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从不少圈内大拿、热心同好处接触了不少关于传统弓箭的研究发现,加上本人一贯热心于弓箭物理,对此投入不少心思,想法很多,口不能尽。只因最近几个吧宠上蹿下跳,带坏小孩,在此把一部分想法系统地写出来。聊一下清弓在弓箭科技树中的位置。
一、长弰、小弰、大弰在形变类型上的分类
之所以强调形变类型,因为这才是传统弓发展的核心科技,其演进惯性极大,很难发生骤变。而弰头形状、连接加固方式、防潮手段之类的细节问题就不具备这种稳定性,往往是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随着地区(物产)、时代的变化很容易发生骤变。
以弰子长度来分类的做法误导性很大,往往使人以为大弰/清弓属于长弰系统。实际上,在科技角度最应该看的应该是形变区和非形变区的比例。在这个视角下,大弰和小弰应该归在同一类,长弰归在另一类,前者我权且称为“长臂弓”,后者称为“短臂弓”。
长臂弓的出现时间比短臂弓至少晚一千年,制作难度和性能上限都高于短臂弓,二者的区别是智能手机和老人机的区别,不是萝卜白菜的区别。
二、制作长臂弓的技术门槛
短臂长弰弓形确立以后,至少一千年没有什么本质的进步,即使在南宋这种水牛角丰沛的朝代,也仍然采用短臂,原因在于不能解决长形变区的形变问题。在新的技术出现以前,加长形变区、减短弰子,必然导致三种情况之一:
第一,靠近弓把的部分太强,不能充分形变,主要形变靠近弓弰,拉距、蓄能都拉胯
第二,靠近弓弰的部分太强,不能充分形变,主要形变靠近弓把,蓄能没增加,只增加了一块死重
第三,形变区能均匀形变,但是形变量对于筋角弓而言太小,且这样的形变区需要一定的锥度,虽然长但是蓄能体积未必大,还是拉胯
这种限制使得短臂长弰延续了一千多年。只有汉朝时期出现过四弧角弓,不久还是被淘汰。
最早解决这个问题的设计出现在西亚、地中海东部地区,思路是在长形变区中做出一定的(角度)渐变,使得形变区的不同部位在开弓的不同阶段依次形变(弓所受的力总是延弓弦方向,当一个段落和弓弦方向夹角很小的时候,这个段落所受的力矩就小,不容易形变,和弓弦夹角越接近90°的地方,越容易形变)。这种设计在后来的奥斯曼、波斯弓上体现得更加简洁、清晰,并且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弓体形状。但是基本结构都是弓把-弓臂-kasan-弓弰,其中弓臂和kasan过渡处是次形变区,这里在开弓初期不形变,而是充当弓弰压榨主形变区,弦角加大后次形变区和弓把附近形变越来越多,整个长形变区都参与了蓄能。

长臂弓的难度在于,各部分的硬度、角度必须合理匹配,才能充分形变,发挥出材料的储能潜力,如果不能掌握这种门道,性能还不如短臂弓,又或者性能可以了,但是疯狂翻弓。由于技术上的难度,这样的弓传播到城市文明不发达的地方往往会发生退化。又由于需求的衰退,一些长臂弓形即使在发达地区一样发生了退化。
三、成熟的长臂弓的样式
1-小弰系:
弓弰短小,有较长的kasan结构,弓臂向弓弰方向有两个拐点,第一个是次形变区所在处,西亚叫kasan eye。在杨惟明《射学指南》里面,第一个拐点叫做回火,第二个叫做虚火,在高颖《武经射学正宗》里面,第一个拐点附近叫做脑,第二个叫做违和,高颖还指出“脑”宜圆,不宜太直,否则发矢无势,不宜太钩,否则翻弓,弓脑既圆,违和也不宜太钩,否则翻弓,这种描述在西亚弓上也是高度适用的。
小弰系长臂弓有这样的特点:
形变区会一直延伸到kasan eye之后的一段距离(下图做了一个简陋的示意),但不会延伸到弦垫(但有时为了结构强度会把角铺到弦垫),kasan eye要有一定角度,否则不能实现充分均匀形变。但两拐点总体角度过大会增加偏扭的风险,为了稳定需要角度适中,弓弰的角度取决于制作时的状态,但kasan eye是形变区,角度可以调整。同理,kasan和弰子的长度不能肆意延长,也不宜过分缩短。这种弓的弰子很短,但是非形变区不仅仅是弰子,而是弰子+kasan的一部分。


A Persian archery manual by Mohammad Zamān这篇伊朗文献2016年被翻译到英文,里面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比例,属于典型的小弰弓:
“弓耳”长3.5指;插槽1.5指;从“弓耳”、弓臂连接处(插槽底部)到弓把长5.5把减1指,其中“弓头”长2把,剩下3.3把减1指;弓把长1把——全长13.5把,配箭8.5把,如果是战弓的话,弓臂应该再长点,全长14把。
列式子可以算出一指=0.1875把,为了尽量减少小数,设一把为9.6厘米,一指为1.8厘米的话,此书记载的比例是这样的(图片供参考):

弓弰长9厘米,其中外露6.3厘米,插接2.7厘米,单侧的木胎不含插接长51厘米,其中kasan和弓臂分别是19.2、31.8厘米长,把手长9.6,全长129.6厘米,配箭81.6厘米拉到尽头使用(如果是战弓的话,要加长弓臂,全长应该是134.4厘米)。
可以看出此弓的kasan是在木胎上雕刻起脊的,只有那个很短的弰子是单独插接。在使用竹胎的情况下,要想制作同样的弓形,至少弓弰+kasan的28.2厘米全都应该是木质结构。
2-大弰系:
前面提到,小弰系两个拐点的总体角度、弰子和kasan的总体长度要适中,过度则容易翻弓,不足则性能不佳。这意味着合理设计并不是固定的一种,而是一系列合理搭配。当一个拐点角度大,另一个拐点角度就应该小,kasan和弰子的其中一个长了,另一个就应该短。如果你缩短kasan,你就应当加长弰子,如果你把kasan eye做成几乎直的,你就应当加大弰子的角度,于是就形成了大弰系的设计。大弰和小弰都是长臂弓的合理形态,和短臂长弰是完全不同的。
大弰系不仅指明末的大弰弓,设计也不是只有一种,以下举几个例子:


这两张郎世宁绘画里面出现的很可能是同一张弓,可以看出这张弓从弓臂向弰子有两个温和的拐点,弰子对于清弓而言不是很长,弦垫以内有一段延伸的弓脑(kasan),和小弰系的区别在于,这张弓的弰子和弓脑(kasan)长度比例是倒置的。鉴于小弰弓的形变区并不能一直延伸到弦垫处(小弰弓形变到弦垫意味着几乎是软弰),很多情况下角也只铺到kasan中部就结束了,这种情况下把第二拐点下移到角面结束处,垫起宽而高的弦垫,弦垫以上做相对细而直的弰子,是完全可行的。
由此可以做一个预言,一个能制作高效能小弰/土耳其弓的弓匠,只要稍加调整,并放大弓形,就能做出效能合格的大弰弓/清弓。
这样的类型也有向大弰弓发展的苗头,至少它在明朝已经不被看做狭义的小弰了


kasan eye拐点不明显,但起脊仍在,弓弰角度较大,弓弰尺寸也比狭义明小弰放大了不少。据友人考证,此种设计应该和明朝书中记载的太平寨弓渊源很深,书中提到太平寨弓“弦口颇长于小弰弓”。
这样的设计在绘画里似乎出现过


这个类型也有继续加长弰子比例(同时应该会减短起脊长度)的清弓版本:


弰子的占比(讨论弓形要看占比,不看单独部分的绝对长度)又加长了一些,可以想象其kasan,或者说弓脑的起脊有所缩短
3-大弰系和小弰系的异同
二者弓弰、kasan的长度分配和角度分配有所不同,但该结构的总长度(比例)和总角度基本一致,形变区和非形变区的比例也基本一致。
前述波斯弓从kasan起始处到弰头的长度是28.2/129.6,约占整张弓的21.8%,如果是14把长的战弓,弓臂更长,这个比例会是28.2/134.4≈21%
按《武备志》记载,大弰弓竹胎三尺五寸(112厘米),木弰各长一尺(32厘米),全长五尺(160厘米),这个五尺写在筋胶之前,意味着可能是弓胎的曲长,即两侧弓弰各插接了8厘米。由于使用竹胎,kasan/弓脑起脊的结构必然是做在插接进来的木质结构上,我们不确定其弓脑和弓弰的长度到底各是多少、弦垫具体位于什么位置,但是这张大弰从弓脑(kasan)起点到弰头的长度很可能就是一尺,占弓长的20%。
可以提一条暴论:对于成熟、明确的长臂弓形,其弓脑/kasan起始点可以做到距末端1/5弓长处,这种情况下单侧弰子+弓脑(kasan)非形变区的占比不到全长的1/5,而仍能使整个形变区充分发挥作用,这一点和单侧非形变区常常超过弓长1/4的短臂长弰弓迥异。

高颖指出“大弰弓无违和。弓胁既大,弓脑宜厚”,无违和即取消了第二个拐点,或者说将这个拐点移动到和kasan eye几乎重合,弓弰呈现单拐点的状态。弓胁既大,弓脑宜厚的说法合理。因为次形变区在前期的任务是迫使主形变区形变,自己不能过早形变。大弰、小弰形变区的几何形状不同,大弰弓胁大,小弰弓胁不宜太大,看下图就能明白意思。小弰的次形变区有角度优势,有利于避免过早形变、优先扳动主形变区,大弰的次形变区没有角度优势,需要靠自身的强度、厚度避免过早形变。

四、长臂弓的性能优势
角弓设计走的是加法思路,要围绕着角的长度、尺寸进行,最终目的是要让角充分均匀地形变蓄能,而使其形变的死重部分不宜太多。
举个粗糙的例子,某对角片长40厘米,弓把工艺一样,在长弰的技术下,你可能需要把弓做到曲长140厘米,甚至更长,而在长臂弓的技术出现后,这对角做的弓曲长可以缩短到110多厘米。二者制作正确的话,都能充分发挥角的能量,蓄能平分秋色。以同样的压榨尺度,打个比方,前者需要80厘米拉距完成蓄能,全程拉感比较松弛,后者需要不到70厘米拉距就能完成同样的蓄能,拉感紧。因为后者的非形变区轻了很多,后者的动能输出效率会占优,特别是箭轻的时候优势特别大。
这里引几个数据:《通典》记载唐朝长垛,射距105步约160米,弓用一石,箭六钱;金代武举弓一石,箭七钱,要求射中150步的帖,抛射中220步的垛子(唐宋军队弓力普遍七八九斗,武举用个一石应该不虚,实拉五斗是不太可能的,也没办法满足如此远射的箭速要求);明朝射靶128米,按李呈芬所说,四力弓配箭五钱五分,高颖记载弓力百斤配箭重一两二钱起,武备志记载高颖这种南方小弰,箭重普遍也就五六钱,射这种箭的弓力也就是四五十斤为主。这里已经隐约可以看出小弰弓飚轻箭的效率比长弰高了不少,实际打打一百多米也会发现这种区别。
如果你找到了同样宽、厚,但是有50厘米长的角片,按短臂长弰的老做法,弓的曲长大概率要超过170厘米,普通人的臂展根本不能发挥这张弓的效能。按长臂弓的做法,仍能把弓的曲长限制在140厘米左右,拉到80厘米效能可观,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用的。况且角大蓄能大,140厘米的长臂弓拉80厘米,产生的蓄能会比上面140多厘米的长弰拉80厘米的大不少,拉力曲线更加饱满,等效质量却不见得会增加多少。
atarn论坛上三张土耳其弓的拉力曲线:

五、对小弰弓和清弓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对小弰弓有两种刻板印象。第一种是认为小弰拉距小,第二种是认为小弰蓄能不行,只有打轻箭的时候能靠效率胜出。这种刻板印象有两个成因。
第一个成因是这类弓固有的技术难度,要在不太牺牲抗扭性的前提下找到主、次形变区、弓弰的匹配关系,这属于戴着枷锁跳舞,设计稍微不合理,长臂就不能充分参与形变,变成事实上的短形变区,蓄能、效率必有一个非常拉胯,不如长弰。又或者材料工艺不对,预紧很弱,性能就会急转直下,甚至有的还不如单体棍子。很多人见到了这样的表现,就以为小弰弓本来如此。
第二个成因是因为不控制变量,用120弦长的小弰去和140弦长的长弰比,并且认为小弰=小,长弰=长。实际上长臂弓的尺寸范围是所有弓形里面最大的,短的曲长90多厘米,长的曲长170多厘米,做大做小都有可取之处,这个在后面会讨论。
对清弓的刻板印象也挺严重,主要是认为这种弓蓄能挺大但是非常笨重,是通古斯野人的武器,只能用非常重的箭来弥补极低的效率,10米怼脸。这种刻板印象的成因有好几个。
首先是因为对弓的性能缺乏正确认识。比如说以为蓄能来自弓弰,弓弰越大、越翘,蓄能越大,正确观念是蓄能来自弓臂,尤其是弓臂的牛角,弓弰只是个辅助形变的工具,早期最有武德的清弓弰并没有多夸张。又以为震动大=效率低,震动小=效率高,实际上震动大可能是蓄能大的表现,震动小可能是蓄能拉胯的表现,有人为了减小震动,把弓臂做没了,蓄能做没了,震动固然小,自己为效率高了,其实箭速像撒尿。又比如认为弰子长拖累了效率,实际上拖累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总体尺寸大,如果把小弰弓做到和清弓一样大,小弰弓的大kasan会更笨重,清弓的细弰子反而是轻巧的,就像西亚的飞弓会把弓臂做短两指,但是把弰子做长一指,这其实是提升效率的。
另外也是因为当前的设计制作还未完善,未完善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在于对这弓形的误解,将其误解为长弰弓,或者通古斯大棍子,从一开始就是照着烧火棍的方向去做。
未完待续
一、长弰、小弰、大弰在形变类型上的分类
之所以强调形变类型,因为这才是传统弓发展的核心科技,其演进惯性极大,很难发生骤变。而弰头形状、连接加固方式、防潮手段之类的细节问题就不具备这种稳定性,往往是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随着地区(物产)、时代的变化很容易发生骤变。
以弰子长度来分类的做法误导性很大,往往使人以为大弰/清弓属于长弰系统。实际上,在科技角度最应该看的应该是形变区和非形变区的比例。在这个视角下,大弰和小弰应该归在同一类,长弰归在另一类,前者我权且称为“长臂弓”,后者称为“短臂弓”。
长臂弓的出现时间比短臂弓至少晚一千年,制作难度和性能上限都高于短臂弓,二者的区别是智能手机和老人机的区别,不是萝卜白菜的区别。
二、制作长臂弓的技术门槛
短臂长弰弓形确立以后,至少一千年没有什么本质的进步,即使在南宋这种水牛角丰沛的朝代,也仍然采用短臂,原因在于不能解决长形变区的形变问题。在新的技术出现以前,加长形变区、减短弰子,必然导致三种情况之一:
第一,靠近弓把的部分太强,不能充分形变,主要形变靠近弓弰,拉距、蓄能都拉胯
第二,靠近弓弰的部分太强,不能充分形变,主要形变靠近弓把,蓄能没增加,只增加了一块死重
第三,形变区能均匀形变,但是形变量对于筋角弓而言太小,且这样的形变区需要一定的锥度,虽然长但是蓄能体积未必大,还是拉胯
这种限制使得短臂长弰延续了一千多年。只有汉朝时期出现过四弧角弓,不久还是被淘汰。
最早解决这个问题的设计出现在西亚、地中海东部地区,思路是在长形变区中做出一定的(角度)渐变,使得形变区的不同部位在开弓的不同阶段依次形变(弓所受的力总是延弓弦方向,当一个段落和弓弦方向夹角很小的时候,这个段落所受的力矩就小,不容易形变,和弓弦夹角越接近90°的地方,越容易形变)。这种设计在后来的奥斯曼、波斯弓上体现得更加简洁、清晰,并且形成了几种固定的弓体形状。但是基本结构都是弓把-弓臂-kasan-弓弰,其中弓臂和kasan过渡处是次形变区,这里在开弓初期不形变,而是充当弓弰压榨主形变区,弦角加大后次形变区和弓把附近形变越来越多,整个长形变区都参与了蓄能。

长臂弓的难度在于,各部分的硬度、角度必须合理匹配,才能充分形变,发挥出材料的储能潜力,如果不能掌握这种门道,性能还不如短臂弓,又或者性能可以了,但是疯狂翻弓。由于技术上的难度,这样的弓传播到城市文明不发达的地方往往会发生退化。又由于需求的衰退,一些长臂弓形即使在发达地区一样发生了退化。
三、成熟的长臂弓的样式
1-小弰系:
弓弰短小,有较长的kasan结构,弓臂向弓弰方向有两个拐点,第一个是次形变区所在处,西亚叫kasan eye。在杨惟明《射学指南》里面,第一个拐点叫做回火,第二个叫做虚火,在高颖《武经射学正宗》里面,第一个拐点附近叫做脑,第二个叫做违和,高颖还指出“脑”宜圆,不宜太直,否则发矢无势,不宜太钩,否则翻弓,弓脑既圆,违和也不宜太钩,否则翻弓,这种描述在西亚弓上也是高度适用的。
小弰系长臂弓有这样的特点:
形变区会一直延伸到kasan eye之后的一段距离(下图做了一个简陋的示意),但不会延伸到弦垫(但有时为了结构强度会把角铺到弦垫),kasan eye要有一定角度,否则不能实现充分均匀形变。但两拐点总体角度过大会增加偏扭的风险,为了稳定需要角度适中,弓弰的角度取决于制作时的状态,但kasan eye是形变区,角度可以调整。同理,kasan和弰子的长度不能肆意延长,也不宜过分缩短。这种弓的弰子很短,但是非形变区不仅仅是弰子,而是弰子+kasan的一部分。


A Persian archery manual by Mohammad Zamān这篇伊朗文献2016年被翻译到英文,里面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比例,属于典型的小弰弓:
“弓耳”长3.5指;插槽1.5指;从“弓耳”、弓臂连接处(插槽底部)到弓把长5.5把减1指,其中“弓头”长2把,剩下3.3把减1指;弓把长1把——全长13.5把,配箭8.5把,如果是战弓的话,弓臂应该再长点,全长14把。
列式子可以算出一指=0.1875把,为了尽量减少小数,设一把为9.6厘米,一指为1.8厘米的话,此书记载的比例是这样的(图片供参考):

弓弰长9厘米,其中外露6.3厘米,插接2.7厘米,单侧的木胎不含插接长51厘米,其中kasan和弓臂分别是19.2、31.8厘米长,把手长9.6,全长129.6厘米,配箭81.6厘米拉到尽头使用(如果是战弓的话,要加长弓臂,全长应该是134.4厘米)。
可以看出此弓的kasan是在木胎上雕刻起脊的,只有那个很短的弰子是单独插接。在使用竹胎的情况下,要想制作同样的弓形,至少弓弰+kasan的28.2厘米全都应该是木质结构。
2-大弰系:
前面提到,小弰系两个拐点的总体角度、弰子和kasan的总体长度要适中,过度则容易翻弓,不足则性能不佳。这意味着合理设计并不是固定的一种,而是一系列合理搭配。当一个拐点角度大,另一个拐点角度就应该小,kasan和弰子的其中一个长了,另一个就应该短。如果你缩短kasan,你就应当加长弰子,如果你把kasan eye做成几乎直的,你就应当加大弰子的角度,于是就形成了大弰系的设计。大弰和小弰都是长臂弓的合理形态,和短臂长弰是完全不同的。
大弰系不仅指明末的大弰弓,设计也不是只有一种,以下举几个例子:


这两张郎世宁绘画里面出现的很可能是同一张弓,可以看出这张弓从弓臂向弰子有两个温和的拐点,弰子对于清弓而言不是很长,弦垫以内有一段延伸的弓脑(kasan),和小弰系的区别在于,这张弓的弰子和弓脑(kasan)长度比例是倒置的。鉴于小弰弓的形变区并不能一直延伸到弦垫处(小弰弓形变到弦垫意味着几乎是软弰),很多情况下角也只铺到kasan中部就结束了,这种情况下把第二拐点下移到角面结束处,垫起宽而高的弦垫,弦垫以上做相对细而直的弰子,是完全可行的。
由此可以做一个预言,一个能制作高效能小弰/土耳其弓的弓匠,只要稍加调整,并放大弓形,就能做出效能合格的大弰弓/清弓。
这样的类型也有向大弰弓发展的苗头,至少它在明朝已经不被看做狭义的小弰了


kasan eye拐点不明显,但起脊仍在,弓弰角度较大,弓弰尺寸也比狭义明小弰放大了不少。据友人考证,此种设计应该和明朝书中记载的太平寨弓渊源很深,书中提到太平寨弓“弦口颇长于小弰弓”。
这样的设计在绘画里似乎出现过


这个类型也有继续加长弰子比例(同时应该会减短起脊长度)的清弓版本:


弰子的占比(讨论弓形要看占比,不看单独部分的绝对长度)又加长了一些,可以想象其kasan,或者说弓脑的起脊有所缩短
3-大弰系和小弰系的异同
二者弓弰、kasan的长度分配和角度分配有所不同,但该结构的总长度(比例)和总角度基本一致,形变区和非形变区的比例也基本一致。
前述波斯弓从kasan起始处到弰头的长度是28.2/129.6,约占整张弓的21.8%,如果是14把长的战弓,弓臂更长,这个比例会是28.2/134.4≈21%
按《武备志》记载,大弰弓竹胎三尺五寸(112厘米),木弰各长一尺(32厘米),全长五尺(160厘米),这个五尺写在筋胶之前,意味着可能是弓胎的曲长,即两侧弓弰各插接了8厘米。由于使用竹胎,kasan/弓脑起脊的结构必然是做在插接进来的木质结构上,我们不确定其弓脑和弓弰的长度到底各是多少、弦垫具体位于什么位置,但是这张大弰从弓脑(kasan)起点到弰头的长度很可能就是一尺,占弓长的20%。
可以提一条暴论:对于成熟、明确的长臂弓形,其弓脑/kasan起始点可以做到距末端1/5弓长处,这种情况下单侧弰子+弓脑(kasan)非形变区的占比不到全长的1/5,而仍能使整个形变区充分发挥作用,这一点和单侧非形变区常常超过弓长1/4的短臂长弰弓迥异。

高颖指出“大弰弓无违和。弓胁既大,弓脑宜厚”,无违和即取消了第二个拐点,或者说将这个拐点移动到和kasan eye几乎重合,弓弰呈现单拐点的状态。弓胁既大,弓脑宜厚的说法合理。因为次形变区在前期的任务是迫使主形变区形变,自己不能过早形变。大弰、小弰形变区的几何形状不同,大弰弓胁大,小弰弓胁不宜太大,看下图就能明白意思。小弰的次形变区有角度优势,有利于避免过早形变、优先扳动主形变区,大弰的次形变区没有角度优势,需要靠自身的强度、厚度避免过早形变。

四、长臂弓的性能优势
角弓设计走的是加法思路,要围绕着角的长度、尺寸进行,最终目的是要让角充分均匀地形变蓄能,而使其形变的死重部分不宜太多。
举个粗糙的例子,某对角片长40厘米,弓把工艺一样,在长弰的技术下,你可能需要把弓做到曲长140厘米,甚至更长,而在长臂弓的技术出现后,这对角做的弓曲长可以缩短到110多厘米。二者制作正确的话,都能充分发挥角的能量,蓄能平分秋色。以同样的压榨尺度,打个比方,前者需要80厘米拉距完成蓄能,全程拉感比较松弛,后者需要不到70厘米拉距就能完成同样的蓄能,拉感紧。因为后者的非形变区轻了很多,后者的动能输出效率会占优,特别是箭轻的时候优势特别大。
这里引几个数据:《通典》记载唐朝长垛,射距105步约160米,弓用一石,箭六钱;金代武举弓一石,箭七钱,要求射中150步的帖,抛射中220步的垛子(唐宋军队弓力普遍七八九斗,武举用个一石应该不虚,实拉五斗是不太可能的,也没办法满足如此远射的箭速要求);明朝射靶128米,按李呈芬所说,四力弓配箭五钱五分,高颖记载弓力百斤配箭重一两二钱起,武备志记载高颖这种南方小弰,箭重普遍也就五六钱,射这种箭的弓力也就是四五十斤为主。这里已经隐约可以看出小弰弓飚轻箭的效率比长弰高了不少,实际打打一百多米也会发现这种区别。
如果你找到了同样宽、厚,但是有50厘米长的角片,按短臂长弰的老做法,弓的曲长大概率要超过170厘米,普通人的臂展根本不能发挥这张弓的效能。按长臂弓的做法,仍能把弓的曲长限制在140厘米左右,拉到80厘米效能可观,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用的。况且角大蓄能大,140厘米的长臂弓拉80厘米,产生的蓄能会比上面140多厘米的长弰拉80厘米的大不少,拉力曲线更加饱满,等效质量却不见得会增加多少。
atarn论坛上三张土耳其弓的拉力曲线:

五、对小弰弓和清弓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对小弰弓有两种刻板印象。第一种是认为小弰拉距小,第二种是认为小弰蓄能不行,只有打轻箭的时候能靠效率胜出。这种刻板印象有两个成因。
第一个成因是这类弓固有的技术难度,要在不太牺牲抗扭性的前提下找到主、次形变区、弓弰的匹配关系,这属于戴着枷锁跳舞,设计稍微不合理,长臂就不能充分参与形变,变成事实上的短形变区,蓄能、效率必有一个非常拉胯,不如长弰。又或者材料工艺不对,预紧很弱,性能就会急转直下,甚至有的还不如单体棍子。很多人见到了这样的表现,就以为小弰弓本来如此。
第二个成因是因为不控制变量,用120弦长的小弰去和140弦长的长弰比,并且认为小弰=小,长弰=长。实际上长臂弓的尺寸范围是所有弓形里面最大的,短的曲长90多厘米,长的曲长170多厘米,做大做小都有可取之处,这个在后面会讨论。
对清弓的刻板印象也挺严重,主要是认为这种弓蓄能挺大但是非常笨重,是通古斯野人的武器,只能用非常重的箭来弥补极低的效率,10米怼脸。这种刻板印象的成因有好几个。
首先是因为对弓的性能缺乏正确认识。比如说以为蓄能来自弓弰,弓弰越大、越翘,蓄能越大,正确观念是蓄能来自弓臂,尤其是弓臂的牛角,弓弰只是个辅助形变的工具,早期最有武德的清弓弰并没有多夸张。又以为震动大=效率低,震动小=效率高,实际上震动大可能是蓄能大的表现,震动小可能是蓄能拉胯的表现,有人为了减小震动,把弓臂做没了,蓄能做没了,震动固然小,自己为效率高了,其实箭速像撒尿。又比如认为弰子长拖累了效率,实际上拖累效率的主要原因是总体尺寸大,如果把小弰弓做到和清弓一样大,小弰弓的大kasan会更笨重,清弓的细弰子反而是轻巧的,就像西亚的飞弓会把弓臂做短两指,但是把弰子做长一指,这其实是提升效率的。
另外也是因为当前的设计制作还未完善,未完善的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在于对这弓形的误解,将其误解为长弰弓,或者通古斯大棍子,从一开始就是照着烧火棍的方向去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