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天碧水叹弥弥吧 关注:194贴子:17,188
  • 11回复贴,共1


1楼2023-05-11 16:19回复
    昔畴青绿金碧广陈的画院,在内廷的阴翳下亦不免以缟素作粉饰。于称颂椒德之声中驻足曼观,诸画之首乃鹣鲽相偎,同栖连理之景,其态栩栩。风拂动双禽的翼尾,似琴的低鸣。
    “听闻六尚有女善作《响檀》,堪拟贵妃之音。”齿间溢出一声轻叹,湮过话尾的谐谑,“官家当真是情深。”


    2楼2023-05-11 16:19
    回复
      2025-05-29 22:02:51
      广告
      先年尝与蕊珠方氏、昆玉陈氏,共理翰林有考,故于他处佼佼,多能呼名一二。一曲响潭出自司乐司,是御令下有著,又有官家亲制秋怀,一风一动,都在吹拂助生诗草。
      我时常在念诵乐颂中驻身,目望去足称渺远的穹缘,无目的也无端的,并非浸沉于这样的气氛里回想。
      “如今世人倒都瞧见了,可惜……”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5-13 12:15
      回复
        可惜所谓情深不过是虚妄,描摹故剑相投的辞藻已将弦断琴毁的旧闻矫饰一新,转而化作剟刺仁明的利刃,中宫菩萨宝相下的妊疾愈沉已彰明伉俪之颂是何等诛心。
        丹指逡巡于图,滞于卷尾一行簪楷书就的悼诗——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一痕似有若无地哂谑。
        “可惜,却不曾成全清河之请。”


        4楼2023-05-13 14:33
        回复
          关于汴梁城中无人不晓得这段轶闻,或是关昭节,或是松珍,盖都得晓于东都人的口耳之传,孰真孰假,细节几分,皆不能盖而定论的。故而一切所谓的同理同情,都并不能就悼亡的沉湎体悟。
          “清河……清河崔氏势面,总要相待”
          我无端的,就天子次女的郡邑,他说于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5-13 23:28
          回复
            倘或天子当真沉湎于痛失爱侣的轸恸,岂会吝啬于一点已令情人抱憾长眠的哀荣。而那些盛大的仪仗,弘丽的悼词,不过是另一种加注与掣肘的砝码。或许陆缈从未获得燕王真正的垂青,他的一切爱欲皆献给了掌间宝玺。
            “如今莫论仕宦抑或勾栏,言皆称颂琴瑟......”此等难堪,焉有半分情面可待,“何况伉俪者尚在怀珠呢。”


            6楼2023-05-17 21:44
            回复
              燕王之情,自章武年时,轰轰烈烈的传响至太子东宫,尔后是雍化帝身。天子亦会执变有改,倒显得唯有温献虽陨谢而一往情深。
              “且说世人之口,岂能尽数指控呢——天子、圣人,故应有纳百川之怀,更不好明行来禁”
              辞诵之风愈演愈烈,禁中庭下莫不传传。
              “要某来说,伉俪允行仪制,也算是促此境况的助笔”
              是或不是呢。


              7楼2023-05-18 16:08
              回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抵是如此。”
                交口称颂的贤德织作的凤冠万钧之重,而她为结胎所劳碌的凡躯能承载几何呢?中宫所矜傲的贤德或将披赠身后流芳,代价显而易见地,是剖空真实的躯壳,绞碎虚无的灵魂。
                拢指入袖,且冁颜续道。
                “乾作情深,坤得贤名,如是看来,倒是我多虑了。”


                8楼2023-05-18 21:27
                回复
                  2025-05-29 21:56:51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5-18 22:53
                  回复
                    防之一字,悠悠众口,如何简单。而这样一段颇有辩争仪道之要的话事,纷纷扰扰并不绝休的说至如今,却陡然转向于一片相对大好的纭说了。至于圣人,先有官家遣去清河,她又同后长活在人言而非禁廷的故人计较甚么呢。
                    “只你我不必想这样远、阔之事”
                    一家如何立稳漩涡之央,无非是愿意与被迫,都要为之。
                    “芳德诵吟,圣上既许,何妨相从——至于旁事,倒不必多思多虑,是平白沾一丝悴意”


                    10楼2023-05-18 23:57
                    回复
                      文字是矫饰与虚诳的糅杂,而国朝正以累牍的经卷浇筑而成。他们乐此不疲地对彫镂字符的宝鉴自赏,以刀笔修正众民关乎现世的记忆。满目的诗卷与画作只是一种愚弄,怪诞而乏味。
                      “我的才情不足以襄赞这场诗的盛宴,只堪作一看客。闲话而已。”
                      音乐比文字诚实许多。目指与翰林二院对座的殿宇,续道。
                      “仙韶院新排演了一曲破阵乐,岂不比此处更有趣些。”


                      11楼2023-05-20 11:29
                      回复
                        流芳千古一事,今朝怎看。
                        官家圣人尚不能说,定能垂名青史碑帖上,你我又何能缀有一姓呢。但说到底的,而今世下,也算无人不晓陆氏尊讳了。然口笔的落写永不会休停,悼诗辞乐的谱写仍将续传,至有新的才情所钟或是——新的帝王所好更迭之前。
                        依言转投另座,欣允应答。
                        “如此,便共去一看,如何”


                        12楼2023-05-20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