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我同住安乡的孟家洲村。她父亲和我继父都是村里最早的五个共产党之一。她生于1944年农历三月初三。小时候长着一双黑黑的大眼睛,机灵,泼辣,勤快。家里大小事,她都揽着干。读书也很聪明。因为要带弟弟,没读小学五年级,班主任上门支持她继续上学,六年级直接考取了安乡二中。那时我也读安乡二中,比她高两个年级。因为她代领了村里(那时叫大队)三个二中学生的生活困难补助金,并直接平分给了我们。后来村里告诉她,是按家庭成分高低分发的。总共45元,她最高,17元,还有个同学是平均数,我多领了两元,应退回归她。当她两次找我讨回时,都被我严词地拒绝了。以后就不敢再找我了。后来她告诉我,她知道我学习成绩好,又是学生会干部,在同学中有威信,不但放弃了这两元钱,相反还对我产生了敬畏之意。我初中毕业后,去了省重点高中——汉寿一中,而她因为家里太困难失学了。有一次,我从汉寿一中回家,在路上偶遇。我看见她长得亭亭玉立,比起她在小学加入少先队,站在一排队员中傻笑着的那个样子漂亮多了。当时我们都很腼腆,相互没打招呼就路过了。时隔不久,我姑婆婆征求她的意见,问同不同意做我的男朋友。她当时想,我读高中,她失学已当了农民,担心我瞧不起。就说,只要他给我来封信,我们就可以谈谈。果然,她不久就接到了我写给她热情洋溢的一封信,还记得我借用了她名字中的一个“春”字,写了这样一首诗:“春季到来百花香,春风吹入读书房,书生意气高歌舞,提笔抒情把心亮”。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书信往来。写了不少信,她都好好的保存着,直到1964年家乡发洪水,来不及抢救,被大水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