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螺学姐,在传播学初试当中取得总分400的成绩,政治77,英一68,专业课126、129。
去年的五月,我正式确定我的目标院校—上海师范大学,同时也明确自己要考传播学学硕。于是,我就心无旁骛地开启我的备考之旅。
那么,接下来我将娓娓道来这篇微不足道的经验贴,希望对23备考的你们能有帮助~
1-4月
1. 专业课
这一阶段,我已经确定要考研,但目标院校并不是上师大,所以参考书目不一致。但两本基础—传播学概论和新闻学概论是相同的。而刚好,在这段时间我主要就是跟着各种公益带读课学习。共过了两遍书本,还做了框架。由于自己本科是广告学专业,老师有教过传播学,所以学起来就不吃力。在笔记方面,我使用了网上找到的免费基础笔记,不断往内填充内容。
2. 英语
侧重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因为我在2020年11月通过六级考试后,就直接投入考研英语单词的背诵当中。所以在4月份的时候,单词已经进入第二遍背诵。语法的话,我是先跟着刘晓艳老师过了两遍,结束后发现自己不太会解长难句。趁着时间充裕,也把新东方田静老师的课程跟了一遍,清楚了很多。
3. 建议
前期背单词,总有人疑惑要不要听单词课。其实背单词只要一本红宝书或者一个app就够了,来来回回背的三四遍,会背起来的。除了单词以外,语法很重要。后续投入真题训练当中,需要你拥有能够读懂长难句的能力。而有了扎实的语法基础,才能拆解句子,进而读懂句子。政治在这个时期可以不开始。所以这段时间算是很轻松的,一天学习四五小时也是合理的。
5-7月
1.专业课
五月我确定换院校,迅速换掉参考书目,重新制定了复习的规划。很刚好的是,广告学概论这本书我大一的时候学习过,所以再复习起来相对轻松,只做了框架,没有做笔记。而广告创意这本初读较为困难,很多抽象内容不知道如何理解,读了两遍,我还是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做笔记,没有什么头绪。因为《中新史》和《当代传媒经营》在往年真题中的占比分数并不是很大,所以我这个阶段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另外,在这一阶段,我读了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把我觉得有所帮助的内容融合进传播学、新闻学两本笔记当中。也读了《品牌学概论》、《传媒经济学教程》。
2. 英语
持续背单词。六月可以开始刷阅读,我是从2003年开始刷, 两天一篇,阅读跟的唐迟。我没有手译,每篇做完听讲解,背不会的单词词组,整理错题,口译。
3. 政治
7月中旬就可以开始,我用的是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配套1000题。马原部分可以听一下强化课,我当时跟的是徐涛。刚开始做选择题,会错一堆,不用太在意,后面会越练越好。
8-10月
1. 专业课
关于中新史,我在网上找了相关课程和相关笔记,就着书本认真过下来,就没有再用书本了,9-10月的时候背了一遍笔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笔记8-10月背了一轮。而广告两本由于没有做笔记,后来找学长买了整理的笔记,往内补充案例和论文阅读时有用的内容,也在8-10月完成第一轮背诵。9月出书目,把《当代传媒经营》换成了《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那其实拿到书之后,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所以我报了学长的课,跟着划重点,整理出了一份背诵笔记。10月的时候也投入背诵。同时大量阅读论文(包括目标院校老师以及专题相关的论文),对笔记不断更新。除此以外,10月份购买了学长的真题讲解课程,听课去把握真题,近两年的可以留下来模拟做看看,了解大概难度在哪里,也从中去学习如何解题答题。
2.英语
单词继续背诵,不过直到10月的时候,我失去了背单词的动力,从10月到11月低,我没有按计划背单词,而是边做阅读边温习而已。(这是一个大错误!)持续练习真题,阅读依旧保持两天一篇的速度,并且开始总结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熟练于心。9月开始准备大小作文模板,跟的刘晓艳老师。10月开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需要太早开始。完型个人觉得没有太必要看课,新题型可以看看新东方的刘琦老师,新题型分值和阅读一样,需要重视。
3. 政治
7-9月刷完第一遍1000题,9-10月过完第二遍。10月的时候腿姐的背诵手册就出来了,要赶紧拿到书开始背诵。腿姐在公众号会有每日早晨的音频带背,这个很好,可以把很多混乱的事件捋清楚,最好要跟背,对选择题帮助很大。备考的时候身边有的研友有听腿姐的技巧班,当时我总觉得专业课背不完了,所以就没有听。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可以选择听一下。
11-12月
1. 专业课
背诵和答题训练要结合起来。针对中新史的话,我是在11月进行了笔记的第二轮背诵,12月主要是背诵网上机构整理出来的热点题目。中新史在历年来占比并不是太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根据真题来看的话,考得比较基础,所以至少要做到对每个知识点有大致印象。《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
去年的五月,我正式确定我的目标院校—上海师范大学,同时也明确自己要考传播学学硕。于是,我就心无旁骛地开启我的备考之旅。
那么,接下来我将娓娓道来这篇微不足道的经验贴,希望对23备考的你们能有帮助~
1-4月
1. 专业课
这一阶段,我已经确定要考研,但目标院校并不是上师大,所以参考书目不一致。但两本基础—传播学概论和新闻学概论是相同的。而刚好,在这段时间我主要就是跟着各种公益带读课学习。共过了两遍书本,还做了框架。由于自己本科是广告学专业,老师有教过传播学,所以学起来就不吃力。在笔记方面,我使用了网上找到的免费基础笔记,不断往内填充内容。
2. 英语
侧重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因为我在2020年11月通过六级考试后,就直接投入考研英语单词的背诵当中。所以在4月份的时候,单词已经进入第二遍背诵。语法的话,我是先跟着刘晓艳老师过了两遍,结束后发现自己不太会解长难句。趁着时间充裕,也把新东方田静老师的课程跟了一遍,清楚了很多。
3. 建议
前期背单词,总有人疑惑要不要听单词课。其实背单词只要一本红宝书或者一个app就够了,来来回回背的三四遍,会背起来的。除了单词以外,语法很重要。后续投入真题训练当中,需要你拥有能够读懂长难句的能力。而有了扎实的语法基础,才能拆解句子,进而读懂句子。政治在这个时期可以不开始。所以这段时间算是很轻松的,一天学习四五小时也是合理的。
5-7月
1.专业课
五月我确定换院校,迅速换掉参考书目,重新制定了复习的规划。很刚好的是,广告学概论这本书我大一的时候学习过,所以再复习起来相对轻松,只做了框架,没有做笔记。而广告创意这本初读较为困难,很多抽象内容不知道如何理解,读了两遍,我还是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做笔记,没有什么头绪。因为《中新史》和《当代传媒经营》在往年真题中的占比分数并不是很大,所以我这个阶段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另外,在这一阶段,我读了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把我觉得有所帮助的内容融合进传播学、新闻学两本笔记当中。也读了《品牌学概论》、《传媒经济学教程》。
2. 英语
持续背单词。六月可以开始刷阅读,我是从2003年开始刷, 两天一篇,阅读跟的唐迟。我没有手译,每篇做完听讲解,背不会的单词词组,整理错题,口译。
3. 政治
7月中旬就可以开始,我用的是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配套1000题。马原部分可以听一下强化课,我当时跟的是徐涛。刚开始做选择题,会错一堆,不用太在意,后面会越练越好。
8-10月
1. 专业课
关于中新史,我在网上找了相关课程和相关笔记,就着书本认真过下来,就没有再用书本了,9-10月的时候背了一遍笔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笔记8-10月背了一轮。而广告两本由于没有做笔记,后来找学长买了整理的笔记,往内补充案例和论文阅读时有用的内容,也在8-10月完成第一轮背诵。9月出书目,把《当代传媒经营》换成了《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那其实拿到书之后,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所以我报了学长的课,跟着划重点,整理出了一份背诵笔记。10月的时候也投入背诵。同时大量阅读论文(包括目标院校老师以及专题相关的论文),对笔记不断更新。除此以外,10月份购买了学长的真题讲解课程,听课去把握真题,近两年的可以留下来模拟做看看,了解大概难度在哪里,也从中去学习如何解题答题。
2.英语
单词继续背诵,不过直到10月的时候,我失去了背单词的动力,从10月到11月低,我没有按计划背单词,而是边做阅读边温习而已。(这是一个大错误!)持续练习真题,阅读依旧保持两天一篇的速度,并且开始总结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熟练于心。9月开始准备大小作文模板,跟的刘晓艳老师。10月开始完型和新题型,这两类题型不需要太早开始。完型个人觉得没有太必要看课,新题型可以看看新东方的刘琦老师,新题型分值和阅读一样,需要重视。
3. 政治
7-9月刷完第一遍1000题,9-10月过完第二遍。10月的时候腿姐的背诵手册就出来了,要赶紧拿到书开始背诵。腿姐在公众号会有每日早晨的音频带背,这个很好,可以把很多混乱的事件捋清楚,最好要跟背,对选择题帮助很大。备考的时候身边有的研友有听腿姐的技巧班,当时我总觉得专业课背不完了,所以就没有听。如果时间比较充裕的话,可以选择听一下。
11-12月
1. 专业课
背诵和答题训练要结合起来。针对中新史的话,我是在11月进行了笔记的第二轮背诵,12月主要是背诵网上机构整理出来的热点题目。中新史在历年来占比并不是太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根据真题来看的话,考得比较基础,所以至少要做到对每个知识点有大致印象。《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