说也具体提到他变过花狐貂(第40回)、石头(第54回)、五色雄鸡和蜈蚣(第91回)以及白额斑斓猛虎(第92回)等。杨戬具有多少变化,各种二郎神传说其实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数字,一般只笼统地说他神通广大,曾经化牛斗蛟、收服牛魔王。推究起来,《封神演义》极有把握地说杨戬会“七十二变化”,恐怕多半出于“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小圣施威降大圣”等故事的暗示,以为二郎神既然可以降伏孙悟空,至少他的变化指数不能少于孙悟空吧。


              9楼2010-04-05 01:32
              回复
                   (三)在《西游记》里,孙悟空不敌妖怪之际总会想方设法探明妖怪的底细,而后再去搬救兵,这几乎是《西游记》的一个叙事套路。与此相似,《封神演义》里的杨戬也曾担任这样的角色,在遇到极为棘手的敌人时,杨戬负有探明敌人身份后再去请仙尊或借宝物来战胜敌人的责任。譬如杨戬曾往夹龙山探访土行孙出处和捆仙绳下落,请动土行孙的师父惧留孙下山(第55回);借来照妖鉴照出马善原形乃一点灯头儿,然后搬请燃灯收服之(第63-64回);从玉鼎真人那里得知解化血刀之毒的法子,而后轻易地杀死了余化(第75回);又从玉鼎真人那里探知高明、高觉的底细,于是才能捣其老巢,破其妖术(第90回)。第58和81回叙杨戬向伏羲、神农求能医治瘟疫、毒痘的草药,这也可列入此类。


                11楼2010-04-05 01:33
                回复
                  2025-09-09 11:12: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以上是杨戬与孙悟空之间的相似之处,因《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成书孰先孰后尚有争议[10],笔者不想简单地认定是杨戬形象袭取了孙悟空形象的某些因素,虽然这种情形的可能性要大于它的反面。但是有必要强调,双方的这些相似在除杨戬之外的二郎神身上并无体现,这至少说明杨戬形象的塑造不仅来源于二郎神,而且与孙悟空也有一定的联系。当然,孙悟空之所以会是杨戬形象的渊源之一,又多半在于杨戬的二郎神身份,因为二郎神和孙悟空各自的形象演变史从来就是交叠、纠缠在一起的。
                       详细地描述双方各自的形象演变史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在此只需指出两个基本事实:二郎神和孙悟空都受到了水神传说(无支祈和泗州大圣)的影响,前身都是水神,此其一;二郎神和孙悟空都与龙的传说有着密切联系,他们既是龙的化身,又是降龙专家,此其二。[11]这就可以解释二郎神和孙悟空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的那种时而敌对时而合作的类似于冤家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因为前身都是水神,又都是降龙专家,所以双方可以合作甚至互相替换,譬如二郎神曾帮助孙悟空收服猪八戒(见《西游记》杂剧,《西游记》小说由孙悟空替换了二郎神的角色),两人也一道扫荡万圣龙宫、打伤九头虫怪(见《西游记》小说);二郎神曾与哪吒合力降伏牛魔王(《二郎神射锁魔镜》),孙悟空也是与哪吒一起打败牛魔王的(《西游记》小说),总之双方的合作与替换关系是相当明显的。另一方面,因为双方都既是龙的化身又是降龙专家,而这两种身份恰好是敌对关系,所以当双方一为龙的化身一为降龙专家时,他们就是处于敌对关系了,杂剧里有《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名目,《西游记》小说有“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情节,《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二郎宝卷》甚至说是二郎神因忿于行者将自己的母亲压在太山底下才“撒下天罗合地网,拿住行者压山中”的[12]


                  13楼2010-04-05 01:34
                  回复
                    我们现在回头讨论《封神演义》杨戬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利用了二郎神与孙悟空的渊源关系。上面胪列的相似之处让我们能够证实,《封神演义》作者在描写杨戬形象时应是通过二郎神这个媒介联想到了西游故事里的那只猴子,从而将孙悟空的某些形象因素转移给了杨戬,因为二郎神和孙悟空本来就有一种可以相互替换的关系。当然,《封神演义》的作者并不满足于此种简单的类比,事实上正如柳存仁大力表彰的那样[13],即便是塑造杨戬形象,作者也是充分调动了想象力,能够将不同的材料巧妙地捏合、裁剪、组织到一个新故事之中去。“杨戬哪吒收七怪”这段情节很能证明这一点。“梅山七怪”的故事占三回半左右(第90-93回),篇幅不算多,七怪给周军制造的麻烦却不算小,因而杨戬和哪吒合力收服七怪的情节很是热闹,连女娲娘娘都要驾临赐给杨戬“山河社稷图”。细究起来,这个热闹故事其实有其来源,小说作者要做的是对这些不同来源的素材“融会增饰之,装点抟合之”。
                    


                    14楼2010-04-05 01:34
                    回复
                      首先关于梅山七怪的来历,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清源妙道真君”条所言,他们是辅佐赵昱入水斩蛟的七个人,《二郎神射锁魔镜》则称七人只是拜服斩蛟而回的赵昱,并没入水,两种说法都确定这七人本是二郎神的属下。《封神演义》将梅山七怪改作杨戬即二郎神的对手,然后由杨戬歼灭之,可算大胆新颖之创辟。
                           其次这个故事糅合了多种有关二郎神和孙悟空关系的素材,足以证明杨戬形象与孙悟空之间的渊源甚深。梅山七怪之首袁洪是一只白猿精,袁洪的本相和神通都表明他就是孙悟空的化身[14],而杨戬即是众多二郎神的集合形象,所以杨戬收服袁洪可以看作“小圣施威降大圣” 和“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另一版本。尤应注意的是,如上所言,杨戬形象有孙悟空的特征,所以这一情节似乎又可视为真假心猿故事的映射。另外,梅山七怪之中有牛精和猪精,那么杨戬降伏二怪既可以看作是二郎神打败牛魔王(《二郎神射锁魔镜》)和猪八戒(《西游记》杂剧)的镜像故事,也可以视为孙悟空收服牛魔王和猪八戒(《西游记》小说)的镜像故事。如果再考虑“牛王本是心猿变”(小说《西游记》第61回)以及李冰化牛斗蛟传说,这其间的映射关系势必更加复杂有趣。一言以蔽之,《封神演义》作者在同一个故事里面让各种不同素材互相指涉、相映成趣,体现了他高超的编著艺术手腕。


                      15楼2010-04-05 01:35
                      回复
                        呼!!终于发完了


                        17楼2010-04-05 0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