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准时踏进影棚的李晨蹲在鱼缸前静静看了一会儿热带鱼,然后就坐定在化妆台前,无怨无悔地让面孔涂上好几层粉,展现出演员最职业化的美德:谦逊、教养、耐心。“这是份工作,而我确信自己干不了别的。”他这样谈自己正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不是有打工皇帝吗?希望我也能成为这一行的打工皇帝!”《唐山大地震》无疑是为他“登基”再次加分的一站。
所有媒体都争相访问报道他,照片形形色色,试图展现他的各种可能性;电视访谈节目不厌其烦地剖白他的往年经历——到这个份上自然是可以知道自己火了。而李晨的难得之处在于,到这时仍然会倾听,会观察,会在拍照之前做50个仰卧起坐以让胸肌充血好看。
《唐山大地震》正在公映,人们猜,被冯小刚选中的他会是又一个性格小生的代表。而他一字一句地说,这不是容易得来的。
一级变脸秘笈
“在唐山剧组,每天都要看第二天的排班表,然后决定这一晚干什么。”李晨出语惊人。原来,他的角色,年龄跨度从十多岁至四十多岁,为了让自己的形象贴合第二天要演的年龄段,他前一天晚上要大费周章地做准备。“如果是年少时段,前一天就会长跑、蒸桑拿,不吃任何东西,第二天保准面颊瘦削;如果是演中年时段呢,前一天晚上拼命喝酒吃饭喝水就行了,第二天脸会比较浮肿,也会有眼袋,就像中年人了。至于胡子什么的,也要提前考虑到,都得做计划。”
这一细节足可以体现出李晨一丝不苟的态度。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为了演好这个在大地震中受难的残疾人,他在拍摄前专门和一个六七岁就失去手臂的残疾人一起生活了十多天,看人家怎样用一只手拧开矿泉水瓶盖,也学人家眉宇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冯小刚不会命令演员要变成什么样,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角色混合个人特质,就好像蓝加黑,恰是最好看的颜色!”他回忆自己单亲家庭的情感体验,加上专门学习唐山话,于是一个倔强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方达”便立体地呈现在了银幕上,成为这部悲伤电影中的一抹亮色。
之前,他说的这套方法就屡试不爽,那些或大或小的角色里或多或少被他揉入了自己的特质,绝非照本宣科的产物。“比如编剧兰晓龙的三部曲(《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我演的全是军人。我们家除了我也全是军人,所以我也加入了自己的感受。戏外也跟那些兄弟们成为莫逆之交。”
他眉眼恬淡,稍微做一些造型就产生变化,加上自己研究角色时所做的那些功课,每一次都仿佛变了一副脸孔。而他每演完一个角色,也的确都需要一段时间来走出自己的角色,仿佛蜕一层皮。《唐山大地震》这回,差不多是用了一个月时间才走出来,他说现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亲人离开。
这样成本高昂的精神投入,在每一行业都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当李晨回顾自己所有的角色时,也可以不亏心地总结说毋需重来。不过,他却知道要宏观地看待整个生产链:“你知道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在做减法,作为一个演员,我只求在我的环节不出岔子。”
中级职业规划
李晨在11岁时演过一个儿童配角,到了17岁时,他还是觉得这一行好玩儿,于是决定把演员当成自己的正式职业。18岁时,他参演了当时风靡一时的青春剧《十七岁不哭》,算是开了个好头。
可正如那些初入职场就顺利的菜鸟一样,他后来反而经历了比常人更长时间的低迷。预备报考艺术院校表演系时,他之前就读的艺校学历却不被承认(而几年后这学历就被承认了,他只怪自己不走运);很长时间没有戏接,于是他只好开了服装店。今天他这些经历被当成忆苦思甜的教材反复提起,“我有过迷茫的时候。”他却只用那一句话概括那些怀疑自我和“挣一花三”的青春期。“刚上班的人也都有过这段时间吧?”他认真地问。其后,也正如对未来怀有梦想没有放弃的年轻人一样,他抓住一次偶然的机会站稳了脚跟。而今,他已经学会略过那些心血不提,只淡淡说:“我好像也没有本领转行,这应该是适合我的一份工作。”
李晨的偶像全是兢兢业业的完美主义分子: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两个迈克(乔丹和杰克逊)和陈道明。而他“仅从军人角度觉得伟大”的 隆美尔将军,也直到46岁才真正飞黄腾达。
他谨小慎微地对待这份工作。从选剧本开始,就小心翼翼地从观众角度来分析每个案子,猜测有多少成功的希望;辗转各地拍摄和宣传作品,毫无怨言地做空中飞人;他严格挑选工作伙伴,拉意气相投的人加入一个团队。“最怕是到了一个剧组,看到大家都吊儿郎当,一开始就预见到会失败,怎么有勇气在这种氛围下呆那么长时间?”
他还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排解风光背后巨大的压力,背着人流点眼泪,跟朋友煲电话粥或见面,保留着一半圈外的朋友,这些都帮他维持着健康的情绪激素。他说:“对于未来,倒是没有太宏大的规划,只是每年都有些目标。比如明年想拍些打戏......只想到这些......而且也不准备让生活有多大改变。”
初级业余生活
正如那些从工作中得到莫大满足的人们一样,李晨的业余生活如今也变得乏善可陈,他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自己的休息天:“睡醒起来,去吃几样东西,什么水煮鱼麻辣牛蛙之类,再看一场电影,可以了。”
但根据他的陈述,原本不应当这样的,因为他号称自己曾是专业的赛车手,而且擅长篮球、滑雪、极限运动、摄影和做饭吃东西。但自从当上“职场精英”后,摩托车全卖了,车只剩一部,原来养的若干猫咪全部送人,三只狗两只交给妈妈一只放姥姥家。他如今最大的安慰是在拍戏间隙拿照相机拍拍同仁,或是休息时听母亲在电话里讲述“你的狗儿子又犯了什么什么狗毛病......”
除却最珍视的工作,一切返璞归真。而一个人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一望而知。
叫他回忆17岁那年,他并未太多感慨,只是严谨地说:“好年轻!”问他自觉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是什么?”他反而反问。“淳朴?”他思考了一下,最后仍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无棱角的中性词,“还是亲和力吧。淳朴留着给王宝强。”
看,一切有模有样、纹丝不乱——他已完成职场资深人士的进阶。
所有媒体都争相访问报道他,照片形形色色,试图展现他的各种可能性;电视访谈节目不厌其烦地剖白他的往年经历——到这个份上自然是可以知道自己火了。而李晨的难得之处在于,到这时仍然会倾听,会观察,会在拍照之前做50个仰卧起坐以让胸肌充血好看。
《唐山大地震》正在公映,人们猜,被冯小刚选中的他会是又一个性格小生的代表。而他一字一句地说,这不是容易得来的。
一级变脸秘笈
“在唐山剧组,每天都要看第二天的排班表,然后决定这一晚干什么。”李晨出语惊人。原来,他的角色,年龄跨度从十多岁至四十多岁,为了让自己的形象贴合第二天要演的年龄段,他前一天晚上要大费周章地做准备。“如果是年少时段,前一天就会长跑、蒸桑拿,不吃任何东西,第二天保准面颊瘦削;如果是演中年时段呢,前一天晚上拼命喝酒吃饭喝水就行了,第二天脸会比较浮肿,也会有眼袋,就像中年人了。至于胡子什么的,也要提前考虑到,都得做计划。”
这一细节足可以体现出李晨一丝不苟的态度。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为了演好这个在大地震中受难的残疾人,他在拍摄前专门和一个六七岁就失去手臂的残疾人一起生活了十多天,看人家怎样用一只手拧开矿泉水瓶盖,也学人家眉宇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冯小刚不会命令演员要变成什么样,最理想的状态是把角色混合个人特质,就好像蓝加黑,恰是最好看的颜色!”他回忆自己单亲家庭的情感体验,加上专门学习唐山话,于是一个倔强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方达”便立体地呈现在了银幕上,成为这部悲伤电影中的一抹亮色。
之前,他说的这套方法就屡试不爽,那些或大或小的角色里或多或少被他揉入了自己的特质,绝非照本宣科的产物。“比如编剧兰晓龙的三部曲(《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我演的全是军人。我们家除了我也全是军人,所以我也加入了自己的感受。戏外也跟那些兄弟们成为莫逆之交。”
他眉眼恬淡,稍微做一些造型就产生变化,加上自己研究角色时所做的那些功课,每一次都仿佛变了一副脸孔。而他每演完一个角色,也的确都需要一段时间来走出自己的角色,仿佛蜕一层皮。《唐山大地震》这回,差不多是用了一个月时间才走出来,他说现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亲人离开。
这样成本高昂的精神投入,在每一行业都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当李晨回顾自己所有的角色时,也可以不亏心地总结说毋需重来。不过,他却知道要宏观地看待整个生产链:“你知道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在做减法,作为一个演员,我只求在我的环节不出岔子。”
中级职业规划
李晨在11岁时演过一个儿童配角,到了17岁时,他还是觉得这一行好玩儿,于是决定把演员当成自己的正式职业。18岁时,他参演了当时风靡一时的青春剧《十七岁不哭》,算是开了个好头。
可正如那些初入职场就顺利的菜鸟一样,他后来反而经历了比常人更长时间的低迷。预备报考艺术院校表演系时,他之前就读的艺校学历却不被承认(而几年后这学历就被承认了,他只怪自己不走运);很长时间没有戏接,于是他只好开了服装店。今天他这些经历被当成忆苦思甜的教材反复提起,“我有过迷茫的时候。”他却只用那一句话概括那些怀疑自我和“挣一花三”的青春期。“刚上班的人也都有过这段时间吧?”他认真地问。其后,也正如对未来怀有梦想没有放弃的年轻人一样,他抓住一次偶然的机会站稳了脚跟。而今,他已经学会略过那些心血不提,只淡淡说:“我好像也没有本领转行,这应该是适合我的一份工作。”
李晨的偶像全是兢兢业业的完美主义分子: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两个迈克(乔丹和杰克逊)和陈道明。而他“仅从军人角度觉得伟大”的 隆美尔将军,也直到46岁才真正飞黄腾达。
他谨小慎微地对待这份工作。从选剧本开始,就小心翼翼地从观众角度来分析每个案子,猜测有多少成功的希望;辗转各地拍摄和宣传作品,毫无怨言地做空中飞人;他严格挑选工作伙伴,拉意气相投的人加入一个团队。“最怕是到了一个剧组,看到大家都吊儿郎当,一开始就预见到会失败,怎么有勇气在这种氛围下呆那么长时间?”
他还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来排解风光背后巨大的压力,背着人流点眼泪,跟朋友煲电话粥或见面,保留着一半圈外的朋友,这些都帮他维持着健康的情绪激素。他说:“对于未来,倒是没有太宏大的规划,只是每年都有些目标。比如明年想拍些打戏......只想到这些......而且也不准备让生活有多大改变。”
初级业余生活
正如那些从工作中得到莫大满足的人们一样,李晨的业余生活如今也变得乏善可陈,他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自己的休息天:“睡醒起来,去吃几样东西,什么水煮鱼麻辣牛蛙之类,再看一场电影,可以了。”
但根据他的陈述,原本不应当这样的,因为他号称自己曾是专业的赛车手,而且擅长篮球、滑雪、极限运动、摄影和做饭吃东西。但自从当上“职场精英”后,摩托车全卖了,车只剩一部,原来养的若干猫咪全部送人,三只狗两只交给妈妈一只放姥姥家。他如今最大的安慰是在拍戏间隙拿照相机拍拍同仁,或是休息时听母亲在电话里讲述“你的狗儿子又犯了什么什么狗毛病......”
除却最珍视的工作,一切返璞归真。而一个人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一望而知。
叫他回忆17岁那年,他并未太多感慨,只是严谨地说:“好年轻!”问他自觉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是什么?”他反而反问。“淳朴?”他思考了一下,最后仍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无棱角的中性词,“还是亲和力吧。淳朴留着给王宝强。”
看,一切有模有样、纹丝不乱——他已完成职场资深人士的进阶。