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1日漏签0天
宣城崛起吧 关注:1,924贴子:69,46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38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宣城崛起吧
>0< 加载中...

回复:县名排序与地方利益:明清宁国府地域关系及其社会变迁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由此可以推论,泾县自明代以来在科考、讲会等方面的成绩斐然,相对于南陵的文化优势一直维持至清代。就宁国府整体而言,随着南部丘陵山地文教实力的上升,与此对应的是北部平原圩区文教的相对衰微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第三阶段,伴随着泾县与南陵之间的实力转换,引发南陵知识人的群体性焦虑,主动采取了一些举措。康熙年间南陵争取学额分配的上书之举,即是针对地域竞争之压力而实施的改良行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月,江南督学林之浚在“为循例请广入学之额以崇文教事”的奏折中,引用宁国知府佟赋伟、南陵县学生员刘景等人的呈文,希望根据各县赋税多寡的标准来确定入学额数:“宁郡六邑,首宣城,次南陵,次泾县。查南陵额征赋税四万有奇,泾县仅二万六千两。泾县同宣城为大学,而南陵抑为中学。每遇岁科,应童子试者,南陵亦数浮于泾。数多额少,乞题改为大学等情。”由于南陵和泾县的赋税和学额差异甚大,引起林之浚的重视。经安徽布政使年希尧调查,得出“南邑钱粮较泾将倍,而人文亦盛于泾”的结论,据此引用康熙四十八年河南陕州、叶县以粮赋多于信阳而增入学额数之例,希望将南陵县学升为大学。经过一番行政运作,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获得批准,南陵县学的学额由16名升至20名。


2025-08-01 06:45: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这场扩大南陵学额的政治运作中,宁国知府佟赋伟和南陵名绅刘楷、刘景发挥了重要作用。佟赋伟在《新定南陵县大学碑记》中,详细揭示这场行动的社会背景。他首先注意到,“学校规模多采胜国”,是为科举方面“清循明制”的结果。他接着介绍行动的缘起及关键人物:“余来守宛陵,属邑有六,而南陵居次,人文财赋,实为望县。顾宣与泾皆大学,而陵为中学。一日,与故光禄蘧庵刘公相见,公慨然曰:某于此,屡与乡人请督学诸公入告,未之行也。惟公一言以为重。余颔之。阅十年,所会莆阳林公之浚来视学,余力为请。”其中“光禄蘧庵刘公”即刘楷,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刘有源是明末名宦,他本人是康熙朝进士,曾官至光禄寺卿,南陵知县宋廷佐在《新定大学碑记》赞扬刘楷等人对县学升格作出的贡献。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然而,南陵县学改属大学所取得的成效非常有限。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定额如下:府学25名,大学20名,中学16名,小学12名。至康熙五十七年,南陵县学由中学升为大学,学额与宣城、泾县相埒。可惜,这一格局并未持久,六年后国家再度调整了文教政策。雍正二年(1724年)出台新规:“人文最盛之地,大学照府学,中学照大学,小学照中学。”由于所谓“人文最盛之地”的标准模糊,颇具政治操作性,而学额又是极度稀缺的文化资源,势必引起各地的争夺。大概受限于经济实力以及缺乏领袖人物,南陵人已没有康熙年间的热情。与此相反,泾县人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源,名士胡蛟龄撰《升郡学碑记》详细记载这一经历。雍正新规颁布后,泾县绅士群集于明伦堂商议,翟思成主动请缨,最终为泾县争取5个名额,并出钱购置学田,展示泾县士绅争取文教资源的实力。与泾县绅商相似,同属南部山区的太平县亦忙于将中学升为大学,士绅谭宗缵即为典型人物,据说当地“官吏皆不善承辩,宗缵访之各属,极力襄其成,至今颂之”。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雍正学额新规颁布后,历经复杂的利益分配。当年安徽全省只有广德州和宣城、泾县、凤阳、怀宁、桐城五县获得参照府学额的资格,各取进童生25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南陵县学也藉此良机再次升格。雍正学额新规重新划分了宁国府的学额等级,在泾县和宣城升为参照府学资格的同时,南陵再次沦为与其他几县相等的地位,其中宁国县乃“居深山中,占毕之家尽寒畯”的科举弱县,这实际上宣告康熙年间南陵学额升格行动之失败,至少使其成果大打折扣。此后,南陵的学额始终比泾县低一个等级。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洪亮吉作为清代著名的方志学家,认为“撰方志之法,贵因不贵创”,主张因袭而不创新。他在《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中沿用《大清一统志》体例,采用布政使司而非部院来分隶府厅州县,这一做法受到同时代方志名家章学诚的批评。实际上,从洪亮吉与鲁铨围绕泾县和南陵排序问题发生的冲突可知,其基本出发点之一即是维护《大清一统志》的权威性。他在泾县修志期间的美好经历,亦可能影响他的判断,因而对泾县屈居南陵之后颇有微词。方志文本中的矛盾与异常,反映出修撰者自身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剖析矛盾表象所隐含的深层原因。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名士洪亮吉与知府鲁铨围绕《宁国府志》修纂发生的冲突,最终导致府志演变成一个自相矛盾的杂糅体。南陵与泾县的排序,表面上是官员与学者的理念与意气之争,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南陵最初以地利占据优势,地位自然排在泾县之前。随着晚明以降泾县综合实力的上升,依传统实力制定的排序规则被打破,相应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的变动。南陵人仍需承担重赋,同时在文教方面日趋没落,心理的不平衡感得到强化,引发当地知识人的群体性焦虑,最终促成康熙年间轰轰烈烈的学额升格运动。向鲁铨递交诉呈的南陵生员如此看重在嘉庆府志中的排序,也是这一心理因素的外在表现。嘉庆《宁国府志》仍将南陵置于泾县之前,表明地方性习惯的内在延续性;泾县敢于挑战既有秩序,亦是基于地方经济、文教等实力上升,需要在府内获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当下学界对地域社会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在人群、阶级之利益冲突。与夫马进对徽州丝绢纷争的研究相似,滨岛敦俊认为湖州地方上对晚明赋役制度的争论,使得高级士绅阶层与低级生员、普通民众之间发生了冲突,各方都想在官方志书中获得有利的话语权,促使方志编纂的行为发生异化。但嘉庆《宁国府志》的编纂及其导致的冲突,却不是阶层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另外一种为学界忽视的类型,它实质上是宁国府内之县域冲突的外在体现。与徽州、湖州的事例不同,国家权力在宁国府各县的排序竞争中仅充当辅助性角色,雍正年间的国家文教政策之变化,仅是折射该府内部地域竞争的外部刺激而已。


2025-08-01 06:39:0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须鬓皓然
  • 南湖落雁
    4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总而言之,作为皖南山区经济区域代表之一的泾县,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商业社会;而属于沿江平原圩区的南陵,仍然维系传统的耕读之风。两县的士绅、民众基于各自的籍贯,形成超越人群、阶级范畴的集体地域意识,并敦促他们致力维护各自家乡的地方利益。泾县与南陵围绕在府志排序发生的地域竞争,作为宁国府南北区域之实力转换的缩影,有助于理解明清皖南社会变迁的时空历程,以及传统社会中的地域观念和地域关系之更替现象。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 38回复贴,共3页
  • ,跳到 页  
<<返回宣城崛起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