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节,信也。《释名》云:“节者,号令赏罚之节。”旌节,就是以旌为符信,多以竹为杖,上饰以旄毛。凡传达政令、起军旅、征调,皆“以旌节辅令”。居民若迁出乡遂或到别的邦国,则由乡、遂大夫授“旌节而行之”,作为行路过门关的符信。无授无节者,则抓起来关进监狱。
诸侯派遣低级的行夫为使,“必以旌节”;环人为宾客送行,“以路节达诸四方”。
西周时的旌节主要是乡、遂大夫权力的标志和老百姓道路行走所执的符信,一般仅限于国内使用,使者出使外国不用旌节,而是以圭璧、使节为符信。
西周时等级森严,符信也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的符信叫“瑞节”,诸侯的符信叫“邦节”,皆以各种圭璧为之,故又叫“玉节”。天子遣使于诸侯,诸侯遣使于卿大夫,皆授予使者珍圭、牙璋、骨圭、琬圭、琰圭等圭璧,分别做为征召诸侯(卿大夫)、起军旅、和好聘女、行赏罚的符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交往频繁,使者冠盖相属于道。旌节因其简便易行,表识明显,逐渐取代了使节和部分圭璧的功能,而成为君主遣使传达王命和使者出使外国所持的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