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大业已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隋书-食货志》
六年,文襄王以钱文五铢,名须称实,宜称钱一文重五铢者,听入市用。计百钱重一斤四两二十铢,自余皆准此为数。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称,悬于市门,私民所用之称,皆准市称以定轻重。凡有私铸,悉不禁断,但重五铢,然后听用。若入市之钱,重不五铢,或虽重五铢而多杂铅镴,并不听用。《(北)魏书-食货志》

五铢不称重?确实三国志和晋书在这方面记载不多,但是我们稍微往后看一看?可能南北朝的事情对一些人是超纲了。实际上你翻后面几朝食货志,铸五铢钱的都会专门提一句“重如其文”,也就是每枚钱重量就是五铢。我这里列的隋书和魏书,一个甚至专门记了每千枚的重量,以方便交易。另一个北魏时,局面不够稳定,于是杂用旧钱古钱,但是在市场里专门置称,要够重才给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