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峰期客流其实在一个小时里是不均衡的。如果高峰小时单向断面客流4W,实际上最高峰的那15分钟可能会有1.3W-1.8W,即时间占比1/4,客流占比明显大于1/4
* 然而即使线路设计能力达到1小时30对即平均每15分钟7.5对,却并不能做到在最高峰的15分钟里发9-12对车
* 一旦15分钟不能及时疏散客流,站台的客流堆积就很严重。因为现实里编组偏小的原因多数都是因为穷,穷就会连站台设计可用面积都压缩,例如站台偏窄,窄还要布置设备房(不穷的可以外挂或者放设备层),楼梯扶梯数偏少
* 不能指望一方面车辆满载,另一方面还能高效乘降。当车厢满员(例如AW2,每平米站6人)时,上下车会很费劲,客流大站经常需要延长开门时间,甚至发生门夹人反复关开和人工确认,这都很影响发车间隔。单纯的把每班2000+乘以每小时30+,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 现阶段最大矛盾还是人民群众的舒适生活需求和财力有限的矛盾。一般人认为在大城市里挤地铁,AW2人均才0.16平方的站立面积,这样的生活很可怜,然而就为了实现这样的乘坐体验,城市的财力已经废了老大的劲。所以专家评审才会往死里扣,让你觉得一旦设计人均站立面积能有0.5平方就是极大的浪费
* 然而即使线路设计能力达到1小时30对即平均每15分钟7.5对,却并不能做到在最高峰的15分钟里发9-12对车
* 一旦15分钟不能及时疏散客流,站台的客流堆积就很严重。因为现实里编组偏小的原因多数都是因为穷,穷就会连站台设计可用面积都压缩,例如站台偏窄,窄还要布置设备房(不穷的可以外挂或者放设备层),楼梯扶梯数偏少
* 不能指望一方面车辆满载,另一方面还能高效乘降。当车厢满员(例如AW2,每平米站6人)时,上下车会很费劲,客流大站经常需要延长开门时间,甚至发生门夹人反复关开和人工确认,这都很影响发车间隔。单纯的把每班2000+乘以每小时30+,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 现阶段最大矛盾还是人民群众的舒适生活需求和财力有限的矛盾。一般人认为在大城市里挤地铁,AW2人均才0.16平方的站立面积,这样的生活很可怜,然而就为了实现这样的乘坐体验,城市的财力已经废了老大的劲。所以专家评审才会往死里扣,让你觉得一旦设计人均站立面积能有0.5平方就是极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