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85,684贴子:3,438,723
  • 33回复贴,共1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绝命诗考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版本一:
源自梁启超(谭嗣同传》,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最后一句,词义含糊,解析很多,有说两昆仑是康梁,或者大刀王五等...主要是因为头两句的内容所隐含逃亡之意。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版本二: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黄彰健,在其文章《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里提出了质疑。称七言版本的《狱中题壁》并非谭嗣同所做,而是梁启超在为其做传时篡改的版本。他所给出的证据就是一部出版于1908年的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这本小说,是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在小说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临刑之前,六君子中的林旭吟咏了一首诗,也内容就是上诉版本二. 不过,我查百度百科,林有其他狱中诗留下,且并无其他记载林在临行前曾经有这首绝命诗,因为谭诗外传过程中,有词句误传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且小说要配合人物,会存在虚构变更的可能。
版本三:
望门投宿邻张俭,
忍死须臾待树根。
吾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本私人日记中出现了谭嗣同在监狱墙壁上的题诗。日记中的原文是这样的:“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该版本的《狱中题壁》与《谭嗣同传》中出现的诗基本一致,仅出现了几个错别字。这首诗在许多刑部传抄本中皆有出现。
要先了解此诗,需先了解前两句的典故。
张俭:因检举得罪了朝廷高管,且被同乡诬告,被朝廷追捕。因为素有贤名,逃亡路上随便投宿的人家都收留并隐匿,最后得以幸免。不过张俭所经过住宿的人家,被处死的数以十计,宗族亲戚也都被杀害,郡县因此残破不堪。
杜根:性格耿直贤明,和几个同僚直接上书邓太后,请还政于长大的汉安帝。 当时邓太后临朝听制,勃然大怒,用丝绢袋子把杜根等人装入并庭外杖毙后运到城外暴尸。 执法的人手下留情,杜根并未真死。三天后,邓太后派人检验尸体,杜根继续装死,眼睛受伤的地方甚至长出了蛆虫,终得以幸免。 随后隐匿到宜城县山中的一家酒店里打杂。一直到邓太后死后,汉安帝亲政,诛杀了邓氏外戚。 大臣都说杜根等人尽忠。汉安帝认为杜根已死,下诏布告天下,要录用他的子孙。这个时候杜根刚刚回到家乡,便看到诏书了,后被封为侍御史,在78岁的时候病逝。
了解了上面两个典故,再结合谭嗣同一心求死的决心,上面三个不同版本,本人觉得最后一个版本可能最接近真相,诗以言志,鄙人认为真正的原诗应该是
望门投宿怜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吾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前两句,是可怜可叹张俭的逃跑,也给保护他的人带来灾祸(不值得效仿)。 同时也看不起杜根假死,不敢以死守志,隐匿偷生(不值得效仿)。
去留,就是留下来的意思。肝胆,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忠肝义胆,是自喻,忠贞,且舍生取义。 后两句的含义就是,我敢于慷概赴死,留下忠贞和舍生取义这两座巍巍昆仑山。 也唯有这样,整首诗才完整,才配得上谭嗣同临死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快哉快哉’的性格。
可想,梁启超从刑部讨到这首诗,会如何去想去做? 最大的可能就是春秋笔法,修改几个词汇,消弱自己和康有为胆怯逃亡的事实,用谭嗣同的诗来消弱康梁等走避,等待时变的胆怯。不过这样,就造成两昆仑的历史歧义。 谭嗣同的一些话语,如康有为和梁启超先走,保存力量,他舍生取义的话语,大都来自于梁启超写的《谭嗣同传》。推测基于大部分真实,但是有编撰导向。 《谭嗣同传》的这个篡改版本,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康梁而已。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13 11:06回复
    全篇看下来,梁启超版和刑部版,其实只差一个字,一个【思】张俭,一个【怜】张俭;其他的投止投宿、我吾的区别,无关紧要。
    私以为,本诗并不词义含糊,立意很明确;他是在敬告同志们,要像张俭和杜根一样忍辱负重,留取有用之躯,继续革命;有革命就会有牺牲,我今天牺牲了,但是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所以我有底气向天大笑;逃走的人(如康梁),留下的人(如戊戌六君子),都是一样的肝胆相照、照于昆仑,(因为是逃走的人和留下的人,是两伙人,所以是两昆仑)。
    而如果按照楼主的解释,谭嗣同在同情接纳张俭的那些人,在鄙视诈死偷生的杜根,立意陡然下降,豪迈之意荡然无存。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7-14 15: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