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1
我自小是个内向、自足而有点忧郁的孩子,喜欢独自一人在田野、山间徜徉,沉浸在自已的幻想之中,享受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那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存在,毫不知进取,直到初中毕业,中考名落孙山,补习了两年才考上师范,那年我十六岁。
读中师是在柳州,这是个经济文化还不十分发达的城市,当年柳宗元被贬到这,很不开心,最后郁郁而死。我没什么天赋,又没有名师指导,在这小城里呆了三年,也没学到啥东西,但这三年还是于我有意义的。比如黑夜里的一个闪电,只是一刹那,但如果有人在这一刹那间不是睡着的,而是睁着眼,那么他便看清了这个世界;虽然瞬间后一切又归于黑暗,但那一瞬的光明还是改变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龙城三年求学,结果是得到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带着这个也许并不能解答的问题,我又被分配回到了山里老家,做一名小学教师。那年我十九岁。
当我再次独自徜徉在山野,面对着茫茫的远山时,我发觉我已不再是少时的我了。就是那一刹那的光明使我从蒙昧的自然状态中挣扎出来了吗?我常常一个人伫立在山岭之上,在风中沉思。那种陶渊明似的淡淡的喜悦渐渐消失,而有一种对终极意义的追问而带来的紧张与痛苦。这种紧张与痛苦,山野的乡亲们是不可能理解和体会的,我就成了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一早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无法与旁边的人交流,于是我只有沉默,在棺材一般可怕的沉默中我爱上了读书与思想。每年把自己一半以上的工资拿去买书,在教书、劳动之余,源于生命深层的一种冲动,如饥似渴地读书思想。
2
我在这山野里又呆了三年,在这三年里,除了读书、思想外,我还恋爱了。
我在山里读书,她在一所不是挺好的学院里念书,于是我大抵每个月到市里看她一次,每周给她写一封或几封信,写我的爱、思念,和我的思想.。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集子——从那两百多封情书中抽出一些,稍作整理,加个题目,便是文章,汇成了一本。这些大多是二十到二十一岁时写下的,虽然很幼稚,但当年由于爱的激情,和思想的活跃,不求闻达,甚少约束,自由挥洒,只为自己的爱人书写,也是自己人生一段历程的痕迹。所以弊帚而自珍,又因为MM买了电脑来学习,当作打字练习,把这些信打印了出来,以作纪念。
3
这本集子的主题,也是我的人生主题,即爱与思想。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只是虚无,但人不愿面对这种虚无,就给人生赋予了意义。我读书思想的起因,是为了追问这终极的意义,但明白了这是无所谓答案的之后,思想本身倒成为了我人生的意义。
如果说没有了读书思想,人生就没有了意义;那么,如果没有了爱的滋润,人生也就没有了意思。
4
在山野呆了三年整,又到小镇呆了半年,就来到县城里。我知道,我还将不停地走下去,也许会走得很远很远。
是因为通讯更方便了,还是因为年纪渐长,爱的激情消退,变得醇厚温柔,而对人生的终极追问热情亦变为冷静的思考,转对历史和学术有兴趣了,于是富于爱的激情和人生哲思的信越写越少。即使写,也渐渐与前两年的有很大不同了。
鸟儿从天上飞过,不留下一点痕迹,是遗憾的。能为自已的人生留下一些文字,也是好的。当生命的河流最终消失在大宇宙中,所有的文字也不免烟消云散。但能爱过,思想过,这样的存在就是好的。
2002、01、02、于合山。
1
我自小是个内向、自足而有点忧郁的孩子,喜欢独自一人在田野、山间徜徉,沉浸在自已的幻想之中,享受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那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存在,毫不知进取,直到初中毕业,中考名落孙山,补习了两年才考上师范,那年我十六岁。
读中师是在柳州,这是个经济文化还不十分发达的城市,当年柳宗元被贬到这,很不开心,最后郁郁而死。我没什么天赋,又没有名师指导,在这小城里呆了三年,也没学到啥东西,但这三年还是于我有意义的。比如黑夜里的一个闪电,只是一刹那,但如果有人在这一刹那间不是睡着的,而是睁着眼,那么他便看清了这个世界;虽然瞬间后一切又归于黑暗,但那一瞬的光明还是改变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龙城三年求学,结果是得到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带着这个也许并不能解答的问题,我又被分配回到了山里老家,做一名小学教师。那年我十九岁。
当我再次独自徜徉在山野,面对着茫茫的远山时,我发觉我已不再是少时的我了。就是那一刹那的光明使我从蒙昧的自然状态中挣扎出来了吗?我常常一个人伫立在山岭之上,在风中沉思。那种陶渊明似的淡淡的喜悦渐渐消失,而有一种对终极意义的追问而带来的紧张与痛苦。这种紧张与痛苦,山野的乡亲们是不可能理解和体会的,我就成了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一早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无法与旁边的人交流,于是我只有沉默,在棺材一般可怕的沉默中我爱上了读书与思想。每年把自己一半以上的工资拿去买书,在教书、劳动之余,源于生命深层的一种冲动,如饥似渴地读书思想。
2
我在这山野里又呆了三年,在这三年里,除了读书、思想外,我还恋爱了。
我在山里读书,她在一所不是挺好的学院里念书,于是我大抵每个月到市里看她一次,每周给她写一封或几封信,写我的爱、思念,和我的思想.。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集子——从那两百多封情书中抽出一些,稍作整理,加个题目,便是文章,汇成了一本。这些大多是二十到二十一岁时写下的,虽然很幼稚,但当年由于爱的激情,和思想的活跃,不求闻达,甚少约束,自由挥洒,只为自己的爱人书写,也是自己人生一段历程的痕迹。所以弊帚而自珍,又因为MM买了电脑来学习,当作打字练习,把这些信打印了出来,以作纪念。
3
这本集子的主题,也是我的人生主题,即爱与思想。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只是虚无,但人不愿面对这种虚无,就给人生赋予了意义。我读书思想的起因,是为了追问这终极的意义,但明白了这是无所谓答案的之后,思想本身倒成为了我人生的意义。
如果说没有了读书思想,人生就没有了意义;那么,如果没有了爱的滋润,人生也就没有了意思。
4
在山野呆了三年整,又到小镇呆了半年,就来到县城里。我知道,我还将不停地走下去,也许会走得很远很远。
是因为通讯更方便了,还是因为年纪渐长,爱的激情消退,变得醇厚温柔,而对人生的终极追问热情亦变为冷静的思考,转对历史和学术有兴趣了,于是富于爱的激情和人生哲思的信越写越少。即使写,也渐渐与前两年的有很大不同了。
鸟儿从天上飞过,不留下一点痕迹,是遗憾的。能为自已的人生留下一些文字,也是好的。当生命的河流最终消失在大宇宙中,所有的文字也不免烟消云散。但能爱过,思想过,这样的存在就是好的。
2002、01、02、于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