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2年10月,大概有三年没有过比较严重的胃不舒服的症状了,这三年没有吃过药,也没有特别忌口。记录下经历和思考
2013年开始胃疼,当时不喜欢去医院,简单查了些资料,无非是些注意饮食、生活习惯之类的话。我不抽烟不喝酒,睡眠规律,吃饭也没有偏爱油腻辛辣冷的食物。当时唯一想到的诱因是加班变多导致晚饭时间不规律了。所以就注意按时吃晚餐,胃疼的时候也只是忍一忍,不久就好了。
没过多久又开始复发,这次找个几个中成药吃,左金丸有效果,其他几个都没什么效果。还发现吃热腾腾的东西会缓解胃痛,也开始注意不吃辣了。这次可能有一个月里每天都有症状。之后也好了。
后来偶有发作,时间不长症状也轻。期间也不算特别注意饮食。
2016年又开始经常胃疼了,经常晚上疼的睡不着觉,有几次走着路疼的不能迈步。
吃过很多种药,发现有效的是铝碳酸镁和复方消化酶,但效果越来越弱,最后已经没什么用了。其他的奥美拉唑、菌群胶囊、健胃消食片、左金丸也没什么效果。
呼气检查,没有幽门螺杆菌,胃镜结果是浅表性胃炎。门诊医生说的话都差不多,开始自己查很多资料,开始查论文,发现不是医学专业也可以从论文里了解不少重要信息的,比如看到左金丸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挺打有启发的。
开始非常注意饮食,会引起症状的食物都不吃,但不能吃的越来越多,最严重的时候辣的、油的、韭菜韭黄、茼蒿、豆浆、燕麦、蛋黄、生蒜、生葱、酒心糖。有时候叫的外卖会先开水冲两遍再吃。吃热的食物也不能缓解症状了。有一阵吃巧克力会缓解症状,但之后也不行了。
开始注意体会身体状态,比如发现天气冷的时候容易胃疼,开始注意保暖,天冷的时候戴手套戴帽子。试了不少袜子鞋子,知道了不能只看厚度,还要透气排湿,不然出点汗保暖性直线下降
大概有两年半多时间反复发作,期间可能有三分之二的天数里胃不舒服。事后想想,开始注意体会身体状态可能是最关键的转折。
有一次天很热只有冰水,因为很渴就喝了。本来有些轻微胀气有些害怕,结果发现胀气减弱了。后来又试了几次很多时候喝冰水能减轻胀气。
还有几次喝朋友聚餐,聊的挺开心,人多也不方便,没有特别注意吃了些辣的,但后来没有胃疼。放假回家,饮食控制也不方便,症状也更轻。
那段时间每天白天正常,到了晚上胃痛都开始变得严重。有一次下班回家,很累就趴在床上睡了两个小时,睡醒11点,以前是最难受的时候,但那天没有胃疼。
另一天晚上,和朋友打了羽毛球,那天也没有胃疼。
有一段时间熬夜玩游戏,也不怎么胃疼。
发现周末假期明显不容易不舒服。
我越来越熟练的感觉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到身体和外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回忆里找到越来越多的线索。
2013年,吃热的缓解症状,2017年吃冷的缓解症状。虽然可能都被叫做慢性胃炎,但这几年每次复发其实症状都有些不同,2013年记忆有些模糊,似乎只感觉疼。之后几年到2016年,似乎容易反酸,不吃东西容易胃疼,这时候铝碳酸镁很有效。2017年都是胀气造成的疼痛,不吃东西不会胃疼,这时候消化酶很有效。
在苏州有一段时间为了省事省钱,经常不换样的早餐是豆浆机打的豆浆、蒸鸡蛋和燕麦,而豆浆、蛋黄和燕麦都变成了吃了就犯病的食物。这几样其他胃炎病人很少提到。
我出生长大在西北城市,气候干燥,冬天有暖气,13年是工作的第二年,在苏州,14年在广州,15年后在上海。反复胃病后我才意识到长三角的冬天要准备更多的被褥,在这里冬天手套鞋袜很容易潮湿失去保暖性,我才理解小说里把靴子脱下来在火边烤的情节。
2016也是加班严重的时候,但公司有食堂,并没有出现像13年没按时吃饭的情况。那次下班后的小睡让我体会到一天工作到结束,精神越来越紧张亢奋,但同时也越来越疲劳的,我习惯按时睡觉起床,其实遵守健康的形式掩盖了对身体的感受。转换视角后很容易发现自己睡眠不足。以后感觉到疲劳就小睡一会儿,不用等到“睡眠时间”。
上学时很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工作后几乎没有运动了。17年时隔多年打了次篮球,发现上个篮心脏就狂跳。恢复运动量后能体会到对胃炎明显的影响,非常快的缓解精神紧张,提供愉悦的心情,这方面游戏、巧克力和朋友聊天也一样。另一方面多运动能提高基础体温,不那么怕冷了。
随着工作越来越自如,焦虑也在减少。
这段时间查到一篇医学采访说胃炎并不一定不能吃冷食,看了副交感神经的介绍,还查到了“神经性胃炎”这个专门的病名。也可以和自己的体会互相印证。
慢慢发现不能吃的越来越少,不用兢兢战战的注意养生,想不起那些药的名字,即使有些不舒服的症状也不会特别恐惧,很快意识到要调整什么。
最后再推荐一部电影,一本书《摩登时代》《身体与生命.西医与中医》。
2013年开始胃疼,当时不喜欢去医院,简单查了些资料,无非是些注意饮食、生活习惯之类的话。我不抽烟不喝酒,睡眠规律,吃饭也没有偏爱油腻辛辣冷的食物。当时唯一想到的诱因是加班变多导致晚饭时间不规律了。所以就注意按时吃晚餐,胃疼的时候也只是忍一忍,不久就好了。
没过多久又开始复发,这次找个几个中成药吃,左金丸有效果,其他几个都没什么效果。还发现吃热腾腾的东西会缓解胃痛,也开始注意不吃辣了。这次可能有一个月里每天都有症状。之后也好了。
后来偶有发作,时间不长症状也轻。期间也不算特别注意饮食。
2016年又开始经常胃疼了,经常晚上疼的睡不着觉,有几次走着路疼的不能迈步。
吃过很多种药,发现有效的是铝碳酸镁和复方消化酶,但效果越来越弱,最后已经没什么用了。其他的奥美拉唑、菌群胶囊、健胃消食片、左金丸也没什么效果。
呼气检查,没有幽门螺杆菌,胃镜结果是浅表性胃炎。门诊医生说的话都差不多,开始自己查很多资料,开始查论文,发现不是医学专业也可以从论文里了解不少重要信息的,比如看到左金丸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挺打有启发的。
开始非常注意饮食,会引起症状的食物都不吃,但不能吃的越来越多,最严重的时候辣的、油的、韭菜韭黄、茼蒿、豆浆、燕麦、蛋黄、生蒜、生葱、酒心糖。有时候叫的外卖会先开水冲两遍再吃。吃热的食物也不能缓解症状了。有一阵吃巧克力会缓解症状,但之后也不行了。
开始注意体会身体状态,比如发现天气冷的时候容易胃疼,开始注意保暖,天冷的时候戴手套戴帽子。试了不少袜子鞋子,知道了不能只看厚度,还要透气排湿,不然出点汗保暖性直线下降
大概有两年半多时间反复发作,期间可能有三分之二的天数里胃不舒服。事后想想,开始注意体会身体状态可能是最关键的转折。
有一次天很热只有冰水,因为很渴就喝了。本来有些轻微胀气有些害怕,结果发现胀气减弱了。后来又试了几次很多时候喝冰水能减轻胀气。
还有几次喝朋友聚餐,聊的挺开心,人多也不方便,没有特别注意吃了些辣的,但后来没有胃疼。放假回家,饮食控制也不方便,症状也更轻。
那段时间每天白天正常,到了晚上胃痛都开始变得严重。有一次下班回家,很累就趴在床上睡了两个小时,睡醒11点,以前是最难受的时候,但那天没有胃疼。
另一天晚上,和朋友打了羽毛球,那天也没有胃疼。
有一段时间熬夜玩游戏,也不怎么胃疼。
发现周末假期明显不容易不舒服。
我越来越熟练的感觉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到身体和外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回忆里找到越来越多的线索。
2013年,吃热的缓解症状,2017年吃冷的缓解症状。虽然可能都被叫做慢性胃炎,但这几年每次复发其实症状都有些不同,2013年记忆有些模糊,似乎只感觉疼。之后几年到2016年,似乎容易反酸,不吃东西容易胃疼,这时候铝碳酸镁很有效。2017年都是胀气造成的疼痛,不吃东西不会胃疼,这时候消化酶很有效。
在苏州有一段时间为了省事省钱,经常不换样的早餐是豆浆机打的豆浆、蒸鸡蛋和燕麦,而豆浆、蛋黄和燕麦都变成了吃了就犯病的食物。这几样其他胃炎病人很少提到。
我出生长大在西北城市,气候干燥,冬天有暖气,13年是工作的第二年,在苏州,14年在广州,15年后在上海。反复胃病后我才意识到长三角的冬天要准备更多的被褥,在这里冬天手套鞋袜很容易潮湿失去保暖性,我才理解小说里把靴子脱下来在火边烤的情节。
2016也是加班严重的时候,但公司有食堂,并没有出现像13年没按时吃饭的情况。那次下班后的小睡让我体会到一天工作到结束,精神越来越紧张亢奋,但同时也越来越疲劳的,我习惯按时睡觉起床,其实遵守健康的形式掩盖了对身体的感受。转换视角后很容易发现自己睡眠不足。以后感觉到疲劳就小睡一会儿,不用等到“睡眠时间”。
上学时很喜欢各种球类运动,工作后几乎没有运动了。17年时隔多年打了次篮球,发现上个篮心脏就狂跳。恢复运动量后能体会到对胃炎明显的影响,非常快的缓解精神紧张,提供愉悦的心情,这方面游戏、巧克力和朋友聊天也一样。另一方面多运动能提高基础体温,不那么怕冷了。
随着工作越来越自如,焦虑也在减少。
这段时间查到一篇医学采访说胃炎并不一定不能吃冷食,看了副交感神经的介绍,还查到了“神经性胃炎”这个专门的病名。也可以和自己的体会互相印证。
慢慢发现不能吃的越来越少,不用兢兢战战的注意养生,想不起那些药的名字,即使有些不舒服的症状也不会特别恐惧,很快意识到要调整什么。
最后再推荐一部电影,一本书《摩登时代》《身体与生命.西医与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