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又看,看了又看
时间载着人们来到了05年的深秋,又是一年啊。很奇怪,近几年,对于“转瞬即逝”这个词我的感触特别深——闹不明白这一天天都是怎么过的,一个月已经过去了,转而又到了年尾的。我想上学的、上班的人都有过写什么学期小结、年底总结报告的经历吧。我是最烦这一套套了,只是为了敷衍了事交差罢了。草草几行字,岂能覆盖了我一年的生活轨迹?让我觉得最荒谬的是写学期思想品德小结,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老师、班长在那大声吆喝:“多写点好的、有进步的地方,做的不好的少写点。写好了快点交,领导催着要呢!这份东西对你们将来很重要的!”老师是一片苦心啊~~我在想:要是把从小到大的这一篇篇放在一起看,着实要让人对中国的教育叹为观止了吧!
这一说到“年”,就要忍不住多罗嗦了几句。还是说我们的《看了又看》吧。和去年的情形是一样的,我还在学期里,因此也没能好好看,一个礼拜总有5/7是没看过的;爸爸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晚上十点钟,对着电视机“看了又看”,也许是工作太劳累了,尽管开始时信誓旦旦的坐那看,差不多十二点以后他们也都睡着了,总是没能看到尾。说实话,我那时还挺纳闷的:“这样看着看着能把人给看睡着的电视剧能好看吗?”因为《看了又看》,爸爸多了一个绰号,“看也没看”——他总是一手拿个报纸,一边看电视,像真的一样~~可是还没等到“海外剧场”前面的那一段广告播完,他已经呼呼睡着了,等到醒来,一集已经播完,又是广告了,他看的永远都是广告。我这人有一毛病,在家就成了“捣乱分子”——他们爱看什么我就偏不看,也不为什么。妈妈说我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也许这就是我潜意识里的“叛逆”吧。不能没大没小的,怕挨板子,就只能用这种方式了。
总是听他们“金珠”、“银珠”的念叨,也忍不住好奇,陪他们一起看两眼吧。发现这姐妹俩真是两个极端,一个特别单纯,会撒娇;另一个感觉心事重重的,但是特别能干。这两个女孩子也有共同点——人很善良,对于爱情都很专一和执着。昨天亲们还在楼里热烈讨论着喜欢谁、不喜欢谁的,煞是有趣。“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嘛~~~又不是期末考试,选了A就不能B,选了B就不能选A的,只是交流交流。交流是一种快乐,不是吗?
于我而言,我是比较偏向金珠的——仅仅是感觉吧。身边也有像她这样的朋友,我发现对于这样一型的,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还真的是讨厌不起来——人很真诚,善解人意,有正义感。就是有些问题由于从来没有遇到过,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那就周围谁能帮的就帮一下喽,谁会的就做一下,就这么简单。于是见了这样的朋友,心情会特别轻松惬意的,就像看到花一样,是一朵经不起大折腾的花。也没什么不好的,所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能顶得住风浪的人就充当一下“护花使者”,何乐而不为呢?
老具亲说得好,早期的韩剧的表现手法是比较低劣的——总是让一个坏到极点的人去衬托主角的光辉形象。然而《看了又看》却毫无疑问的避免了这一点,至少从观众并没有一边倒的反应就可见一斑。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的心看出一种不同的美。每个人应该默认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别人的感觉。”那就留一点空间,留一点自由,让观众的感觉来作出选择,又何必那番刻意的美化与丑化呢?
聊了姐妹俩,也说说另一家的兄弟俩吧——又是两个极端。“极端”爱上“极端”,可谓天经地义了。耳闻有喜欢郑宝石扮演的基正。仪表堂堂,谦和稳重,彬彬有礼,对爱的执着,是典型的白马王子。然而,我更喜欢《人鱼》里他扮演的马马俊——不是圣人,但是个活人。
也有另一拨人,喜欢看上去有点像“酱黄瓜”的弟弟基风。虽然长的其貌不扬,头脑却十分机灵,内心对金珠的爱也是那么执着,最大的优点是特别幽默。
也许,第一眼会喜欢基正。而我感觉,时间久了,还是会喜欢基风。(仅是个人想法)曾经听到一位做客谈话类节目的名人说:“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性格合拍。随着岁月的流逝,外表都会逝去的,惟有性格会陪着两个人一直走下去。”基风的处事方式我也是极其欣赏的。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此乃智者所为也。人与人的关系常常是十分微妙的,纵使有千万个不入眼,也要让它处在朦胧的状态中。一旦决裂,再修再补,伤痕总是还在的。因此,我认为基风的做法是有科学和艺术的两重意义在里面的。
应该还有另一对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的恋人吧——明元和圣美。对于这两个人,我就留白,亲们自己思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