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
—
2017年8月20日A
泰国解脱园寺

学法与修行,要频繁地训练觉性。一定要能够把修行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里。假如仅仅只是在参加禅修营以及礼佛和念经的时候很厉害,这样的“技艺”就太过羸弱了。
我们一定要让修行与现实生活能够水乳交融,无论行、住、坐、卧,都要带有觉性,除了需要用思维去工作以及熟睡这两个时段之外。
需要用思维去工作或睡着的时段是无法修行的,其余的时间则全都可以用来修行。因此,我们要努力频繁地觉知自己,行、住、坐、卧、吃、喝、做、说、想,都要带着觉性。
当身体在行、住、坐、卧、吃、喝、做、说的时候,我们都要不断地觉知;如果心开始想——有时想到好的,有时想到坏的,有时想了之后有快乐,有时想了之后有痛苦,有时想了之后会有贪、瞋、痴或善心生起,这一切我们都要有觉性地去知道。想了之后,生起了苦、乐,要知道;生起了善、恶,也要知道。
跟随隆波学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如果以武术来类比,这是“笑傲武林”的绝顶功夫,因为它完全融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向前迈一步,都是在发展觉性。坐着,是在发展觉性;躺着,也带有觉性。除非在要睡着时,才可以慢慢松开觉知,让心放松开来,那样很快就会睡着。如果觉性太强,会睡不着——但也用不着为此惊慌。
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行、住、坐、卧、吃、喝、做、说,都要有觉性;心在想,也要有觉性。
我们的心总是在变化,当眼睛看见物体、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有接触、心跑去想了,心都会有变化。比如,当我们的眼睛看见色、看到美女,心就生起贪欲、生起喜欢的感觉,于是心就会变化,那是由于接触到眼、耳、鼻、舌、身、心的所缘所致。接触到心方面的所缘,是指“心去想”。想到这件事会快乐,想到那件事会痛苦,想到其他事会生起贪、瞋、痴。
我们要有觉性不断地紧随着去知道身心的变化,这称为“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
如果觉知更细腻也就是——呼气,觉知;吸气,觉知;身体行、住、坐、卧,觉知;身动,觉知;身体静止,觉知。要常常地觉知。眼、耳、鼻、舌、身、心接触所缘之后,心就会变化:有时生起苦,有时生起乐,有时生起善,有时生起贪、瞋、痴,我们都要去觉知。
不改造,不对治,如其本来面目地知道——就是这样持续训练。同时,每天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固定形式的修行,这样做可以增长心力,也能增强禅定的力量。
假如只是一味地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时间一久,心会没有力量,修行就不是真的了。
跟中国人分享一下,隆波从儿时开始修行,7岁就实践、修习安般念。吸气念“佛”,呼气念“陀”,然后数“一”;吸气“佛”,呼气“陀”,数“二”……一旦心开始宁静,计数就消失了,只剩下吸气“佛”、呼气“陀”,心不再计数。
刚开始修行时,由于心非常动荡,就像是用三根绳子去捆绑心:第一根是呼吸,第二根是“佛陀”(名号),第三根是计数——去知道呼吸了几次。一旦心趋于宁静,挣扎程度不显著了,就无需再多用绳子,吸气“佛”、呼气“陀”,就够了。心更宁静时,“佛陀”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呼气,觉知;吸气,觉知。等到心进一步宁静,呼吸也消失了。那时候的呼吸会越来越浅、越来越浅,最后停驻在鼻端(这里),只有一点点气息;最终完全停止,根本感觉不到呼吸;随后它变成光。光生起时,隆波就接着去观光。
当我们觉知呼吸时,经典称之为“遍作相”。呼吸消失,变成了光,经典称之为“取相”——中文有这些术语吗?真棒!这些术语连泰国人都不懂,有机会可以译给泰国人听。
一旦变成光,没有了呼吸,就无息可观了。身体许久才呼吸一次且极其微细,隆波便转而去观光明。一旦心极娴熟地与光明在一起,光明有时就可以缩小,不断地缩小,缩得越小浓度越高。有时这个光明还可以无限扩大,可以扩张到像太阳一样巨大……类似的,这属于“光遍”,收获的是奢摩他。
当我们的心聚焦于光,称为“寻”;心和光打成一片,称为“伺”;随后就会有喜、乐、“一心”生起。
隆波在达到这点之前就迷了路,一旦呼吸变成光,就开始想知道、想看见些什么。于是,光就像手电筒一样,照到哪里就可以感知到哪里。(对着有这样经历的弟子问)对吗?哦哟!无事不知、无事不晓,除了返观自己,别人是怎样的全都知道。后来常常返观自己,情况才慢慢好转——可以看到自己了。
最开始隆波跟随光跑去游览外面的大千世界,想去游历天堂,就真的可以看到天堂,然而不知道所见到的天堂是真是假,也许只是心自欺欺人而构建出来的。因此,隆布敦长老喜欢如此开示:“看的时候,‘看’本身是真的,但是所见的事物也许不是真的。”因此,把心外送出去游逛没有任何意义。
不久,隆波又发现天神是先于人类拥有无土培植技术的,人类的无土培植技术是后引进的……心就这样跑去外面游玩,
—
2017年8月20日A
泰国解脱园寺

学法与修行,要频繁地训练觉性。一定要能够把修行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里。假如仅仅只是在参加禅修营以及礼佛和念经的时候很厉害,这样的“技艺”就太过羸弱了。
我们一定要让修行与现实生活能够水乳交融,无论行、住、坐、卧,都要带有觉性,除了需要用思维去工作以及熟睡这两个时段之外。
需要用思维去工作或睡着的时段是无法修行的,其余的时间则全都可以用来修行。因此,我们要努力频繁地觉知自己,行、住、坐、卧、吃、喝、做、说、想,都要带着觉性。
当身体在行、住、坐、卧、吃、喝、做、说的时候,我们都要不断地觉知;如果心开始想——有时想到好的,有时想到坏的,有时想了之后有快乐,有时想了之后有痛苦,有时想了之后会有贪、瞋、痴或善心生起,这一切我们都要有觉性地去知道。想了之后,生起了苦、乐,要知道;生起了善、恶,也要知道。
跟随隆波学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如果以武术来类比,这是“笑傲武林”的绝顶功夫,因为它完全融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向前迈一步,都是在发展觉性。坐着,是在发展觉性;躺着,也带有觉性。除非在要睡着时,才可以慢慢松开觉知,让心放松开来,那样很快就会睡着。如果觉性太强,会睡不着——但也用不着为此惊慌。
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行、住、坐、卧、吃、喝、做、说,都要有觉性;心在想,也要有觉性。
我们的心总是在变化,当眼睛看见物体、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有接触、心跑去想了,心都会有变化。比如,当我们的眼睛看见色、看到美女,心就生起贪欲、生起喜欢的感觉,于是心就会变化,那是由于接触到眼、耳、鼻、舌、身、心的所缘所致。接触到心方面的所缘,是指“心去想”。想到这件事会快乐,想到那件事会痛苦,想到其他事会生起贪、瞋、痴。
我们要有觉性不断地紧随着去知道身心的变化,这称为“在日常生活之中修行”。
如果觉知更细腻也就是——呼气,觉知;吸气,觉知;身体行、住、坐、卧,觉知;身动,觉知;身体静止,觉知。要常常地觉知。眼、耳、鼻、舌、身、心接触所缘之后,心就会变化:有时生起苦,有时生起乐,有时生起善,有时生起贪、瞋、痴,我们都要去觉知。
不改造,不对治,如其本来面目地知道——就是这样持续训练。同时,每天安排一段时间用于固定形式的修行,这样做可以增长心力,也能增强禅定的力量。
假如只是一味地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觉性,时间一久,心会没有力量,修行就不是真的了。
跟中国人分享一下,隆波从儿时开始修行,7岁就实践、修习安般念。吸气念“佛”,呼气念“陀”,然后数“一”;吸气“佛”,呼气“陀”,数“二”……一旦心开始宁静,计数就消失了,只剩下吸气“佛”、呼气“陀”,心不再计数。
刚开始修行时,由于心非常动荡,就像是用三根绳子去捆绑心:第一根是呼吸,第二根是“佛陀”(名号),第三根是计数——去知道呼吸了几次。一旦心趋于宁静,挣扎程度不显著了,就无需再多用绳子,吸气“佛”、呼气“陀”,就够了。心更宁静时,“佛陀”也消失了,只剩下呼吸。呼气,觉知;吸气,觉知。等到心进一步宁静,呼吸也消失了。那时候的呼吸会越来越浅、越来越浅,最后停驻在鼻端(这里),只有一点点气息;最终完全停止,根本感觉不到呼吸;随后它变成光。光生起时,隆波就接着去观光。
当我们觉知呼吸时,经典称之为“遍作相”。呼吸消失,变成了光,经典称之为“取相”——中文有这些术语吗?真棒!这些术语连泰国人都不懂,有机会可以译给泰国人听。
一旦变成光,没有了呼吸,就无息可观了。身体许久才呼吸一次且极其微细,隆波便转而去观光明。一旦心极娴熟地与光明在一起,光明有时就可以缩小,不断地缩小,缩得越小浓度越高。有时这个光明还可以无限扩大,可以扩张到像太阳一样巨大……类似的,这属于“光遍”,收获的是奢摩他。
当我们的心聚焦于光,称为“寻”;心和光打成一片,称为“伺”;随后就会有喜、乐、“一心”生起。
隆波在达到这点之前就迷了路,一旦呼吸变成光,就开始想知道、想看见些什么。于是,光就像手电筒一样,照到哪里就可以感知到哪里。(对着有这样经历的弟子问)对吗?哦哟!无事不知、无事不晓,除了返观自己,别人是怎样的全都知道。后来常常返观自己,情况才慢慢好转——可以看到自己了。
最开始隆波跟随光跑去游览外面的大千世界,想去游历天堂,就真的可以看到天堂,然而不知道所见到的天堂是真是假,也许只是心自欺欺人而构建出来的。因此,隆布敦长老喜欢如此开示:“看的时候,‘看’本身是真的,但是所见的事物也许不是真的。”因此,把心外送出去游逛没有任何意义。
不久,隆波又发现天神是先于人类拥有无土培植技术的,人类的无土培植技术是后引进的……心就这样跑去外面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