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马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大同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兴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对大同老街有了特别的感觉,当我开始记录大同老街巷的那一刻起,忽然觉得身为大同人的我,这好像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在2021年的3月空闲的时候就常想如何搞一个怀旧视频,当春暖花开的5月来临时,因为个人原因想发泄情绪所以每日锻炼之后我会在古城随意溜达,直到有一天步行来到朱衣阁老街巷看到还有很多未搬走的居民,又看到一些还没修复的老房,甚至观察到很多老房竟然是百年前更早的古迹,因为古城修复时间较长原住民能搬走的都搬走了,所以出现了有的老房坍塌,有的不堪入目,有的看不出原貌,有的破房子里还居住着不便的老人,同时不由的想起我小时候在南关姥姥家的街道,想起在九仙庙街的二舅家街巷,忽然一概念再次冲击着我,似乎有人在耳边说老街巷没了老房即将要消失了,为了能够把每条街巷旧风貌留存,也就开始了我踏上老街巷的漫长之路,并把视频发布在今日头条。

当我从第一站朱衣阁出发沿途看到李王庙街、东史宅街、石人街、东门大巷、正府巷、蔡家巷、大庙角、李怀角、狮子街、县皇街、十府街、柴市角、马市角、神曲巷、欢乐街、万字街、后帷角、金泊仓、稍竹巷、龙王庙、朝阳寺前街、一箭道、户部角、东小巷、棋盘街、一间房、安东营、大有仓、鹌鹑巷、焦家巷、昝家巷、马家巷、羊市角、柴家园、一万贯庙街、黉门街、佛殿庙、广府角、草帽巷、东油坊、小皮巷、西坡街。

这是从5到目前9月通过自己每天两个小时的行走总结出来够看到有老房子的街道,其余的上百条街巷已经消失匿迹,可惜现在的老房子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有着人间烟火的老房子,而是等待修复不堪回首的杂草院,过去的旧街道也不是曾经那个人来人往小孩追逐的街巷,成了无人过问的遗忘之路。

当我本着记录老街巷的原则,将承载着百年或许数百年老街老房残迹记录时,我曾多次看着老房的掉落的斗拱感伤,摸着被盗的垂花门心碎,望着风雨摧残的照壁怀念,仰视着走马版上的画迹泪湿眼眶,扣下土墙里隐藏的照壁难过,青砖灰瓦屋檐下而忧伤,坐在破烂的老门楼前幻想这些原住民曾经待过的样子,看着蓝天体会曾经的市井生活,走过照壁回味那曾经的街巷文化,如果再来一声:磨剪子刀的街头吆喝一定很带劲。其实我还有很多个为什么和疑问只是不能写在这里。

几个月的风雨走来从我只是单纯的记录开始,到现在的不断体会和感受时我才明白我看到的老街巷不只是记录那么简单,不只是怀旧那么浅薄,我觉得这些上百条的街巷和民居建筑,街名的由来,甚至是民间生活都代表着一段古城的岁月、一个古城的民居文化、也可以说是大同古城最好的证据,因为这些民居的建造风格才能真正的展现大同历史。虽然我对古民居的了解有限,但从大同古民居的特点和街巷寓意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不得不说回看大同老街,才懂古城奥秘。

一条老街就是一段漫长的岁月,一个名字记载着无数人的过往,家家户户的门楼花雕印刻着先人的智慧,各种花纹浮雕告知你老大同人是多么的讲究,一个拥有生命线的老街巷没了。

如今老街消失了,即使修建的漂亮比原来的房屋高大也不再是那个曾经熙熙攘攘的老街,成为了和仿古街一样的商业街区,只是在特定的节日才会出现偶尔的繁华,如今寥寥无几的行人匆匆走过,冷冷清清的铺面缺乏特色,客栈林立在新街巷两旁、没有了过去的街巷文化、失去了曾经的老街市井,原住民各走东西,老邻居断了联系。

有很多人曾组团在两个月前留言批判我,难道过去那些不便捷的街道就好吗?莫非在一个破房子里居住就好吗?那当然不好,谁也需要舒适的环境,在这我真的是没法去表达,所以就此不表达了。

几个月的拍摄记录回味了太多太多,每天顶着烈日前行我才知道原来大同有这么多我没去过的地方,虽然一身汗水覆盖着全身分文无收,从短发一直留成了长发,为此我乐而不疲的每日记录着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只为把老大同展现给那些拥有情怀的人,爱大同的人看。

感谢大家对今日头条马哥日记马杰微电影的关注和观看,谢谢你们,我会继续通过自己的能力记录大同变化,带着你们回味过去准寻失去的记忆。

马杰微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