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礼”
我最近加紧写的一篇文章叫作《寻找最初的礼—对古礼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礼”字的含义似乎早已成定论了。但是它只解决了“礼”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它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我对“礼”的全新认识,得益于十几年来对古玉收藏品的关注。我甚至很得意于我的发现,这些发现是法史学界、古文字学界和玉文化学界(收藏界)都未曾发现的。当然这充其量也只是多此一说而已。古代“礼”字写作“豊”。 “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豆,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可见,“礼”是与祭祀活动相关的一种行为。“豊”代表一器物盛有玉形,玉是下届苍生和上天神灵上下沟通之媒介。在甲骨文的“豊”字中,豆中盛有一对并列的“丰”,甲骨文的“丰”就是“玉”字。“丰”代表什么呢?代表一串玉。《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用一根绳索或细木棍儿穿上三块玉,就是玉字。这里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三块玉穿起来就是玉字,那么这三块玉又是什么样子呢?它又叫做什么呢?历来没有人解释。我认为,那块玉就是“琮”。读从。《说文解字》说:“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从玉,宗声。”大八寸,是后来不断扩张尺寸的结果,开始没那么大。出土发现的连琮,有十七节那么长。“釭”,是用来固定车轴的铁圈儿。这个铁圈儿很可能是内圆而外方的。对于“琮”,历来的学者有许多遐想,把它和天圆地方、交通天地等等联系起来,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不过,玉琮之为“内圆外方”,就不是出于古人的“天是内圆外方”的观念——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古人将之视之为天地之间的媒介。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我觉得还是马克思、恩格斯说得有道理——人们首先是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宗教、艺术。而且,宗教和艺术也是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玉琮(中国的扳指)不同于西方戒指的装饰功用,它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含义:相当于今日步枪之扳机,射箭时大拇指戴玉琮,既保护了手指,又大大增加射箭的精度。古人射箭,一般是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弓与弓弦之间搭箭。箭尾与弓弦相接,箭杆就搭在左手大拇指上方。但是,箭射得多了,就免不了磨伤手指。而且手指也会增加对箭杆的摩擦的阻力,于是古人就发明了扳指。扳指一开始可能是竹筒做的,也可能有陶制的,但都不结实。后来用骨头制成,又美观又结实,上面还可以刻上族徽、花纹。良渚时代就多产骨质的琮,称为骨玉琮或骨琮。骨琮也可能源于被射杀的猛兽的骨头,是战利品,也是英雄的证据,或许还和图腾有关。后来出现玉琮。玉琮一开始可能是简单的筒状,管状,一头开口稍大,有点喇叭口的样子,以便于戴上和摘下,另一头稍小。大头挨近左手大拇指的根部,也就是虎口之处。玉琮不是一开始就是“内圆外方”的,而是作战实践中经历了圆形向方形,再向内圆外方形演变的过程。内圆的特征始终未变,变的是外方。即从圆管状变成长方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摆放,避免四处滚落;二是便于在琮的四个平面上雕刻纹饰。这个纹饰一开始可能就是氏族的图腾或其他符号。今天常见玉琮上面的神人面兽纹和鸟形纹,当即由此发展而来。那么,古人为什么又要拿扳指来祭祀呢?扳指是弓的一部分,而且是弓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于瞄准。因此,古人用扳指来祭祀,来保证他射得准,保证基本的捕获猎物需要。也可能是对神箭手的崇拜。游牧部落射箭捕获猎物保证有基本的食物,或保证战争的胜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东夷部落可能最早用玉琮作为祭祀的物品。
玉琮的原型是扳指,即弓箭的辅助用具,这个观点如果成立的话,可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弓、矢、琮是东夷部落(蚩尤部落)发明的,这对于肯定东夷部落在中国史前史的特殊地位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东夷的琮还可以和四川三星堆、金沙文化的琮联系起来,意义非同寻常。我推测,古代以玉为载体的礼器,不管是祭祀用具,还是交往的信物,礼物,大都源于琮。玉琮上大下小,始终保留了扳指的特征。玉琮,从上面俯视,正是璧的原型。孔小为璧,孔大为瑗,孔再大为环。环二分之,三分之,便为璜,信物也。“环而不周”,中有缺口为玦。玦是练习拉弓的辅助用具,其用法是纳弓弦于玦内,右手握玦以拉弓弦,避免反复拉弦磨伤手指。新时期时代出土的小管状物,类似戒指,很可能就是练拉弓时的用具,类似当年妇女纳鞋底时用的“顶针儿”。与扳指作用相似的器物是〔 鞢 〕,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练习拉弓弦用的。琮的细长化变型就是佩于腰间的勒子。
我最近加紧写的一篇文章叫作《寻找最初的礼—对古礼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礼”字的含义似乎早已成定论了。但是它只解决了“礼”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它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我对“礼”的全新认识,得益于十几年来对古玉收藏品的关注。我甚至很得意于我的发现,这些发现是法史学界、古文字学界和玉文化学界(收藏界)都未曾发现的。当然这充其量也只是多此一说而已。古代“礼”字写作“豊”。 “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豆,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可见,“礼”是与祭祀活动相关的一种行为。“豊”代表一器物盛有玉形,玉是下届苍生和上天神灵上下沟通之媒介。在甲骨文的“豊”字中,豆中盛有一对并列的“丰”,甲骨文的“丰”就是“玉”字。“丰”代表什么呢?代表一串玉。《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用一根绳索或细木棍儿穿上三块玉,就是玉字。这里就出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三块玉穿起来就是玉字,那么这三块玉又是什么样子呢?它又叫做什么呢?历来没有人解释。我认为,那块玉就是“琮”。读从。《说文解字》说:“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从玉,宗声。”大八寸,是后来不断扩张尺寸的结果,开始没那么大。出土发现的连琮,有十七节那么长。“釭”,是用来固定车轴的铁圈儿。这个铁圈儿很可能是内圆而外方的。对于“琮”,历来的学者有许多遐想,把它和天圆地方、交通天地等等联系起来,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不过,玉琮之为“内圆外方”,就不是出于古人的“天是内圆外方”的观念——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古人将之视之为天地之间的媒介。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我觉得还是马克思、恩格斯说得有道理——人们首先是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宗教、艺术。而且,宗教和艺术也是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玉琮(中国的扳指)不同于西方戒指的装饰功用,它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含义:相当于今日步枪之扳机,射箭时大拇指戴玉琮,既保护了手指,又大大增加射箭的精度。古人射箭,一般是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弓与弓弦之间搭箭。箭尾与弓弦相接,箭杆就搭在左手大拇指上方。但是,箭射得多了,就免不了磨伤手指。而且手指也会增加对箭杆的摩擦的阻力,于是古人就发明了扳指。扳指一开始可能是竹筒做的,也可能有陶制的,但都不结实。后来用骨头制成,又美观又结实,上面还可以刻上族徽、花纹。良渚时代就多产骨质的琮,称为骨玉琮或骨琮。骨琮也可能源于被射杀的猛兽的骨头,是战利品,也是英雄的证据,或许还和图腾有关。后来出现玉琮。玉琮一开始可能是简单的筒状,管状,一头开口稍大,有点喇叭口的样子,以便于戴上和摘下,另一头稍小。大头挨近左手大拇指的根部,也就是虎口之处。玉琮不是一开始就是“内圆外方”的,而是作战实践中经历了圆形向方形,再向内圆外方形演变的过程。内圆的特征始终未变,变的是外方。即从圆管状变成长方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摆放,避免四处滚落;二是便于在琮的四个平面上雕刻纹饰。这个纹饰一开始可能就是氏族的图腾或其他符号。今天常见玉琮上面的神人面兽纹和鸟形纹,当即由此发展而来。那么,古人为什么又要拿扳指来祭祀呢?扳指是弓的一部分,而且是弓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于瞄准。因此,古人用扳指来祭祀,来保证他射得准,保证基本的捕获猎物需要。也可能是对神箭手的崇拜。游牧部落射箭捕获猎物保证有基本的食物,或保证战争的胜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东夷部落可能最早用玉琮作为祭祀的物品。
玉琮的原型是扳指,即弓箭的辅助用具,这个观点如果成立的话,可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弓、矢、琮是东夷部落(蚩尤部落)发明的,这对于肯定东夷部落在中国史前史的特殊地位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东夷的琮还可以和四川三星堆、金沙文化的琮联系起来,意义非同寻常。我推测,古代以玉为载体的礼器,不管是祭祀用具,还是交往的信物,礼物,大都源于琮。玉琮上大下小,始终保留了扳指的特征。玉琮,从上面俯视,正是璧的原型。孔小为璧,孔大为瑗,孔再大为环。环二分之,三分之,便为璜,信物也。“环而不周”,中有缺口为玦。玦是练习拉弓的辅助用具,其用法是纳弓弦于玦内,右手握玦以拉弓弦,避免反复拉弦磨伤手指。新时期时代出土的小管状物,类似戒指,很可能就是练拉弓时的用具,类似当年妇女纳鞋底时用的“顶针儿”。与扳指作用相似的器物是〔 鞢 〕,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练习拉弓弦用的。琮的细长化变型就是佩于腰间的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