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40年里,算力和处理在集中式架构和分布式架构之间交替往复。21世纪,随着互联网、企业IT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商用,激起了以大型集中服务器群为基础的云计算浪潮。一些公司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者,即所谓的超大规模云计算玩家,包括亚马逊、微软和谷歌。近年来,其他公司也加入了这一市场,并正在迅速扩大规模,包括IBM、Oracle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和腾讯。
相比完全基于云的传统模型,新的场景需要更为去中心化的计算和组网方式,这推动了边缘计算从概念阶段向早期部署过渡。即:边缘计算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在美国、中国、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一些发达市场,正在扩大相关的试点和小规模部署,边缘计算这一新浪潮正在发展,这标志着算力和资源靠近客户部署的分布式转型将成为趋势。
目前,边缘技术试点大多在4G或早期5G网络上进行,但移动生态圈希望借助5G的逐步部署,推动更大规模的边缘部署。部分算力从云端迁移到边缘,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以运营商为中心的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移基于以往网络软件化和虚拟化等的发展成果,并在5G部署中发挥作用。
本质上讲,这表示业务模式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负载为中心,本地化成为首要原则。但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集中式云数据中心将继续存在,且整体容量仍可能继续扩大,但新的需求(如物联网和企业)以及5G时代超低时延业务的潜力正在将计算拉近最终用户。
5G助力,边缘计算为产业生态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国将5G列为国之重事,5G网络将推动经济更大范围的数字化转型。而边缘计算作为5G时代创收的机会,自然吸引资本与企业的投入。据调查显示,76%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未来部署物联网时采用5G技术。虽然在许多国家,5G的速度增益似乎是其最引人注目的能力,但中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区域)对5G能够提供的其他网络能力(包括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低时延)有更强的认知。就比如:目前国内各从业者积极投身尚在起步阶段的边缘计算,其中包括三大运营商、主要网络设备提供商(Ericsson、华为、Nokia和中兴)以及中国大型云服务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众多小型ICT公司、云和边缘技术专业公司、垂直行业也纷纷加入,寻求边缘新业务和解决方案的机会。
其中,中国运营商是这个领域最活跃参与者之一。中国移动2019年边缘计算蓝图涵盖了300项具体的边缘措施,包括测试节点评估、开放API接口以及携手合作伙伴推广边缘商业应用。自2018年以来,中国联通在20个省市开展了60多项MEC试点和商用项目。分布在40个城市的100多个MEC试点项目覆盖多个行业和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园区、智能制造、AR/VR、云游戏、智慧港口、智慧矿山、智慧交通,这充分证实了发展的迅猛势头。要发掘边缘计算的长期潜力,推动未来几年中国边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考量。由于现在处于发展前期,越来越多的试点和项目仍聚焦于开发边缘计算的潜力。而实际商业模式和实际的应用场景在很多情况下则仍不明确。边缘的完整定义依然不明确,特别是关于计算资源的部署位置和边缘基础设施的规模没有统一观点。
再者,许多公司可能不希望敏感数据离开现场或自有服务器。围绕数据隐私的国家法律法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虽然5G比4G时延更低,但要在远距离和多跳网络中实现极低时延会很困难。因为要保障关键业务的网络时延不超过5ms(理论上通过5G是可以实现的),必然需要更广泛地部署边缘节点。要部署边缘基础设施,就需要大量投资,但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仍然较为模糊的情况下,要确定这种投资是否合理是对运营商的一个挑战。
虽然挑战众多,但边缘计算的发展可能分多个阶段,而我们目前正在经历边缘部署的初始阶段,但初具规模的应用场景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吸引全球目光。
相比完全基于云的传统模型,新的场景需要更为去中心化的计算和组网方式,这推动了边缘计算从概念阶段向早期部署过渡。即:边缘计算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在美国、中国、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一些发达市场,正在扩大相关的试点和小规模部署,边缘计算这一新浪潮正在发展,这标志着算力和资源靠近客户部署的分布式转型将成为趋势。
目前,边缘技术试点大多在4G或早期5G网络上进行,但移动生态圈希望借助5G的逐步部署,推动更大规模的边缘部署。部分算力从云端迁移到边缘,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以运营商为中心的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移基于以往网络软件化和虚拟化等的发展成果,并在5G部署中发挥作用。
本质上讲,这表示业务模式从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负载为中心,本地化成为首要原则。但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集中式云数据中心将继续存在,且整体容量仍可能继续扩大,但新的需求(如物联网和企业)以及5G时代超低时延业务的潜力正在将计算拉近最终用户。
5G助力,边缘计算为产业生态带来机遇和挑战
我国将5G列为国之重事,5G网络将推动经济更大范围的数字化转型。而边缘计算作为5G时代创收的机会,自然吸引资本与企业的投入。据调查显示,76%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未来部署物联网时采用5G技术。虽然在许多国家,5G的速度增益似乎是其最引人注目的能力,但中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区域)对5G能够提供的其他网络能力(包括网络切片、边缘计算、低时延)有更强的认知。就比如:目前国内各从业者积极投身尚在起步阶段的边缘计算,其中包括三大运营商、主要网络设备提供商(Ericsson、华为、Nokia和中兴)以及中国大型云服务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众多小型ICT公司、云和边缘技术专业公司、垂直行业也纷纷加入,寻求边缘新业务和解决方案的机会。
其中,中国运营商是这个领域最活跃参与者之一。中国移动2019年边缘计算蓝图涵盖了300项具体的边缘措施,包括测试节点评估、开放API接口以及携手合作伙伴推广边缘商业应用。自2018年以来,中国联通在20个省市开展了60多项MEC试点和商用项目。分布在40个城市的100多个MEC试点项目覆盖多个行业和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园区、智能制造、AR/VR、云游戏、智慧港口、智慧矿山、智慧交通,这充分证实了发展的迅猛势头。要发掘边缘计算的长期潜力,推动未来几年中国边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考量。由于现在处于发展前期,越来越多的试点和项目仍聚焦于开发边缘计算的潜力。而实际商业模式和实际的应用场景在很多情况下则仍不明确。边缘的完整定义依然不明确,特别是关于计算资源的部署位置和边缘基础设施的规模没有统一观点。
再者,许多公司可能不希望敏感数据离开现场或自有服务器。围绕数据隐私的国家法律法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虽然5G比4G时延更低,但要在远距离和多跳网络中实现极低时延会很困难。因为要保障关键业务的网络时延不超过5ms(理论上通过5G是可以实现的),必然需要更广泛地部署边缘节点。要部署边缘基础设施,就需要大量投资,但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仍然较为模糊的情况下,要确定这种投资是否合理是对运营商的一个挑战。
虽然挑战众多,但边缘计算的发展可能分多个阶段,而我们目前正在经历边缘部署的初始阶段,但初具规模的应用场景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吸引全球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