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9月08日漏签0天
南平高级中学吧 关注:5,680贴子:441,02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3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南平高级中学吧
>0< 加载中...

回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驶向成功的船(助跑高三)。、______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2025-09-08 01:49: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 ***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感谢“啓点妞妞 ”。、


2025-09-08 01:43: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高考【地理】必背口诀:囊括所有知识点】。、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印尼和不丹,四国在西南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准噶、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地势阶梯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2025-09-08 01:37:4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至尊坊
  • 淡若微凉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 黄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 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 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 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⑤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⑥ 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地理方位记忆歌上北下南左为西, 右东两手来区分;北东西南出新闻, 四方符号NEWS论(即:北纬-N;东经-E;西经-W;南纬-S.)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53回复贴,共4页
  • ,跳到 页  
<<返回南平高级中学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