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吧 关注:7,608贴子:776,499
  • 0回复贴,共1

《闲时的话》文化现象说世博10:美在表象——解读中国馆2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馆,中国官方的设计解注:……
(资料来自百度——世博官方网)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的建筑风格,明显的中国风特点,但象什么建筑,就一点都联系不上中国的传统建筑,真的象一个“冠”模样,造型上算是一种突破。
——问题是,这种突破有点问题,今天象冠,能否日后又做一个“八寸金莲”的建筑,又或者搞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布”之类的形式突破,用来张显中华文化的特色。
中国馆的建筑风格,一时还不好把握,有点一塌胡涂感。
                 
建筑风格,找不到思路,转入意象再看看。
理解建筑物的意象:
——文字解注,是一条途径。
——专业解读,是另一条途径。
中国馆的文字解释,构思主题,没有直接点明创意灵感源于什么物象。
文字稿解注,相关物品:“冠,鼎,粮仓,”物象表意含糊不清。
——不象“国家歌剧院”,设计者点明灵感来于“蛋壳”,清楚明白。
设计灵感实物与建筑物印证,设计意象来源,是文稿解注基本的通常的惯例。
缺乏灵感实物与建筑物印证的“中国馆”:面对这样的建筑物,只能够有两种解释,一是深,非常本源的意象,一是抄袭,不知原创者的意象源于什么元素。
缺乏灵感实证,要理解中国馆的意象,一时还真不容易明白。
                             
打开第三个门,“感觉”去看“中国馆”。
中国馆设计——奇伟,特别,加上不明白,是第一感的印象。
“大概设计者以中国传统为设计的基本元素。在众多的传统元素中,选择了什么物品为创意基本点?”,直觉是“皇帝之冠”。
不知为什么,没了“冠帘”,既奇怪也不敢肯定为什么?如果中国馆建筑有个“冠帘”,意象来源就清清楚楚。
——可惜,“中华之冠”没有“冠帘”。
继续换思路,很想了解创意理念,但创意稿没有解注。
——文稿中的“冠,鼎,粮仓,”有点含糊不清。
“创意基本起点,是什么,想表达什么理念?”
任何创意,能够动笔设计,都有灵光一现的触点,比如:国家大剧院,人家是从蛋出灵感的……
凭空无物的灵感,只能说是幻想,幻觉,如“空中楼阁”的灵感……
不明白,中国馆的创意设计,为什么要留下这个空白点。
再换思路,从“美在表象”找信息:
造型象什么……,形态象什么……
——“房子”,“塔”,“门”,“牌坊”等等,都不象,只敢认定是建筑物。
亭台楼阁,不同的建筑物,功能不同,传达出不同的理念信息。
国外有“凯旋门”,也是一种好创意,中国馆象吗,不敢认定。
世界之大,自己见识少,真有点被拦住了。
——不知中国馆的建筑特色,建立在什么类型的建筑物,源于什么时代的建筑风范的设计概念,解读没门路,从中猜想,感知没门。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是有精彩建筑的精髓之华的,但“中国馆”设计的文字解注的“冠,鼎,粮仓,”之说,已经表白并不是源之于有据可依的传统建筑。
综合来看,中国馆象一个从概念到概念,从形式到形式的设计——晕!
不敢想象,“中国馆:建筑设计,完全脱离传统,胆子也太大了。”
——不是开宗的大师之作,就是丢面的小丑之品。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馆,的确属于出了新意的建筑物,意象强而渊源虚,不知何物。
解读的最后之门——建筑专业的形式感。
希望专业的形式感,能够给我们答案。
……
全文未完
—— n00s
                                               nn80s 2010/5/28 推广



1楼2010-05-28 13: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