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网上发帖吧 关注:3,644贴子:26,302
  • 0回复贴,共1

《下乡十年纪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下乡十年纪实》 1、插队落户
在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指示后,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1968年冬季起,插队落户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覆盖地域之广、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
为响应政府号召,1969年早春二月,父亲带着母亲和十来岁的我,前往赤东区赤东公社三大队一小队:裤子堰王垸插队落户。年迈体弱的祖母留在家中,由从湖南到席盘石插队落户的九娘和邻居照看。
裤子堰地处赤东湖畔,由祖先在一湖叉挑土筑堤围堰,因为堰内有两个分叉,像裤子的两条腿,以堤坝为腰,故得此名。王垸濒临赤东湖,背靠大山,三面环水,后山大树参天,垸前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是一个宜居的鱼米之乡。解放前祖上在这里有不少田地与山林,祖父还代管着族中的族田,常年在此经营,是名副其实的地主。祖父还开办族学,教族中孩子识文断句。每年春天,祖父将垸里人们请回蕲州王家大屋热闹几天,美其名:吃稞,深得族中村民民心。
我们投亲靠友而来,族人十分欢迎。垸里住有十几户人家,约60余人,父辈有大娘、五爷、五娘、艾尔娘、方婶几位,其他都是同辈和后辈。刚刚到达,借住在方婶家中一间屋子中。十几户人家轮流做东,每户吃一天。大家很客气,餐餐大火锅煮腊肉、鳜鱼,加上农家豆腐与山药等,可谓是美味佳肴。年幼的我想着:大家怎么如此富有呢?后来才知道这是大家的待客之道。
安顿下来后,我与父亲一起返回蕲州。当从大经桥至西角湖的渡船行到湖中间时,对面使来一艘渡船,一位街邻在船上看到我父亲,大声呼喊:“王老师,你老娘仙逝了,居委会让我来送信”。父亲听闻泪流满面,片刻后,父亲让送信人继续前往裤子堰,通知我母亲。这件事隐约在我心中扎下了根,以致我后来坚守“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祖母的后事在母亲、九婶、常益姐等亲人的操办下,安葬于沿市湖边。
在农村安家,首先是建房,最重要的是预备土砖。早稻收割后,队长七哥槐平,为我们选择了一片面积七升在路边的稻田,准备切土砖。为使土砖表面光滑平整,先将收割后的稻篼割掉,在田面上浇水,再搬来石滚、牵过水牛,然后不停的碾压,使土壤更加结实。随后请来切砖师傅,把整块田的表层,切成一块一块的土砖。切完土砖,再把一块块侧立的土砖叠成一排一排,将他们晒干。后面的时间,就筹备拆旧房建新房。
农闲时,垸里的槐清、怀亮、槐江、槐举、槐平、槐志、槐珍、槐忠、槐盛、占文、三九等兄长,几乎全部前往蕲州。帮助我们拆迁老家房子,并把桁条、瓦板通过肩扛、车拉、船运,一同搬到裤子堰。在全体亲们的帮助下,我们与静安大哥的房子一起落成,我们终于在赤东湖畔,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我和父母从1969年下乡,到1980年返城,在这个幸福的垸里,我们整整生活了十年。十年中得到大家无数次的帮助和扶持,非常感恩。在这十年里,我参加了垸里所有新郎的迎亲活动,他们是槐焱、树权、树友、树斌、礼国、金胜,我是鼓手与歌手,迎亲过程充满欢乐与喜悦。十年中,垸中人口不断增加,十年里,垸中竟然没有一人身故。这是神奇的十年,这是美妙的十年,更是成长与幸福的十年。


1楼2023-02-23 13: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