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本吧头图、背景、导航顶部以及页面右侧信息由第三方提供,可能存在广告,请您仔细甄别。
三国志战略版吧
关注:632,120贴子:13,295,175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9月29日漏签0天
  • 看贴
  • 图片
    0
  • 视频
    0
  • 精品
    0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1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三国志战略版吧
>0< 加载中...

#王师秉节#历史上的信符——旌节详谈!!!#三国志战略版#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目前新赛季王师秉节开始二测了,改动和攻略正在找方向出。因为有很多的攻略大家已经出了很多期的攻略内容,所以我这回打算从历史上来出一期关于信符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
欢迎各位看官来品茗,摆桌开说,说的不好各位见谅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旌,最初是一种形状特别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说:“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郑玄注:“全羽、析羽皆五采,系之于旞旌之上。”旌则在旗竿顶端系结旄牛尾,下饰以五色析羽,用于指挥作战和开道。武王伐纣,就是以白旌指挥作战的。《尚书·牧誓》载:“王左杖王钺,右秉白旄以麾。”如果以旄饰旗,则统称之为“旌旗”。


2025-09-29 19:06: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旌还是君主仪仗的重要标识。《周礼·天官·掌舍》载:“为帷宫,设旌门。”即君主出行,以旌为先导,在外设帷宫,则树二旌为门。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节,信也。《释名》云:“节者,号令赏罚之节。”旌节,就是以旌为符信,多以竹为杖,上饰以旄毛。凡传达政令、起军旅、征调,皆“以旌节辅令”。居民若迁出乡遂或到别的邦国,则由乡、遂大夫授“旌节而行之”,作为行路过门关的符信。无授无节者,则抓起来关进监狱。
诸侯派遣低级的行夫为使,“必以旌节”;环人为宾客送行,“以路节达诸四方”。
西周时的旌节主要是乡、遂大夫权力的标志和老百姓道路行走所执的符信,一般仅限于国内使用,使者出使外国不用旌节,而是以圭璧、使节为符信。
西周时等级森严,符信也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的符信叫“瑞节”,诸侯的符信叫“邦节”,皆以各种圭璧为之,故又叫“玉节”。天子遣使于诸侯,诸侯遣使于卿大夫,皆授予使者珍圭、牙璋、骨圭、琬圭、琰圭等圭璧,分别做为征召诸侯(卿大夫)、起军旅、和好聘女、行赏罚的符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交往频繁,使者冠盖相属于道。旌节因其简便易行,表识明显,逐渐取代了使节和部分圭璧的功能,而成为君主遣使传达王命和使者出使外国所持的符节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4.秦朝统一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汉高祖元年,秦王子婴“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向沛公刘邦交出了象征皇权的玺、符、节。颜师古注道:“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将命者持之以为信。”由此可知,秦节黑旄,上下相重,杖长六尺,是遣使所持的符信。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5.汉节与秦节外形不同。《汉官仪》载:“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洛阳西汉墓壁画的使者持节图与《汉官仪》的记载正好相符。东汉末,袁绍“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董卓以袁绍弃节,改第一葆为赤旄。
西汉旌节多授予使者。使者有三类:一是传达诏命的使者。二是派往地方的使者,主要任务是监察、观风俗、举贤良、平冤狱、问孤苦、视灾情。三是派往外国的使者。张骞使西域,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并娶妻生子,“持汉节不失”,最终持节返汉。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6.西汉武将很少持节。武帝时设“司隶校尉,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大奸猾”后罢其兵,专门监察京师附近七郡。东汉有战事时,临时使武将持节,事竟而罢。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7.旌节作为皇权的象征,用途十分广泛。除了赐与使者传达诏命,出使外国,分巡地方,优宠武将,节制军事外,有时还用于调动军队及各种征发、行使赏罚等。
旌节代表广泛的权力,持节者是皇帝的代表,于是便有人伪造旌节或持节矫制为乱。
为了加强对旌节的管理和使用,汉代设符节令,“凡遣使掌授节”,并对不能按时还节复命、矫制、失节、伪造等行为进行严厉惩处。节为信物,故有节者权重,无节者权轻,失节矫制者有罪。所以汉人重节,使者多不辱使命。


2025-09-29 19:00: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8.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长期处于动荡分裂之中。地方上基本是军政合一。各种都督、将军多兼刺史、郡守,或刺史、郡守加都督、将军名号。任重者为使持节,轻者持节、假节。并规定:使持节可以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持节可以杀无官位的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只能专制军事和杀犯军令者。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则为使持节假黄钺,可以专戮节将。持节者专制军事,又有先斩后奏的刑杀大权,故节将位高权重,骄横跋扈。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9.南北朝多沿晋制。后周时实行军政分离,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掌地方军事,刺史掌行政,皆使持节。此后,都督之名犹存,其任渐轻,逐渐变成有名无实的散官。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0.隋代总管加号“使持节”,刺史加号“持节”。炀帝悉罢之。唐初循隋制,总管、刺史虽有使持节、持节之名,而实际无节。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1.唐代旌节,用于“委良能,假赏罚”。“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唐朝中期以前,授节十分慎重,尤其武将很少持节,以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节度使名号。玄宗天宝初,在沿边战略要地设了八个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
唐代旌节分离,各有专用。宋代旌节的形状日趋华丽,与汉魏旌节毫无相似之处,而且也失去了以往旌节做为权力象征、为符信、假赏罚的功能,变成皇帝旌表节将的道具和君主卤簿、法驾的装饰。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2.宋初,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节将的兵权,节度使皆赐第留居京师,并不赴任。此后节度使成为将相和宗室勋戚的加官荣衔,虽有“使相”之名,实则无权。然节度使地位崇高,礼仪隆重,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3.明初使节“黄色三簷宝盖,长二尺,黄纱袋笼之。又制丹漆架一,以节置其上。使者受命则戴以行,使归则持之以复命。”
明有行人司,职专捧节奉使,凡颁行诏敕、册封宗藩、抚谕番夷、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叙差等,皇帝派行人持节为使。


2025-09-29 18:54:1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花不语
  • 大都督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4.清代多沿明制,凡重大事情遣使,仍持节以往。
总上所述,古代的旌节主要是君主赐与使者的符信,故又叫“使节”。使者执行君主的使命时,以旌节为标识,或持于手中,或载于车后。武将持节,就其性质而言属皇权的延伸,他们代表皇帝专军事、行赏罚,不仅削弱了皇权,也容易造成地方藩镇割据。所以从宋代起,节度使虽有旌节,也是徒具形式,并无赏罚之权。武将赐节制度遂至衰落。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1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三国志战略版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